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胡珊
在宁波、上海,董氏儿科几乎家喻户晓。不少老宁波随口就能说出一个董幼祺医生几剂汤药妙手回春的故事,又或是一段深夜在医院排队挂号的经历。
但董氏儿科的传奇之处并不仅仅在于患者的口口相传。作为宁波市唯一一项国家级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海派中医儿科主要流派、宁波四大中医世家之一,董氏儿科以家学传承为基础,历经200多年、七代人的努力,在对古今诸家学派兼容并收的基础上,创立了一整套中医儿科理论体系和独特的诊疗方法,为中医发展、患儿健康立下卓著功绩。
在全国医学界享有盛誉的董氏儿科起源于宁波原鄞县南乡董家跳。据董氏家谱记载,董氏儿科可追溯至世祖董云岩。
董云岩出生于1798年,为人刚直。他以耕读为生,同时也酿酒、看病,医术惠及乡邻。后来,董云岩之子董丙辉精研医术,又得名医授予药方,善治儿科疾病,在当地及周边行医颇有声望。董丙辉之子董水樵自幼便由父亲传授医术,后又拜在儿科名医石霖汝门下,尽得父辈和石氏心传。
但真正让董氏儿科享誉国内外的,是董水樵的儿子,即董氏儿科的第四代传人——董廷瑶。董廷瑶一生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为座右铭,号幼幼庐主。他本在宁波行医,为躲避战乱到了上海,因医术精湛逐渐成为名震上海滩的中医学界泰斗。当时在中医儿科界有“南董(上海董延瑶)北刘(北京刘弼臣)”之说。
1943年,董廷瑶之子董维和为了报效故里,从医学院毕业后毅然回甬,先后担任过海曙鼓楼联合诊所(现为鼓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所长、宁波市政协委员等,是浙江省名中医。但因日夜操劳,董维和还没来得及向后人系统传授医术便因病离世。
为了不让宁波董氏儿科这朵中医奇葩就此凋零,1973年,宁波市卫生部门把19岁的董幼祺派遣到上海,让他跟随爷爷董廷瑶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医儿科。回宁波后,董幼祺对董氏儿科的学术思想一步步融会贯通,并根据医疗环境和疾病谱的变化不断创新,终成一代大家。
如今,董幼祺的儿子董继业跟随父亲在宁波市中医院工作多年,在临床实践中逐渐锻炼成熟,已承担起董氏儿科第七代传承的重任。
在宁波,董氏儿科的号源十分抢手,慕名看病的患者不计其数。究其原因在于药方神奇,往往几剂汤药就能化沉疴于无形,以致世人总传董氏儿科有秘方。但在200多年的传承中,董氏儿科能发展得如此好,靠的绝不是几张方子。
董幼祺告诉记者,董氏儿科所有的方子都是公开的,从不保密。行医最终的目的是把病人治好,而非故弄玄虚。如果一定要说有秘方,那么就是董氏儿科在200多年的临床实践基础上,摸索总结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诊治之道。
董氏儿科的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推理论病”“推理论治”上。这是董廷瑶穷尽80多年行医生涯总结出来的方法论。在此思想的指导下,他又制定出“证治九要”,即明理、识病、辨证、求因、立法、选方、配伍、适量、知变,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创立了诸多治疗原则和方法。
待董氏儿科传至董幼祺手中,他除深得祖父行医真谛外,还善于总结创新。董幼祺根据疾病谱的变化,分析新病种的普遍规律与特殊性,再结合所学,找到正确的中医治疗方法。“时代在变化,饮食谱、环境、气候条件都不一样了,疾病谱也在不断地变化,因此必须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查找发病的机理,做出正确的诊断。”董幼祺说。这些理念都体现在他和儿子一起编纂的《董氏儿科》一书之中。
除了家族传承,近几十年来,董廷瑶和董幼祺先后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授徒传艺中,让这门学科不断丰富发展。“董氏儿科不仅是宁波的,更是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它的传承不仅仅是董氏家族内部的事。”董幼祺说。
董廷瑶的学生遍及海内外,不少人不仅继承了董廷瑶的学术思想,而且各有发展,在中医儿科界享有较高威望。
而董幼祺通过拜师带教的方式,向各地中医儿科骨干、大学研究生及省内基层名中医,竭尽全力、毫无保留地传授董氏儿科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他亲自指导学生、弟子分析病例,撰写医案,搭脉开方等,常批阅学生的医案至深夜。他带出的弟子、学生很多都成为中医儿科的骨干医生、教师。
除了带徒,董幼祺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举办非遗知识普及推广班、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研讨会,扩大董氏儿科的传授与培训覆盖面,并建成了众多学术传承研究平台。
“现在正是中医发展最好的时机。”董幼祺说,作为一名中医人,应该把握住天时地利人和,将优秀的中医诊疗经验和学术思想传承好、利用好、发展好,让学科在传承和创新中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