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雪霞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450000)
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盘庚时的“北蒙”如今的安阳殷墟、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等,厚重的文化底蕴滋生出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形态[1],如朱仙镇和滑县的木版年画、内黄农民画、罗山和桐柏的皮影、豫西剪纸、洛阳唐三彩、淮阳泥泥狗、浚县泥古古等。河南也是中国最早的农耕文明聚集区,气候四季分明,古老的黄河文化滋养着辛勤劳作的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河南人务实、保守、和平、中庸的性格特点[2],造就了河南民间美术独有的艺术美,如豫西剪纸粗犷刚健与细致精巧的南方剪纸截然不同;淮阳泥泥狗形象质朴与天津泥人张的艺术风格迥异。教育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指出:“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拓展艺术教育的空间,提高艺术教学的质量。”2006年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提出各高校可根据本校学科建设、所在地域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以上文件为民间美术纳入高教教育提供了政策支持。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河南的高校教育纳入河南民间美术,对学习者来讲有着完美的锲合度。
民间美术为劳动人民所创造,用师徒相授的方式代代相传,民间艺人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传承的文献资料很少。这也就造成了民间美术重实践操作、轻理论知识和文化气息的状况。理论与实践学习相辅相成,才是为学之道,将河南民间美术所缺失的文献资料整理编册,使之系统化、理论化,或许是延续其命脉、使其发扬传承的一项保护举措。所以本方案一改以往的单纯实操练习的方式,用理论、欣赏、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选取适合我校开展美术欣赏教育的民间美术类别:泥塑类(泥泥狗、泥古古)、绘画类(农民画、年画)、剪纸皮影类。任何一种民间美术形式都有文化渊源、色彩、造型这三部分元素组成,以下论述以这三个类别为纲领,以每种类别的三个组成元素为线索展开说明。
造型是美术学习的基础,作为美术欣赏的造型学习,重在挖掘民间美术的文化渊源,欣赏民间美术独有的造型特征。把民间美术纳入高校课程的优势在于其规范的课程体系以及厚重的文化内涵,寻根溯源方能更好地继承和革新。河南民间美术的泥塑类以周口泥泥狗和浚县泥古古为代表,其造型古朴浑厚、憨稚可爱,在泥塑造型中别具一格,在美术欣赏课中学习探讨这种风格形式,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增强学生继承与保护本土民间美术的历史责任感。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它特定的文化背景,本文以具有河南本土特色且比较有代表性的泥泥狗为例,探讨泥泥狗和泥古古的文化渊源。
1.名字来历
泥泥狗前一个“泥”字为定语,作动词使用,即用手传揉;后一个“泥”字作名词,即物体的材质“泥”,“泥泥”二字叠用,这是人们对它的一种爱称。浚县泥咕咕因吹起来能发出“咕咕”的响声而得名。
2.文化渊源
周口淮阳泥泥狗又称“陵狗”“灵狗”,从字面意思来看,“陵”是陵墓的意思,“陵狗”就是守陵的狗。“灵狗”中的“灵”字来源有两个可能:第一,“陵”字在世代的口头相传中只延续了读音;第二,“通灵”的意思是神和人之间的联络员。那么这位“神”指的是谁?“陵狗”又是为谁守陵?周口太昊陵是传说中伏羲的陵墓,伏羲是传说中的三皇之首,泥泥狗正是为伏羲守陵,泥泥狗最早是在太昊陵附近的淮阳庙会上售卖,这也印证了泥泥狗作为“陵狗”的传说,所以泥泥狗的造型以动物居多[3]。
泥咕咕的来源:据《资治通鉴》记载,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李密曾与隋军会战黎阳,并驻军于今浚县境内,双方战斗激烈,将士们伤亡惨重。义军中有会做泥人的艺人,用泥捏成“骑马人”,以悼念阵亡的将士,所以泥咕咕的造型以人物居多。
3.造型特点
泥泥狗造型丰富,并不都是狗的造型,约有五百多种。《淮阳县志》记载,泥泥狗按大小和着色不同,可分为小泥鳖、小中板、大花货等三类;泥咕咕也有三大类50 多个品种,主要有以三国、水浒和瓦岗军为原型的人物,以老虎、狮子、大象、燕子、斑鸠、孔雀等形象为造型的动物和飞禽。
泥泥狗和泥咕咕造型都有生殖崇拜的寓意,泥泥狗中有些造型象征着男女阴阳交配、生殖繁衍[4]。《山海经》记载,盘古开天辟地后,上古神灵女娲用水和黄土混成黄泥仿照自己捏土造人,伏羲与女娲兄妹相称生儿育女。伏羲女娲便是创造人类的二位主神,我们的先民利用神话传说的方式解释了人类的起源与繁衍问题。泥泥狗在造型上的生殖崇拜,是对中国古文化的传承,对生命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过去生产力低下,人是生产中的主要因素,有人多力量大、多子多福的思想。生殖崇拜同样也反映在泥古古的造型上,河南浚县泥古古造型大多形象都是大肚子,肚子是主要刻画的对象,而头部和尾部从简,肚子大意味着繁殖能力强,这也是生殖崇拜的反映。
4.实践体验
泥塑学习在造型上可以归为三大类:一是仿生类,真实还原动物、人物造型,追求逼真;二是夸张形象,夸大动物或人物的某一部分,造成神秘、奇异甚至荒诞的效果[5];三是综合型,人、动物、神相结合。根据学生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类型进行设计制作,踏实勤恳的学生可以选择仿生型的形象进行制作;思维活跃、创造力强的同学可以尝试第二种或第三种类型进行创作,抓住河南泥塑浑厚质朴的特点去表现。我校学生有学习超轻黏土的基础,为泥塑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寻根探源式的全面学习,学生能很好地抓住要突出表现的地方,创作出具有民间意味的艺术形象。
1.色彩文化
淮阳泥泥狗、浚县泥咕咕的色彩都是以黑色为底色[6],然后在底色用大红、大绿、大蓝、大黄做装饰,一共用到黑、白、红、绿、黄五种颜色,并且都用原彩色,色彩对比强烈。这种五色的原色运用同样体现在朱仙镇和滑县木版年画、桐柏皮影、内黄农民画的用色上,只不过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了蓝色、葵紫、槐黄、丹红、木红、苦绿等色彩,但运用原色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这一风格一直在延续[7]。
河南民间美术对五色的钟爱来源于中国古老的五色观。《周礼·考工记》记载:“东方谓之青,西方谓之白,南方谓之赤,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将五色与方位相联系。汉代刘熙在《释名》一书中曾对五色有过这样的描述:青为生也,象征万物生长的颜色;红为辉煌,是太阳之色;黄为光辉,象征耀眼的日光之色;白为天凉起始之色;黑为昏暗之色。由此可知,古人对色彩的称谓来源于对自然和事物的观察。《淮南子》记载:“色之数不过五,而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可见由五色可以衍生出诸多色彩[8],无穷无尽。从原始社会开始了黑色崇拜,黑色在远古人眼中是夜晚的象征,代表着神秘、未知、恐惧和死亡。新石器时代出土的杯、罐、壶等文物均用黑陶制成,《礼记》中记载夏人以黑色为贵,丧事、战争、祭祀等正规场合都用黑色,整个夏商周时代都以黑色为尊,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以黑色为主色,秦统一六国后,黑色成了全中国的主色。
在整个河南民间色彩中,河南豫西的黑色剪纸,泥泥狗和泥咕咕的黑底正是以黑色为尊的体现。河南民间美术色彩注重强调红、绿对比,把红与绿、黄与紫这样强烈对比的颜色并置在一起,形成强烈、刺激的色彩调子。其色彩的表象形态呈现鲜活、质朴、粗放、简纯的视觉特征[9]。
2.实践体验
弄明白了色彩渊源便抓住了河南民间美术的色彩特征,为学生创作出鲜明、质朴的民间美术形象打好了理论基础。在色彩的色相、纯度、明度关系中,河南民间美术用的是色彩属性中的原色,色彩对比关系中多用对比色甚至是互补色。我们先从泥泥狗和泥咕咕的着色入手进行练习,然后是木版年画的用色,最终到皮影的着色,逐步加大训练难度,循序渐进地学习。
1.文化渊源
泥玩具类的制作工序是:取泥、打泥、制胚、捏制造型、染底色、晾晒、彩绘到最终成品,普普通通的泥土经过人们的巧手开始绽放光彩。中原地区泥塑的制作最早可追溯到旧石器晚期的河南新密李家沟文化遗址,这里出土的陶器碎片是陶器的雏形,是人类最早以泥土为材料进行的制作。泥塑制作技法较完善的是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的彩陶,陶器型制饱满,外壁彩绘,泥塑制作的基本技法“捏”“塑”“绘”也就在这样的传承中延续了下来,并在后世的制作中不断改良创新,发展了揉、搓、盘、刻、粘、切、挖等丰富的制作手法。
豫西剪纸、桐柏和罗山皮影、朱仙镇年画在制作技法上都是剪和刻的艺术[10]。《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周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这是最早的镂刻技术的镂刻记载。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技术上都是用到“剪”和“刻”,这在制作技法上与剪纸、皮影、木板雕刻如出一辙,为这些民俗艺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泥玩具成型之后的点彩,皮影和年画的着色,都用到“绘”,在纸没有发明之前在陶器上绘画,是我们能追溯的最早的绘画,最早的绘画工具是就地取材,泥泥狗和泥咕咕的着色至今还在延续这个传统,用高粱秆、狗毛等着色[11]。
2.实践体验
我校现有的泥塑课程基本上被纸黏土代替,纸黏土与陶泥相比使用起来更加便捷,并且颜色丰富,后期不用着色。这种快捷、速成的形式缺乏民间美术的意味,所以回归泥塑课,让学生从泥塑的源头制泥就参与进来,打泥、制胚、塑型、着色,体验民间泥塑制作的全过程,从文化认知、情感体验到技法练习,全方位学习,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我校现有的剪纸课为了追求效果精美,大多用的是“刻”的技法,较少用到“剪”,而民间剪纸大多用到的是“剪”。民间艺人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剪纸形象能够信手拈来;我们的学生缺少胸有成竹的阅历,所以可以先设计稿子,画好了再剪,保持民间剪纸的原汁原味。
通过造型、色彩、技法的分解学习,使学生更具体、透彻地了解河南民间美术的造型和色彩特征,以及这种现象背后的文化渊源,进而开展分阶段实践练习。理解根源方能立足根本进行创作,我们最终以河南民俗作品展的形式进行学习成果汇报,做到既有文化传承又有实体作品,把民间美术欣赏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