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法治理念,推动法治社会建设

2021-12-29 15:56周琳琳
科学咨询 2021年24期
关键词:法治法律群众

周琳琳

(江苏省昆山市锦溪中心小学校 江苏昆山 215300)

法治是现代国家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人类社会进步和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法治的基本意义在于,任何组织和个人必须在宪法和法律框架内活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此,法治在本质上是“法律至上”之治,根基在于全民守法。法治的直接目标是规范公民的行为、管理社会事务、维持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终极目标是保护公民的自由、平等、公正等基本政治权利。

一、当前法治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认识不到依靠法律手段维权的重要性

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很多人民群众仍旧延续传统观念,甚至有部分人民群众认为法律是统治者管理、镇压百姓的工具。对法律的认识也比较传统、陈旧,在日常生活中害怕发生纠纷,害怕走法律途径、害怕打官司。与其说人民群众对法律心存敬畏不如说人民群众对法律尚存敬而远之的心理,不想与法律产生联系,这就导致很大一部分人民群众无法使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有部分人民群众为了获得自己的利益就会钻法律的空子,游走在法律的空白地带。人民群众认识不到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则法治社会建设始终如空中楼阁。

(二)社会组织薄弱,维权能力不足

就我国目前的社会组织数量、质量分析数据来看,还相对比较单薄,且存在发展不够完善、规范、科学的问题,在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解决问题的时候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能力不足问题。有部分建立时间长的社会组织虽然发展相对比较成熟,但是其运行方式存在严重的行政化特点,有部分社会组织的运行模式、管理模式基本与政府没有差异,这就导致在帮助人民群众解决社会事务的时候能提供的解决方法相对比较有限。

二、树立法治理念,推动法治社会建设的路径探索

树立法治观念,推动法治社会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进入新时期我国的法治社会建设面临着较多的挑战与任务。我国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就必须要充分发挥优势,通过多种途径来树立法治理念,并对推动法治社会建设的路径进行深入探究。

(一)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要想推动法治社会建设,就必须要推动全社会法治意识树立,这也是全面增强法治社会建设的基本前提。只有全体人民群众将法治观念内化,逐渐形成法治信仰,这样才能在社会中逐渐形成常态化的守法氛围,这样才能促进法治社会建设持续展开。

首先,要做好领导干部的工作。要想实现全面依法治国,需要领导干部能够充分发挥其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推动作用,领导干部对于法治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对人民群众对法治的态度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未来的领导干部考核中可以将法治建设成效作为其重要的考核指标,这样领导干部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更加关注自己的法治态度。

其次,还要对国家公职人员的学法、用法制度进行完善,并在领导干部的常规学习、党校学习以及行政学院培训中纳入宪法学习,从而使得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不断强化、提升,这样领导干部能够从思想观念层面上尊崇法治,自然在其工作、领导方式中就能够自发的运行法治思维、法治管理方式。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在法治建设中的榜样作用,为人民群众遵法、守法、用法树立榜样,从而在小事、细节中落实法治建设。

再次,还要加强对法治的宣传与教育工作。法制宣传与教育工作不是简单的向人民群众宣讲法律条文、解读法律内涵,更要在推行依法治理中与人民群众、社会团体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将法治实践的事例作为宣传法治最生动的途径。工作人员要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需求来开展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法治宣传教育。可以结合当前社会中发展趋势、科学技术等来灵活的应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推算技术等进行法治宣传。

(二)实现多领域、多层次法治建设

在建设法治社会进程中依法治理是基本要求,也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据与基本要素。因此,要想进一步拓展社会治理参与主体的范围,使得各项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得以落实,就必须要使得所有人民群众能参与到制定社会规则、国家的管理活动中,才能最终实现民主法治,依法共治。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不难看出,要想使得城乡基层组织的依法治理得以落实,就需要对当前形势下的城乡基层组织所面临的问题、难题进行充分的分析,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来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采取具有当地特色的措施进行依法治理。基层组织要鼓励人民群众、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参与到依法自律自治中,在社会中营造出良好的法治氛围,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在依法治理中的作用,从而实现源头上的依法治理。

(三)构建完善的法律服务体系

在我国加强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构建完善的法律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能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与了解法律内容、尊崇法律、遵守法律法规、合理利用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的重要性。

首先,需要建立起覆盖城乡,统筹兼顾的城乡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统筹兼顾城乡发展情况,对法律资源进行均衡配置,从而构建起完善、健全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与服务平台,实现高度的法律资源共享,并为人民群众提供跨区域的法律服务。

其次,要积极拓展法律服务的范围,突破传统的民商事法律服务,要结合我国的发展现状,紧密结合我国“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等国策,对融资合资、知识产权、海外投资合作等方面的法律服务质量进行重点提升,要关注切实影响人民群众的养老、食品、医疗等方面法律服务品质。

最后,要逐渐构建科学、完善的司法救治制度。要让更多的人们能够受到法律援助的帮助,积极的拓展法律援助的覆盖范围,尽可能的让所有特殊人群、困难人群受到法律援助,体会到法律所赋予的公平、正义。此外,还必须要切实提升法律专业人员的综合素养。要求法律专业工作人员必须要经过专门的学习与培训,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专业工作水平、职业道德素养,还要打造一支具备高素养的法律人才队伍,从而促进法律服务队伍的持续发展。

(四)逐渐构建健全的依法维权与化解纠纷机制

逐渐构建健全的依法维权与化解纠纷机制对促进法治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在法治社会建设中,通过制度、机制进一步促进依法治理也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涵。

首先,需要出台关于便民、利民措施,尽可能地妥善解决立案难、执法难等多种问题。相关的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并应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数字技术来推进法治公开工作,从而使得司法对人权的保障力度得到保证。根据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还需要对诉讼方式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创新,可以成立知识产权法院、互联网法院等专门性法院,从而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知识产权、互联网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

其次,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地区的信访部门、基层人民法院与派出所部门之间的合作,成立地区人民调解组织,这样可以实现该地区的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组织之间的联动作业,从而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调解组织的需求,这样才能让人民群众在遇到事情、困难的时候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从而提升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法治素养,从而推动法治社会建设。

总之,要想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与繁荣昌盛,就需要实现制度的现代化。我国经过漫长的发展,总结发展经验,要想实现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要实现制度现代化,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树立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还需要进行持续研究与完善。

猜你喜欢
法治法律群众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多让群众咧嘴笑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律讲堂之——管住自己的馋嘴巴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让人死亡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