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地方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实践研究①
——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为例

2021-12-29 09:21王雨晨包艳宇
关键词:校园文化中华培育

王雨晨 包艳宇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0)

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精神基础。〔1〕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对于文化自信的内涵进行了阐释,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大学生作为新时代最具活力的社会群体,不仅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同时也肩负着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重任。因此,新时期地方高校开展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工作,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人才培育目标的必然选择。本文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为例,探究新时代地方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

一、新时代地方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意义

(一)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高校学生作为追求知识积累与即将服务社会的特殊群体,肩负着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馈社会发展的时代重任。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文化价值理念,大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而推动这些变化产生的主要因素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因此,高校构建具有时代气息的文化氛围,不仅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而且可以通过文化自信的形成,深度激发大学生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导向,为实现自身全面发展奠定基础。〔2〕

(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结晶,一直以来都受到历朝历代的重视。高校积极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不仅能够促进大学生以更加审慎、开放的态度认知中华传统文化,而且可以帮助他们更为深刻地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内涵与智慧,从而以更为积极的态度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与此同时,高校通过引导大学生系统化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进一步提升他们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的能力,有助于推动文化自信向全社会的延伸。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新时代中国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加快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先后提出并实施了“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对外开放合作倡议,有力地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参与度、影响力及引领力。大学生作为新时期践行强国之路的生力军,只有经历系统化的文化培育,才能逐步树立起文化自信,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在面对中西方文化价值理念冲突时,能够矢志不渝地弘扬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实践

近年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十分重视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工作,通过构建“四位一体”的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模式,实现了课堂培育、社会教育、校园文化环境、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融合,进一步拓展了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途径。

(一)完善第一课堂教育,创新思政教育模式

思政理论课是高校进行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第一课堂,同时也是面向大学生系统化开展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完善第一课堂教育可以从理论教育的角度,提升大学生的对于文化的鉴别能力,使大学生在面对多样化文化价值时,能够坚持主流文化价值观,树立民族文化自信。〔4〕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围绕这一教育目标,在优化思政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不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提升第一课堂教学质量。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引入了中国古代哲学,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引入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等。情景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积极拓展社会教育途径,增强大学生文化体验

文化自信培育并不仅仅局限于高校课堂教学当中,借助社会化教育途径开辟文化自信培育第二课堂,可以有效地增强大学生文化体验,并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5〕围绕开拓文化自信培育社会化途径,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主要开展了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抓手,通过有组织地引导大学生开展“三下乡”服务,文化资源调研以及参观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等形式,有效地激发了大学生主动进行地方文化探索与研究的热情,同时增强了他们对于地方文化的热爱以及传承保护意识;二是以产学研合作为契机,通过与地方文化服务机构联合建设地方文化创新创业基地、文化传承工作室等,有效拓展了大学生文化创新的载体。

(三)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提升文化渗透力

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是高校传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最为直观的方式。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入校园软硬环境当中,既能够彰显校园独特的文化氛围,又可以引导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升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兴趣。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从校园文化景观打造、文化宣传橱窗布置以及特色文化展厅建设三个角度入手,进一步提升了文化自信教育的渗透力与感染力。文化景观打造方面,在校园里布置了中华历史名人雕塑,精心建造亭、台、楼、阁等富有中华文化气息的基础设施。文化宣传橱窗布置方面,合理利用教室、走廊、餐厅、宿舍等公共区域,张贴、悬挂中华名言警句或名人书法、绘画作品等。特色文化展厅建设方面,打造“启成书法馆”,弘扬中国传统书写文化;在图书馆举办“红色记忆:老课本里的新中国”教材展,“守望与传承——陆启成书画展”,供广大师生参观学习。

(四)发挥大学生创造力,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一直以来都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传播的重要组织形式。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有助于拓展大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而且有助于充分发挥他们的文化创造力,提升他们对文化的热爱。〔6〕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支持、鼓励大学生自主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特色校园文化氛围,有效拓展了文化自信教育的途径。一方面,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和文化兴趣点,开展了国学阅读讲座、红色文化演讲比赛、校园文化艺术节等一系列活动,使大学生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感受多样化民族文化的魅力,同时,团队文化创造力与传播力也得到了挖掘与展示。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新媒体环境优势,打造了集知识性、时代性以及趣味性为一体的线上校园文化活动。“新时代新青年新担当新作为”大学生励志演讲比赛,围绕学雷锋日、世界环境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坚守初心担使命·众志成城抗疫情”学雷锋线上志愿服务活动、“寸草心”爱老敬老线上行动以及“垃圾分类·青春助力”主题教育活动,营造了浓厚的线上校园文化氛围。

三、完善地方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思考

(一)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主导性,提升文化自信感染力

高校教育工作者作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导性作用,才能在培育过程中提升文化自信的感染力。首先,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加强自身文化修养的积累。作为文化自信的传导者,只有自身具备了过硬的文化功底,才能够成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引路人,更好地指引他们在文化自信中健康成长。其次,高校教育工作者开展文化自信教育应当具有主导性。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日常交流,都应当时刻提醒自己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导者,通过言谈举止以及自身形象的打造,提升文化自信对于学生的影响力。最后,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具有创造力,通过不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来形成具有自身魅力的工作方式,在提升学生对自己信任的同时,促使大学生更加坚定文化自信。〔7〕

(二)挖掘大学生文化自信自觉力,提升培育精准度

尽管大学生是文化自信培育的主体对象,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文化自信的培育就必须完全依靠外力的“灌输”。文化自信培育的关键在于引导,只有使大学生形成文化自信的自觉力,才能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更加坚定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化力与认同感。新时期的大学生学习自主性特征突出,思维更加活跃、成长需求也更为鲜明。高校应当以此为基础,通过充分调动大学生文化学习与传承的自主性,促使他们最终成为文化自信培育过程中的高度参与者与客观评价者。高校还应充分重视文化自信培育过程中的差异性,在精准识别大学生文化自信个性化培育需求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改变当前文化自信培育过于标准化、一体化的现状,针对不同的大学生群体开展文化自信专题专项教育,切实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精准度与实效性。〔8〕

(三)促进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增强文化自信共鸣

文化自信从来都不是以孤立的状态存在,只有不同群体之间围绕文化内容开展互动交流,才能促进文化自信的源远流长。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主导性,挖掘大学生文化自信自觉力,还应当有效促进师生之间互动交流,推动文化信息的双向传递,增强文化自信共鸣。尤其是在信息环境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高校更应当为广大师生搭建具有便捷性、即时性的互动交流环境,通过微信、QQ、微博以及抖音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工具,促进师生之间围绕文化主题开展交流和研讨,使大学生在愉悦的互动交流中找到文化自信的“存在感”以及“体验感”。

四、结语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向心力的必由之路。但这项培育重任并非朝夕就能完成,高校应当秉持文化创新与传承的精神,结合当前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向,优化完善教育教学方式,尽可能地满足广大学生的个性化文化需求。同时,还应积极与社会文化、教育组织开展合作,让更多的力量参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实践。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中华培育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我校再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