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小学《道德与法治》活动实践策略研究

2021-12-29 15:56陶欣慧
科学咨询 2021年24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法治道德

陶欣慧

(江苏省镇江市实验小学 江苏镇江 212000)

新课程下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活动,以及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在使用中,如何架构《课程标准》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建立开放的、综合的课程观,使学生在主体活动中既增加体验、感悟、获得知识,又找准思维发展、道德成长的有效路径,实现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我通过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研究,归纳出以下的活动实践策略:

一、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整合驾驭教材

《道德与法治》是活动型课程,我们发现在教学设计中,老师往往专注于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创设夺人眼球的教学情境,可是往往教学的收益却微乎其微,追根溯源就是对教材的解读与班级学生的学情认识出现了偏差。因此,提高对教材的解读、分析、整合、驾驭教材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注重鲜活课程资源开发,根据学情激活教材的活性因子,才能有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结构调整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上,教师要能灵活处理文本,将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排序”。根据学情的不同找到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逻辑,巧妙地将零碎的知识点全部融入整体教学的框架内。

(二)转化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材多以图片、留白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呈现形式单一,我们可以有效的转化内容与形式。通过表演、辩论、讲故事等活动形式多维度呈现教学内容,丰富学生感知,让认知更为全面和多元。

(三)替换

选取教材中对课堂教学有价值的活动设计为范例,引发学生对班级生活、校园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关注、思考与探究,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替换”将教材内容合理转化为了学生切实感受到的教学内容。

(四)开发

根据班级学生学情、教师的个人素养、学校特质以及本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有效开发教学课程资源。将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与不断变化的学生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统一,有效激活教材中的活性因子。

二、巧用价值澄清模式,提升辨析思维能力

价值澄清的学生活动形式有:辩论、讨论。基于价值澄清模式给我们的启示,可以将它与日常教学经验相结合,归纳出“主题选择”“鼓励思考”“促进交流”“自省调整”四个环节的有效策略。了解其策略步骤,可以让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把控好价值澄清的次序,行之有效地组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价值观的生长。

(一)主题选择

教师的目标意识决定了教学活动实施的有效性。因此,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主题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需要有敏锐的触角,基于学生最真实的生活挖掘素材了解本班学生的困惑找准道德的生长点,或是根据他们的生活需求设计出有现实教育意义和价值的主题活动。其意义与价值集中表现在:激发学生活动的参与性,将学习的方式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活动主题本身有现实教育意义,蕴含多重教育内涵,关注整体育人、德性生长。

(二)鼓励思考

在选择好适合的主题教学活动后,问题的设计向“标”而行。首先,问题设计要指向价值内核,引发学生思考现象,思考主题背后的价值要义。其次,问题呈现要注意层次性,便于学生对于现象的思考由浅入深,体现思维的逻辑性。最后,是给足学生自我反思的时间,鼓励学生判断思考,逐步形成道德认知。

(三)促进交流

价值澄清模式在运用过程中需要师生实现平等对话,建立起一种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领者,需要善用教学语言积极引导,用教学行动不断引领,鼓励学生通过“思考—碰撞—反思”的一系列开放互动的过程,将活动的内涵不断引向纵深。交流的目的是珍视儿童的选择,基于对儿童的理解。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他们在对话中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反思生活,促进思考,更好地调整自我认知。这样的促进交流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在交流碰撞中更好地珍视自我选择,同时也会让他们学会借用同伴的观点重新审视自我的思考是否合适,如果不合适就需要对观念进行重建;如果合适,那么还需要审视内涵是否丰富、是否完善。

(四)自省调整

学生在经历了前三个阶段后回顾自己的选择,发现其中的优劣,及时调整以不断完善自己的选择和行为,促进自己价值观的自由生长。

三、重视体验过程,灵活选择类型

教学方式和学生活动相伴而生,相辅相成。那么,如何开展学生体验式活动呢,它包括三个阶段:①亲历阶段:个体经历某一事情或某一情境阶段。②感悟阶段:个体对亲身经历的过程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观点的阶段。③反思阶段:梳理感悟,反思、产生新的经验和新的意义建构阶段。在具体操作中,还可以通过不同的课型特点采取不同的类型:

(一)活动体验

活动体验是通过学生参与具有教育意义的外显活动,通过亲生体验某种生活角色或场景,引发其思想或态度的变化,进而促进其身心发展的体验模式。

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缺少逻辑性,他们需要借助通过动手、动口等丰富的活动全身心投入去体会。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爱护课桌椅”一课中,老师让学生通过体验不同的写字方式体验感受爱护课桌椅的重要性。书写同样的一句话,有了椅子和桌子的帮助,写字工整、美观,一笔一画毫不费力,速度也特别的快;离开它们的帮助再体验,为了能写好字,学生们尝试摆出各种造型,端在手心、倚在墙上、蹲着借助腿的帮忙……不仅字歪歪扭扭特别难看耗时也比原来长多啦。有了对比体验,教师只需要点拨引导学生发现,在比一比、议一议中加深了学生对爱护课桌椅的道德认知。“写一写”的活动体验水到渠成地解决了学生思想态度的变化、“写”出了新认识,“写”深了新情感,“写”成了新道德,“写”好了新行为,真正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为行”。

(二)角色体验

角色体验是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场景重现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利用角色体验的方式,让学生扮演相应的角色,帮助他们通过亲身感受,体验角色其中的情感,学会换位思考。从而增强对道德的认知与理解,促进道德情感的内化与德性的生长。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说教的内容枯燥乏味容易忘记、书本上的文字缺乏情感共鸣视而不见,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让他们记忆犹新、难以忘怀。四年级下册“我们的衣食之源”教学中,教师从“现在正是收割稻子的季节,让我们一起干农活收割稻子吧!”一句令下,唤起城里孩子无限热情,怎么收?迫不及待试一试。角色扮演就这样巧妙切入。教室里的小农民在老师的指挥下弯下腰、左手把住稻秆、右手握紧镰刀,左边割、右边移、擦擦汗继续干……短短几分钟的体验收割,不仅让学生了解到收割的步骤,更体验到农民的辛劳。水稻的收割如此不易,直不起腰的酸楚、重复劳动的机械无趣、赶时间的焦急……让学生体验的淋漓尽致。而这只是一粒不起眼的小米粒成长中的一个环节呀!小米粒的背后倾注了农民伯伯多少汗水、心血与精力。因为有了用心的体验,才能用情感受农民伯伯丰富的内心世界,达到将心比心的收效。了解到食物之源的不易,又怎舍得浪费?这样的角色体验让学生在心理与情感上都起到了质的飞跃。

(三)情境体验

情境体验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设置,有目的地创设一种具体、生动并带有情绪色彩的场境。在这种场境中,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借助已有情感与直觉直观感受,引发学生的态度体验,实现对认知的再创造,帮助他们深度理解生活,并使其道德认知得到发展的教学方式。

一年级下册“风儿轻轻吹”的教学中,教师借助媒体、利用情境模拟的方式强化生活指导,并适当地进行了拓展延伸。大风卷着漫天的沙尘,向我们袭来。我们该怎么办呢?实践、演练,捂住口鼻,防止吸入异物,双手抱头,注意被风折断的树枝,找坚固的建筑物躲避等,在组织体验的过程中,教师及时对学生经历进行评价,不断强化学生的体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情境体验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不断提高学生实际的生活能力,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和谐发展,还原道德与法治自然主题教学的核心,凸显课程的价值意义。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能有效地运用活动实践策略,围绕单元主题课程,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把教学目的定位在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上。定能运用好新教材,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