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四则

2021-12-29 11:16:36春秋
领导月读 2021年10期
关键词:贵贱减损不争

[春秋]老 子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第十八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第四十二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第五十五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疎;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第五十六章)

(原文据中华书局2008年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

【译文】

因为大道被废弃,才提倡仁义;由于智谋的出现,才会产生虚伪和狡诈;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顺与慈悲;国家陷入混乱,才会看出忠臣。(第十八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背阴而向阳,阴阳二气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人们最厌恶的是“孤”“寡”“不穀”,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所以世上的事物,如果减损它反而会增加,增加它反而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自逞强暴之人不得善终。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第四十二章)

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刚刚出生的婴孩。蜂蚁蛇蝎也不会螫他,虎豹猛兽不会伤害他,鹰雕猛禽也不会扑击他。婴儿虽然筋骨柔弱,但拳头却握得很紧。他虽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却勃然举起,这是因为元气精纯之至的缘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因为元气融合之至。懂得调和和谐的道理就能长久,长久才是明智,贪生纵欲就会遭殃,欲念放任精气的发泄就是逞强。事物过于壮盛就会走向衰败,这就叫不合于“道”,不遵守常道就会很快灭亡。(第五十五章)

知道万物变化无穷无常的人,也就知道不能描述其本质,故而不言。能描述出来道理的人,还是没有了解大道之变化无穷的本质。塞堵住嗜欲的孔窍,关闭住嗜欲的心门。不显露锋芒,解除俗事的纷扰,调和他们的光芒,混同于尘垢,这就是玄妙齐同的境界。达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经超脱亲疏、利害、贵贱的世俗范围,所以就为天下人所尊重。(第五十六章)

【简析】

一般人往往认为“和”是儒家文化的一个基本观念,它深深地影响了两千多年来中国所有的知识分子。但实际上,“和”也是道家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观念,从《道德经》论“和”四章来看,“和”是一种因为元气纯厚、精气充沛而又少私寡欲、柔弱不争的“玄同”境界,超越了是非、善恶、亲疏、利害、贵贱等二元对立的世俗纷争,因此也是一种原初纯真、无所偏执的淳朴状态,消除了一切先天个我的固蔽与后天人为的隔阂,足以孕育、产生出自然世界与人文世界每个新的和谐体。“和”与万事万物的关系,好比是水和鱼、空气和人的关系,在这种万事万物“原初和谐”关系未被破坏的时候,鱼在水中不觉得水的重要,人在空气中也不觉得空气的重要,一旦进入动荡不安的社会,才会猛然意识到“原初和谐”乃是保障生命健康舒展、生活正常进行的平台支撑与基础力量。老子在《道德经》倡导的自然、无为、虚静、柔弱、不争等核心观念,正是为了号召世人恢复到原初和谐状态,只有当人们的内心保持“虚静”、身体保持“柔弱”,进而身心于名利贵贱、是非善恶“不争”之时,才能最终以“无为而无不为”的方式实现自然而然的和谐境界。显然“和”这个概念大体上相当于《道德经》中“自然”这个最高的观念。庄子在《人间世》中提出的“心莫若和”在根本上也正与老子“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的“玄同”之境一脉相承,在战国乱世之中,确实堪称老子“原初和谐”思想最大的继承、应用与发展。

猜你喜欢
贵贱减损不争
姜笨笨
坚持“不争”
象棋与围棋
当代作家(2023年3期)2023-04-23 01:58:26
合作社成了『粮保姆』每公顷地减损500斤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张之洞的“三不争”
做人与处世(2022年4期)2022-05-26 04:43:14
节粮减损,讲好中国“粮”言
金桥(2021年10期)2021-11-05 07:23:26
科学减损就等于绿色增产
今日农业(2021年12期)2021-10-14 07:30:26
咏犬
“物”与“贵贱”之间
——论庄子之“物无贵贱”
长白学刊(2019年2期)2019-03-18 21:43:15
不争的函谷古道
中学语文(2017年4期)2017-03-28 07:3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