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晋]刘 昫 等
李素立,赵州高邑人,北齐梁州刺史义深曾孙也。祖駼,散骑常侍。父政藻,隋水部郎中,大业末充使淮南,为盗所杀。素立,武德初为监察御史。时有犯法不至死者,高祖特命杀之,素立谏曰:“三尺之法①,与天下共之,法一动摇,则人无所措手足。陛下甫创鸿业,遐荒尚阻,奈何辇毂之下,便弃刑书?臣忝②法司,不敢奉旨。”高祖从之,自是屡承恩顾。素立寻丁忧,高祖令所司夺情③,授以七品清要④官。所司拟雍州司户参军,高祖曰:“此官要而不清。”又拟秘书郎,高祖曰:“此官清而不要。”遂擢授侍御史,高祖曰:“此官清而复要。”贞观中,累转扬州大都督府司马。时突厥铁勒部相率内附,太宗于其地置瀚海都护府以统之,以素立为瀚海都护。又有阙泥孰别部,犹为边患。素立遣使招谕降之,夷人感其惠,率马牛以馈素立,素立唯受其酒一盃,余悉还之。为建立廨舍,开置屯田。久之,转绵州刺史。永徽初,迁蒲州刺史,及将之任,所余粮储及什物,皆令州司收之,唯赍⑤己之书籍而去。道病卒,高宗闻而特为废朝一日,谥曰平。
(原文据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年版《百衲本旧唐书》)
【注释】
①三尺之法:古代以三尺竹简书写法律条文,西汉以来,“三尺法”泛指法律。
②忝(tiǎn):谦辞,担心辱没他人,自己有愧。
③夺情:全称为“夺情起复”,指为国家需要,孝子可移孝作忠,可不必辞官去职,以素服办公。
④清要:地位显贵、职司重要而政务不繁杂的官职。
⑤赍(jī):带着。
【译文】
李素立,赵州高邑人,北齐梁州刺史李义深的曾孙。祖父李駼,曾任北齐散骑常侍。父亲李政藻,曾任隋朝水部郎中,在大业末年充使淮南时被强盗所杀。武德初年,李素立在朝廷任监察御史。当时,有一百姓犯了法,但不应被判死罪,唐高祖李渊下令要将那人处死,李素立进谏说:“三尺之法,天下人共同遵守,轻易改变法规,人们便不知该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陛下刚刚创立宏伟的基业,边远蛮荒之地还没有归服,为什么在京城之中便要随意更改刑法呢?臣有愧居于法司一职,不敢接受您的圣旨。”唐高祖听从了李素立的劝告,从此对其多次施恩眷顾。不久之后,李素立因父母去世解除官职,唐高祖命令相关部门让他停止服丧,移孝作忠,授予七品清要官职。相关部门拟将授予其雍州司户参军,唐高祖说:“这个官职重要但政务繁多。”又拟将授予其秘书郎,唐高祖又说:“这个职位政务不繁多但地位不够显耀。”于是给他升官授予他从六品的侍御史,唐高祖这才说:“这个官职符合清要的要求。”贞观年间,李素立多次转任扬州大都督府司马。当时,突厥铁勒部归附唐朝,唐太宗在其原址设立瀚海都护府来统领他们,诏令李素立领瀚海都护一职。这时,另一个部落阙泥孰别部多次入侵,还不断制造边患。李素立预料阙泥孰别部不足以调动军队将之剿灭,便派遣使者招谕他们令其投降,这些人被李素立的恩惠所感动,送给他很多牛马,但李素立只接受了一杯酒而已,剩下的礼物悉数返还。后来他又为这些部落建立廨舍,开置屯田,夷人更加畏服于他的威名。过了很久之后,他又出任绵州刺史。永徽初年,他转任蒲州刺史,李素立在将去赴任之前,把所剩余的储粮和器物全部交还州里,只带着自己的书籍和家书之类的东西上路。不幸的是李素立在这次上任途中病故,唐高宗李治听说李素立去世,特地为之废朝一日,还让朝臣给李素立加谥号为“平”。
【简析】
李素立,唐朝初年循吏,武德年间任监察御史,以守法不避强权受到唐高祖李渊的赏识,唐高祖滥用刑法时他劝谏说:“三尺之法,与天下共之,法一动摇,则人无所措手足。”气象开阔,态度严厉,所虑深远,俨然有宰相风范。这让读者很快联想到西汉著名廷尉张释之,有一次,汉文帝外出行至中渭桥,突然有一个人从桥下跑出来,惊了汉文帝御驾的马,文帝险些被摔下,十分恼火,就命人拘捕了此人,交给廷尉查办。张释之审讯后,依法判定为“冒犯车驾,罚金四两”,上奏朝廷。汉文帝很生气,认为判决过轻。张释之就解释说:“法律是天子和百姓应该共同遵守的,不应偏私。法有定规,如果加重处罚,如何取信于民。廷尉是天下公正执法的带头人,如果廷尉不公正,地方也会不公,百姓就会惶恐不安!”显然,李素立的说法与张释之如出一辙。这次劝谏令唐高祖印象深刻,以至于当李素立丁忧时,唐高祖不仅主动采取夺情起复,而且还特别嘱咐相关部门一定要给他授予一个“清要”的官职,职位重要(“要”)说明唐高祖对李素立工作能力的肯定,政务不繁(“清”)体现了唐高祖对李素立服丧期间心理情感的真心关怀,相关部门最终不得不给他升官,这种情况在历代正史中也是不多见的。传记写到这里,或许有读者会以为李素立仅仅只是靠一次劝谏的一句话而受到唐高祖的重用,人品和工作能力未必配得上“清要”二字。因此,作者接下来又记载两件事情作为印证:一是遣使招降阙泥孰别部,避免了兵祸荼毒,后来只接受一杯酒的馈赠;二是李素立转任蒲州刺史,安排好所有身外之物,只携带自己的书籍书信上路。足见李素立为人处世确实所虑深远、抓大放小,既公正无私又不失人情,人品、能力都当得上“清要”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