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释“申”字本义为“用手牵引绳索”
——兼释“神”“電”等字

2021-12-29 09:30:18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小鼓段玉裁淮南子

邹 旻

(安徽理工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

徐中舒指出:“甲骨文申字,其两端亦像绳两合之形……是申盖即绳之本字。”[1]1148徐中舒关于“申盖即绳之本字”的判断,根据似乎不够充分;但“其两端亦像绳两合之形”的理解,是可以找到相关依据的。《说文》:“绳,索也。”[2]657“索,草有茎叶,可作绳索。”[2]273《说文》“索”字篆文作“”,段玉裁说“谓以草茎叶纠缭如丝也”,并引《诗经》“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为证[2]273。“索”字篆文的中间部分,正像草茎相互绞合的形状,与徐中舒所说的“两端亦像绳两合之形”可以相互印证。《淮南子·氾论》:“夫绳之为度也,可卷而伸也,引而伸之,可直而晞,故圣人以身体之。”[3]934“引而伸之”的“伸”,《文子》写作“申”[4]451。王念孙认为“可卷而伸”应作“可卷而怀”,其实这里拿绳索来打比方,正是借用绳索既可以卷又可以伸的特性,下一句“引而伸之”则重在说明绳索拉伸之后可以用来作为度量使用,与前文是递进的关系。《文子》“引而申之”句下注文说“此圣人之和也。柔而能直,良匠之规矩也。卷而能舒,圣人之法度也”[4]451,“柔”与“直”相对,“卷”与“舒”相对,都是在强调“屈”与“伸”这一对矛盾对立的概念。改作“可卷而怀”,反而削弱了表述的力度,《氾论》的文本应当无误。《淮南子》以“绳索”为例来说明“可卷而伸”的道理,应该说其背后反映了古人的实际观察经验,与“申”字的甲骨文、古文字形存在着关联。

因为“申”字含有“屈曲的绳索”的意思,屈曲的绳索可以伸展开来,所以《广雅》说“申,伸也”[10]131。《说文》释“蠖”为“屈申虫”[5]279,也是直接用“申”字来表示伸展的意义。传世文献中“屈”又写作“诎”“誳”,“申”又写作“伸”“信”,把“屈”“诎”“誳”与“申”“伸”“信”作为一对意义相反的词而联用的情况不胜枚举,例如《荀子·不苟》“与时屈伸”[11],《淮南子·齐俗》“时诎时伸”[3]797,《淮南子·氾论》“誳寸而伸尺”[3]961,《文子·上义》“屈寸而申尺”[4]481,等等。《辞源》释《后汉书·马援传》“申解冤结”为“辨析冤结”[12]2108,其实这里的“申”正是《韩诗外传》“解结申屈”的“申”,还是“伸展”“展开”的意思。由“伸展”“展开”的含义,又发展出“舒缓”的意思,所以《玉篇》说“申申,容舒也”[13]。

因为“申”字本义为“用手牵引绳索”,含有“牵引”的意思,所以《广雅疏证》说“申与伸通……引与伸同义”[10]131。《淮南子·氾论》“引而伸之”,《文子·上仁》“引而申之”,使用的就是这个意义。由“伸展”“展开”“牵引”的意义,又生发出“延伸”“表明”“引申”等意义。《辞源》释“申旦”为“通宵达旦”,这里的“申”即“延伸”;释《礼记·郊特牲》“大夫执圭而使,所以申信也”的“申”为“表明”;释《左传》注文“故《传》不复申解”的“申解”为“解释”[12]2107-2108,这里的“申”可以理解为“引申”。

“申”字与“绳索”有关,含有“束缚”“约束”的意思,所以《说文》释“申”字“七月阴气成体自申束”[5]311,《淮南子·道应》“约车申辕”注说“申,束也”[3]899,《诗经·卫风·有狐》“之子无带”,疏文引《毛传》:“带,所以申束衣。”[14]310由“束缚”“约束”的意义,又可以发展为“严禁”“命令”的含义。《礼记·月令》“申严百刑”[15]473,《淮南子·兵略》“申之以令”[3]1059,《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申令”“三令五申”[16]2161,就是“严禁”“命令”的意思。

以“申”字作偏旁的字,大多也都有“绳索”“伸展”“牵引”“约束”的意义。例如“呻”字,《说文》释为“吟也”[5]34,《广雅疏证》“嗟”“叹”“呻”“吟”四字同义,又引《乐记》“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为证[10]45,所以“呻”与“伸展”的意义相关。又例如“绅”字,《说文》释为“大带也”[5]274,《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注:“绅,带之垂者也。”[17]“绅”“带”都是古人用来系衣服的衣带,与“绳索”的意义有关。《韩非子·外储说》:“书曰:‘绅之束之。’宋人有治者,因重带自绅束也。”[18]段玉裁引“绅之束之”作“申之束之”,认为“今本申譌绅”[2]746,恐怕也不尽然。《礼记·内则》郑注:“绅,大带,所以自绅约也。”[15]725《广雅疏证》:“约、绅、带,束也。”[10]86“绅”字与“绳索”相关,本身就有“约束”的意思,不必改作“申”。邵增桦《韩非子今注今译》释“绅之束之”“是用引申义,指修身而言”,释“重带”为“束两条绅带”[19]。《玉藻》郑注:“大带四寸,其绕于身也重之……”[15]815根据这条材料,“重带”应释为“衣带绕身两圈”。《外储说》这段话的意思是,书上说“绅之束之”指做人要约束品行,而“宋人”只会刻板地理解书本,把衣带在腰间绕了两圈,自己把自己捆了起来,所以闹了个大笑话。

三、两个需要辨别的意义:神、電

《说文》释“申”字为“神也”[5]311,段玉裁认为“神不可通,当是本作申……即今引申之义也”[2]746,他的这一观点似乎值得商榷。《说文》释“神”字为“天神,引出万物者也”[5]8,又说“申,電也”[5]283,学者往往据此认为“申”字原本像雷电的形状,而雷电神秘莫测,所以“申”就是“神”[20]。但正如前文分析的那样,如果“申”字源于雷电的形状,那么“伸展”“牵引”“约束”的意义就无从得来,而从“”的“两手”也难以解释。《广雅疏证》:“《说文》:‘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郑注《礼运》云‘神者,引物而出’。《风俗通》引《传》曰:‘神者,申也。’申亦引也,神、申、引声并相近……”[10]43根据这条材料,“申”字“神”的意义,是从“牵引”的意义发展而来。《史记·律书》:“牵牛者,言阳气牵引万物出之也。”[16]1244古人认为万物生长,是由“神”或“阳气”牵引而出,这是《说文》释“申”为“神”的原因。段玉裁认为“神不可通”的看法,根据是不充分的。

同样,“電”字从“申”,是与“牵引”的意义有关,不能据此认为“申”字原本像雷电的形状。《说文》记载古文“電”字为“”[5]241,《古尚书》作“”[21],上半部不从“雨”而从“申”;《说文》有“”字,上半部与籀文“申”相同,下半部从“又”,也是“手”的意思,释为“引也”“古文申”[5]64,段玉裁依宋本释为“伸也”[2]115;《康熙字典》记古文“申”作“”,与《说文》“”字相同;又作“”[22],与“申”字古文“”的形状相近。“申”字原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或“”,另一种是“”;根据上面这些材料,可知前者后来演变为“”“”“”,后者演变为“”“”“”。“申”与“電”原本就是一个字,只是后来“電”字演变为篆文时,上半部的“申”被写成了“雨”,从而导致字形完全改变。《说文》释“電”字为“阴阳激燿也”[5]241,《淮南子·天文》:“道始生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3]165、16《6地形》“: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3]375阳气上升,阴气下降,相互激荡而形成雷声与电光,这是古人对于雷电的认识。“電”字古文“”的形状,上半部两手向下,下半部两手向上,像四只手从两个相反的方向牵引绳索,引申为阴阳二气相互牵扯激荡,这是古文“電”字的本义。

四、两个可能被误释的意义:重、身

“申”字古人还释作“重复”,《尔雅》:“申,重也。”[23]40仔细分析,“申”字应该没有“重复”的意义,凡是释作“重复”的“申”字,其实也还都是与“牵引”的意思有关。《诗经·大雅·假乐》:“假乐君子,显显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右命之,自天申之。”《毛传》释“申”为“重也”,后世受其影响,都把“申”字释为“重复”,《郑笺》释为“群臣保右而举之,乃后命用之,又用天意申敕之”[14]895,朱熹释为“而天之于往,犹反覆眷顾之不厌,既保之右之命之,而又申重之也”[24],释义过于迂曲,而且“自天申之”的“自”字也没有着落。从《说文》释“神”为“引出万物者也”来判断,“自天申之”应该是“从上天引得而来”的意思,与“受禄于天”一句相对应,这里的“申”仍然是“牵引”的意义。《诗经·小雅·采菽》“乐只君子,福禄申之”,《毛传》也释为“重”[14]792,但释为“延伸”,从文意上也能讲通,而且和“申”字的本义之间关系更为紧密。又例如《尚书·尧典》:“乃命羲、和……分命羲仲……申命羲叔……分命和仲……申命和叔”,《正义》注:“申,重也。”疏文说:“尧于羲、和之内,乃分别命其羲氏而字仲者……又就所分羲氏之内,重命其羲氏而字叔者……”[25]《周易·巽卦》“重巽以申命”,疏文称“重申者,丁宁之意”[26]495-496,《朱子语类》:“问‘重巽’‘重’字之义。曰:‘只是重卦。八卦之象皆是如此。’问:‘“申”字是两番降命令否?’曰:‘非也。只是丁宁反复说,便是“申命”。’”[27]不论是“两番”还是“丁宁”,都存在着一个疑问:一样的命令,为什么一定要反复叮咛命令羲叔与和叔?显然,把“申命”释为“反复命令”是比较牵强的。《说文》有“”字,又作“”,一边是“柬”字,一边是“申”字,释为“击小鼓引乐声也”,段玉裁引《周礼》笺注:“,小鼓,在大鼓之旁。”[5]746-747《礼记正义》:“大师合奏之时,先击而合奏。言谓小鼓,在大鼓之下……”[28]“柬”字《说文》释为“分别简之也”[5]128,有“分别”的意义;“申”字有“引”“延伸”的意义。“柬”与“申”在一起,就有了“先后”的含义,先敲击“大鼓之旁”或“大鼓之下”的小鼓,再小鼓大鼓一起合奏,在乐器使用和演奏时间上都有着先后的顺序。与《尚书》“分命”“申命”相印证,可知“申命”是“随后命令”的意思,与“重复”的意义无关。《周易集解纂疏》“君子以申命行事”句下疏文引荀注:“重巽相随,故曰‘申命’。”[26]496根据两个巽卦上下相随的形状来分析“申命”,也能得到“随后命令”的解释。

“申”字又被古人释为“身”,这一意义的由来,应该与“申”字在五行学说中代表了万物成形,以及被误释作“重”有关。《释名》引《说文》“七月阴气成体自申束”说:“申,身也,物皆成其身体,各申束之,使备成也。”[29]《白虎通·五行》:“少阴见于申。”注文:“七月否用事,于辰为申。”[30]177又《礼乐》:“阴气用事,万物动成。”[30]126在五行学说中,“申”表示“少阴”,万物即将成形,“物皆成其身体”,所以汉人释“申”为“身”。“申”字的这一意义,只在五行学说的特殊框架下才有,而与其本义没有关系。汉人释“申”为“身”,还有一个途径。《尔雅》释“申”为“重”,注引《采菽》“福禄申之”为证,又引《诗经》“大任有身”《毛传》“身,重也”,《郑笺》“重谓怀孕也。然则身中复有一身,因训为重”[23]41为证。“申”有“重”的意思,“身”也有“重”的意思,所以“申”就是“身”。显然,这样释“申”为“身”,建立在“申”字被误释作“重”的基础上,不是从它的本义发展得来的。

五、结语

猜你喜欢
小鼓段玉裁淮南子
清代文字学大师段玉裁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校订《古今韵会举要》探略
天中学刊(2022年4期)2022-09-29 07:21:22
嫦娥奔月
你好,小鼓
評述清代段玉裁古音學研究
世界家苑(2018年11期)2018-11-20 10:50:58
小鼓
启蒙(3-7岁)(2018年11期)2018-11-09 02:07:50
永远的小鼓
传承与转化:《淮南子》核心价值理念探析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一曰”训诂内容研究
国外首部《淮南子》英语全译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