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射阳中学 解丽华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为学生创设更多深度阅读的空间,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深度阅读,学生能够从语言文字层面、写作技法层面及思想主题层面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作文训练。因此,有效落实深度阅读,既能够保障阅读教学的质量,也能够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提升。
教师在进行文本深度阅读教学时,应当多从文章的特点出发,根据文本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阅读指导方案。有些文本有其独特之处,不管是文章的语言还是观点,一旦某一点引发学生的质疑或者讨论,教师便可以将这个内容作为剖析的要点。当学生在文章理解上出现分歧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个性化的观点。经过观点碰撞,学生对文章理解的视角会更加开放,会关注之前自己没有意识到的内容,使思维得到延展。这不仅有助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随着这些有争议问题的深入讨论,也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文章,把握文本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才是读懂一篇课文,有效完成文章阅读分析的教学训练过程。
以《包身工》的教学为例,课文中“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这句话一直存在争议,教师可以直接提出问题:这里运用了“饲养”一词,明显带有贬义色彩,这样设计是否合适,你赞同这个观点吗?随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的个性化观点。有学生说:“我不这样认为,作者用‘饲养’一词是有特殊用意的,就是为鞭挞资本家不把包身工当人看待,表达了自己的愤慨之情。”也有学生表示认同:“资本家不把包身工当人对待,我们不能站在资本家的角度写作,作者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种表达还是让人感觉别扭。”学生从一开始的激烈争论,到慢慢理解不同的观点背后思考问题的方式,跳出自己的思维,从更大的视角认识这个问题。最后,教师可以结合这篇文章设计一个简短的读写训练题,让学生用一段文字阐述 “饲养”这个词揭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的哪些社会现象,并表达自己的思考。这样的训练过程真正实现了对文章的深度解读,同时,也引发了后续的写作练习。
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学生会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小说类文本。这类课文能够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尤其是那些故事情节生动有趣,人物形象刻画细致入微的文章,会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小说是一类很好的教学题材,阅读小说,学生不仅能够学到很多实用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也能把握作品蕴含的思想主题,认识到文章真正想要揭示的社会问题。教师可以在基于小说文本完成深度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有趣的故事创编。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对故事进行续写或者改编。这是一种很好的写作训练方法,给学生以很大的发挥空间,同时,也能够让学生的各种想法和创意在文章中得到自由呈现。
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时,要有创新意识,依据文本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解读,同时还要超越文本,通过对文本背景、作者情感等内容的挖掘,对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还可以进行教学延伸,将写作训练和深度阅读有效结合,依据文本创编课本剧、进行仿写等,这些都是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方法。
比如,学完《阿Q正传》这篇文章后,学生深度解读文章,能够把握文本背后传递的思想情感,在认识到阿Q这个人物悲剧性的同时,也了解了当时的社会情态。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就这个故事进行改写或续写,想象阿Q还会有哪些人生境遇,结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自由发挥。
在语文课堂上对文本进行深度阅读,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也增加了学生的思想深度。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文本,并适当进行阅读教学延伸,让学生接触更多富有思想内涵的文章,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增加学生的思想深度。
教师还可以根据文本内容,设计一些具有思辨性的写作主题,让学生在作文训练中发散思维,就具体的文章展开论述。这样的作文训练可以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在分析问题时能够做到有理有据。这样可以极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达成课程教学预设的目标。
学完《红烛》这首诗后,教师可以进行教学延伸,让学生了解闻一多更多的作品。比如,可以引入《死水》这首极具批判意识的诗歌,找出其中的语句,让学生深度解读。比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这句诗看起来描写的是一沟死水,实则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黑暗,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对旧社会的厌恶及愤恨。诗歌中还有其他类似的表达,比如,“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描述了闻一多当时绝望的心情,同时在绝望中还带着一丝希望。教师要通过解读这些经典作品,增加学生的思维深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高中生虽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材,也掌握了一些常见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但是,不少学生的作文还是存在各种问题,缺乏可读性,语言平淡乏味。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跟学生缺乏必要的写作技巧有直接关系。对此,教师可以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对文章深入解读,锻炼学生的细节描摹与刻画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读范文,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积累优质的语言素材。随着这类积累越来越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会逐渐得到提升,写出的作文也会更有感染力。
比如,《荷塘月色》的作者运用了多种写作方法,如将“亭亭的舞女的裙”比作荷叶,用“一粒粒的明珠”喻指花苞,比喻非常贴切。通过通感的修辞方法将视觉与嗅觉转换为听觉,如“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等。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研读这些语句,通过深度解析体会这些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
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对象进行描写,要用到范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并对使用的语言反复斟酌,通过模仿锻炼学生的描写能力,达到读写结合的训练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