孙玉洁
(海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口 57022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大国心态是社会心态的一种样态,对于大国心态的界定,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陶东风认为,大国心态就是与大国的经济、军事、政治实力相当的心理状态。武汉大学教授佘双好认为大国心态的核心是理性,理性的大国心态是一种客观、冷静、理智、全面、稳定、适宜的心态,是国民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因此可以认为大国心态就是大国的群体心态,是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群体所具备的与国家实力相适应的良性社会心态。
国家心态也是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国家重要的群体之一,是否具有良好的大国心态,不仅会影响其个人的全面发展,也会影响到中国未来的走向和国际社会间的关系。只有具备成熟大国心态的大学生,才能胜任大国赋予的责任,才能成为合格的大国国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明确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爱国是每一个公民的本分,也是职责。随着中美贸易摩擦、NBA事件、中国香港问题、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事件中中国强有力的应对,将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热情逐步推向高潮。“当代大学生爱国热情的本质是个体心理需要和发展需要与国家利益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它既有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又有对现代国家繁荣昌盛的使命”[1]。大学生正在通过属于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表达爱国热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他们在网络上积极打卡“30天表白祖国”、晒图“我和国旗合个影”活动,在校园日常生活中,大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无偿献血、去山区支教等来表达爱国之情,这些都是大学生爱国情感真诚且自然的表达,我们必须积极维护大学生这种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防止这种热情的消沉。
当代大学生在富起来的中国诞生,在强起来的中国成长,赶上了这个最硬气的时代,有着强烈的民族自信。这种自信使他们民族认同感提升,更加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大学生民族自信的增强,体现在他们能够积极宣扬我国的社会制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方面,也体现出他们能够勤修内功、深耕厚植,为国家发展助力。
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他们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在对外交流频繁、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大学生普遍能够开眼看世界,对国际问题有较高的关注度,渴望与国际接轨,有意成为具有现代核心竞争力的人。
大学生有国际化意识。他们能够跳出思维的局限,遵守国际游戏规则,以开放的态度尊重他国文化,接受多元价值观,承认文化多样性和民族特性。
大学生有国际知识储备。国际知识是国际视野的基础,他们必须清醒认知除中国之外的国际世界,掌握各国与中国的关系,提高对国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在掌握自己本专业知识的同时,阅读大量史学知识,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知识,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去吸纳各国优秀文化,看待国际形势。
大学生有国际交往能力。“国际视野中的能力具体指的是与外国交往、合作,认识外来文化的行为能力,主要包括沟通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取舍能力”[2]。大学生能够主动去学习国际语言,理解外国文化,提高外语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也能够主动抓取关键信息,并对外国文化进行辩证的评判与取舍等。
高校作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主场,也为大学生看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平台。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积极适应国际化趋势,力争在国际化的环境中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办学,鼓励大学生出国交流学习,利用假期到国外游学、访学或开展国际夏令营活动,让学生掌握国际通用语言,开拓国际视野,培养国际胸襟,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从而建立国际友谊。
当代的大学生生逢其时,在中国高校扩招的时代接受高等教育,习惯于被呵护,难免在一些问题上自恃过高。加之中国近代百年屈辱历史造成的不良心态影响至今,所以大学生在大国心态的养成上还存在一些不良问题。
1.大国认同感不强,还存在小国、弱国心态
弱国心态最早出现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当时的中国山河破碎,积贫积弱,中国地位以滚石之势迅速衰落,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处于一种自卑自怜、自怨自艾的状态。总的来说,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对自己的成绩和优点夸大溢美或炫耀;其二,对自身的缺点和不足避而不谈;其三,对别人的评论过分在意,遇事不能冷静反思;其四,瞧不起小国、弱国,却在强国面前自惭形秽。
有些大学生虽承认我国实力有所提升,但并不认为我国已是世界大国。在美国、英国等西方传统大国面前,他们还存在自卑心理,对西方国家摇尾乞怜,把西方大国当作救世主,仰人鼻息。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内心如果存在弱国心态,不能平等地对待他人与他国,则会给前进路上增加困难和阻力。
2.大国认同感过强,存在“天朝上国”心态
“天朝上国”的意识源自中国古代以“华夷之辨”为核心的天下观,“夷”在中国古代指的是周边少数民族,即“四夷”。随着国家的发展,“夷”的范围有所扩大,还包括中国版图以外的国家和民族,即“外夷”。对其他民族的称谓或多或少含有贬低、轻蔑之意,称东边的民族为“夷”,西边的民族为“戎”,南边的民族为“蛮”,北边的民族为“狄”,要求他们定时向中国进贡。加之“卑夷尊夏”的意识在作祟,晚清时期,上至皇帝下至百官臣民都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一方面是妄自尊大,不停地营造万国来朝的盛世繁荣景象;一方面顾影自怜,需要被人敬奉,容不得丝毫冒犯的言辞。完全没想到要与“蛮夷”往来学习,无奈却被“蛮夷”拖入了近代。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天朝上国”观念开始动摇,庚子事变与八国联军侵华后国人“天朝上国”意识彻底崩溃。
今天的中国发展迅速、强势崛起,“天朝上国”“华夷之辨”等旧思想开始死灰复燃。有些大学生心态开始变化,自诩为 “天朝上国”,认为他国都要矮我国一头,觉得自身强大就可以扬眉吐气、睥睨一切了,开始自我陶醉、自我膨胀,产生一种“风景这边独好”“夜郎自大”“唯我独尊”的幻觉,大学生这种心态的背后其实是一种国家文化的自卑感。
“人生于天地之间各有责任”,中国是在世界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大国,中国的大学生也应担负起大国责任,但部分大学生却缺乏这种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没有大国的担当,在一些事情上应为而不为,或者因外界现实性因素,内心萌生的责任感很快退却,能为而不为。主要表现为:
1.国家意识淡漠,重个人轻集体,缺少“大集体观”
部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学习中一旦涉及具体利益时,往往优先考虑个人得失,向个人利益倾斜,对集体利益、他人利益关心较少。一些大学生在校园里“一心只读圣贤书”,很少主动参与社会事务,更多是在学分、奖学金、入党等外在因素激励下参与社会与学校的事务,目的性强,功利心较重,只关心个人利益,对于国家、社会大事漠不关心。
2.重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
部分大学生没有明确的理想目标,往往被世俗的不良风气所困扰,沉迷于美食、娱乐等物质享受,追求安逸,丢弃了精神食粮。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执着的精神追求,缺少独立思想和思辨能力,责任意识与担当能力逐渐弱化。
大国的学生更应该立大志,成大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把个人的价值实现与国家的建设发展联系起来,认清中国发展大势,展现大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努力使自己成为大国重要的支撑力量。
大国心态是一种情感表现,情感的迸发不仅需要热情,还需要理性。当代大学生爱国情感高涨,但在重大事件、重要时刻表达爱国情感的方式、途径上还存在一些不理智的声音和非理性的行为。这种情感和行为的不同一,表明他们不能合理有序地去表达情感,或者在表达爱国之情时,还不具备大国的理性。
我国多年来的爱国主义教育成效显著,大学生的爱国情感高度一致,他们主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志愿服务、参军报国等方式来表达对国家的热爱。当然也有些不当、激进的行为,主要有两种表现:其一,唯唯诺诺、噤声不语。恐美、崇美、从美,认为中国不可能独立发展,应该放低姿态,“跪着洋人求赏识”,依靠别国求发展,让中国成为附庸国。其二,张牙舞爪,喊打喊杀。极少数人容易被狭隘的民族主义裹挟,被情绪化冲昏头脑,自乱阵脚,在网络上肆意谩骂,盲目地、轻易地掀起对外的敌意,甚至大规模抵制外国商品。在一些问题上,过于意识形态化就是为了排外而排外。
当代大学生应该摆脱不良心态,承担起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将国家的强弱兴衰视为己事,把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进步的轨道上来,以平等、平和、成熟的大国心态,面对中外各国的人与事,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这才是一个大国应有的底气和气度。
由于大学生思维活跃,对大国的亲身体验较少,大国心态的转变缓慢,所以容易出现一些不良心态问题,这也提醒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帮助大学生提高大国认同,强化责任担当意识,统一爱国情感与行为。
国家观是指人们对于国家相关问题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对大学生进行国情、世情和党情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历史,全面把握基本国情,科学认识国家发展的未来前景,坚定大国认同感,历练大国心态。
1.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就要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
“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3]历史是最不能忘却的,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五千年的文明,近代的中国也受到过西方国家的欺侮,遭遇过苦难。所以我们要用辩证的、唯物的思维方式客观公正地了解中国历史,既要了解中国上下五千年的辉煌,也要铭记近代百年的屈辱。
高校要充分把握“中国近代史”“传统文化”等教育资源,引导大学生以一种理性平和的心态对待历史与传统文化,不主观臆断,不悲情夸大,不沉浸放大过去的辉煌,也不淡化近代的苦难,更重要的是要吸取教训,以史为鉴,养成健康的大国心态,为伟大的中华民族续写辉煌。
2.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就要全面把握中国当前的国情
国情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阶段水平和特征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人口、自然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地位等。当前我国最基本的国情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国情教育是塑造大学生大国心态的根本出发点,认同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发展的重大成就是建立和培育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基础”[4]。当前大学生必须实事求是地认识中国的国情,警惕西方的“捧杀”,摒弃弱国心态,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的方针路线,避免出现脱离中国现实社会的言论,同时要正视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具体制度不够完善、民众文化素质不够高等现实问题。当前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大学生应该把握时代大势,承担起新时代的使命和任务,勇敢地迎接更严峻的考验,主动以高度的责任意识、积极健康的心态创造中国的未来。
3.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就要认清中国的未来前景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之未有大变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威胁世界和平,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比一百年前更加相互牵连、相互依赖的世界,中国必将对世界秩序产生影响。中国改革开放40余年,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推进,综合国力和地位不断提升,已成为大国关系中不可忽视的一环。然而西方敌对势力还在攻击中国、唱衰中国,大肆传播“中国经济崩溃论”“中国模式走到尽头”等说法。的确,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固步自封只会自缚手脚,心胸狭隘只会迷失方向,因此需要在与外界的比较中识别、弥补差距。
大学生作为中国未来的主人,应有符合大国身份定位的心态,要站在时代的最高点看清局势、分辨是非,抓住机会、跟上脚步,对国家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在国际交往中敢于表达自己的主张,从容应对未来中国发展途中的种种障碍。
1.树立个人志向,明确国家发展方向
志向是人生的灯塔。我们可以有很多志向,但是最重要的志向应该与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大国之志是将个人理想与国家事业融合在一起的、与大国心态相称的志向。“志同则道合”,个人志向因国家荣誉而丰满,大学生应坚定共同的大国之志,明确自身定位,承担起大国青年的责任,将个人理想追求与国家发展方向结合,“心有大我、至诚报国”,在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树立大国之志,实现个人价值。
2.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时代要求
每一代大学生都有自己的命运和机会,必须在所处时代条件下,规划人生并创造历史。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和专业素养水平决定中国未来的发展,因此除了对本专业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外,还要以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形势与政策等理论知识,提高政治思想道德素质。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竞争合作能力,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拥有健康的心理、身体素质,求真学问、练真本领,以适应新时代日益激烈的竞争与挑战。
3.强化责任与担当意识
责任是一个客观范畴,责任担当意识是发自内心的主观范畴。当代大学生所接受的价值观日益多元,的确有担当失责的现象发生,因此强化责任担当意识尤为重要。中国正在国际上努力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为人类文明繁荣进步作出贡献。大学生也应有大国的责任担当,要敢于担当、勇于担当,敢于参与国家事务,勇于提出自己的方案,贡献自己的青春智慧。同时,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期,更应履行相关的道德责任、学习责任和公民责任,肩负文化使命,培养过硬本领和健康人格,成为具有能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为崛起的大国,理性才是我们表达爱国情感的正确态度,这也是大国公民应有的心态。坚定大国情感首要的就是爱国,“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5]。爱国情感是一种内在心理感受,爱国情感的表达不是封闭的,将其外化为理性的爱国行为才具有意义。
1.理清情感和行为的关系
《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指出,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现代汉语词典》将行为定义为“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可以看出情感是人们内心世界的体验和感受,行为是情感的外化和升华。情感和行为是人的心理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有了情感就会产生具体的行为,情感对行为有“积极的增力作用”和“消极的减力作用”。行为也会反过来影响情感、改善情绪,两者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2.理清爱国情感与理性爱国的关系
爱国情感是人民对祖国的一种直观感受和情感体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爆发力。爱国情感激发的爱国行为有理性的和非理性的之分。爱国既要有激情更要有深情,既要讲情感更要讲理性,既要有外在的行动又必须具备内心的感悟。情感是理性的基础,没有情感就不会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不会有理性的爱国主义行为;理性是情感的发展与升华,没有理性的引导就不能产生有理有利有节的爱国主义行为[6]。
3.抓好高校爱国主义实践教育
针对当前大学生爱国情感和行为不同一的现象,高校必须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渗透到各类教学活动中,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掌握更多知识与常识;引导大学生认识到爱国热情、激情与理性爱国行为的关系,表现出大国公民应有的素质与气度,解锁爱国新方式。在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同时,要加强爱国主义行为实践的教育,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合法有序地表达爱国情感,拒绝裹挟着暴力、违法的爱国行为。
和平发展的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大国,在大而趋强的历史进程中,既是世界了解、认同中国的过程,也是中国调适、正视自己的过程。中国人需要说服自己,接纳自己,展示自己,并说服他人,在与他人的磨合中,培养成熟的大国心态[7]。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时代强音的传递者,他们正处在人生成长的一个关键期,他们有爱国热情和国际眼光,有为祖国繁荣和民族复兴勇于奋斗的信念,当然也有落后腐朽的“弱国”心态和肆意膨胀的“天朝上国”心态。大学生的大国心态作为时代发展的“晴雨表”,对国家、社会以及个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大国心态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下大力气培育与大国地位相匹配的心态,养成平和冷静的气概和宽容大度的胸怀,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