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是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先辈对于自然、精神的认识与理解,特别是通过内心与外界的呼应,让内在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最终变成了优美的文字形式。但是诗词一旦创造完成,往往就会凝结成知识的体系,以及半封闭的认识结构。如何解读诗词呢?
诗无达诂,能够说出自己的认识,并且能结合诗词中的意象、手法等关键要素读懂诗词背后的深意,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对于中学生而言,如何能够尽力准确地理解诗词呢?除了基本的知识积累以外,阅读的方法也十分重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译读法十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并能够通过翻译,弄清楚作者的情感以及使用的手法。
诗词往往给人一种跳跃感,好像无法拿捏住作者的情感,所以同学们读诗词往往不得其解,所以,笔者首先告诉学生要有耐性,不能懒于思考,一定要一个个字地去翻译,通过翻译来促进自己细读,然后丰富自己理解诗词的经验。
如学生读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学生一句句翻译,就会在翻译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还有哪些不是很理解。如“寒蝉凄切”,寒蝉的叫声为什么是凄切的呢?在翻译之后,自己的情感也会逐渐跟着发生改变,一点点地抽丝剥茧,让诗词的语序变得清晰明了,前三句话翻译好,就大体形成了一幅送别的画面。下面的翻译也是这样,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融汇自己之前学过的知识,用已知去探索未知,既强化了已学知识,也在翻译过程中积累和学习了部分新的字词,同时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收获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诗词中有很多重要的意象,只有理解了这些意象的内涵,才能深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才能更好地赏析诗词中所存在的意境。而通过翻译的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意象所传达出的内涵,因为这些意象在解读诗词的过程中,会成为学生理解的障碍。
通过翻译可以让诗词中的意象得以凸显,并结合整首诗词的语境,更加深刻地分析出这种意象到底表达了什么内涵?该如何去理解这种意象在诗词中的作用与价值。如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容易忽略明月的意象,他们可能学过李白的《静夜思》,但是却没有将知识点进行迁移,“明月”这个意象的含义正是和对弟弟苏辙的思念相呼应。明月这个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对亲人的思念,因为月圆往往象征着团聚。此外,“青天”这个意象,在中国古代哲学意象中,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象征,是古人对自然的崇拜。在这里,应该是皇帝的一种象征,也说明苏轼希望皇帝可以知道自己的心声!
同样,想要读懂李清照《声声慢》当中的无限愁思,就需要学生首先看懂其中的诸多意象,才能准确翻译和理解。请看《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的上阙,“淡酒”这一意象,学生通过“酒”一般能想到“借酒消愁”,看似普通,但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忽略一点,那就是这里的“酒”为何是“淡酒”,思考之后,不难看出是李清照觉得酒淡,而酒之所以让她觉得淡,是因为她心中有无限愁思难以排遣,所以无论喝了多少酒都不能让自己解脱。所以这杯“淡酒”其实折射出作者生活里无法解脱的痛苦。而下文的“急风”亦是如此,暗示现实中的诸多不如意,有亡国之恨、丧父之痛、孀居之苦等等。所以作者目之所及,皆是“雁过伤心”、“黄花堆积”、“梧桐细雨”这般失意之景。读懂了这些意象,也就读懂了作者的心境。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便是如此。理解了诗词的意象,便是解了“景语”,而准确翻译了“景语”,那背后的“情语”也就显而易见了。
诗词除了要能理解意象的内涵,还要懂得诗词中所运用的重要创作手法。因为有很多重要的手法,才能够促使诗词在小的容量中,拥有丰富的内涵,让人有一种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而通过翻译,可以让作者所选择的方法,变得清晰明了。
艺术手法就好像在绘画时使用的染料一般,可以让诗词变得更加绚烂多彩,可以更加艺术地呈现作者的思想,是诗词定色的重要手段,可以让诗词的情感与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为我们读者呈现出别样的姿态。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我们在读到“乱石穿空”的时候,不禁让人浮想联翩,“乱石”穿空是如何实现的呢?首先会想到“乱石”是怎样的?是凌乱的石头,凌乱的石头又怎么能穿过天空呢?难道是词人写错了?仔细想来,那里是大江东去,那里是千堆雪,所以,这绝不应该是几个凌乱的石头,而应该是悬崖峭壁,这些峭壁上的石头,有的形状好似条形,给人一种直上云霄的错觉,当然,作者使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给人呈现出廓大沧桑的比较感,让人一下就回到了古战场给人留下的那种震撼感之中。
诗词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总是让人感觉好像隔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总是让人感到无法真正地进入诗词的意境之中,好像是一个局外人一般,而通过翻译诗词的句子,理解每一个意象,解读这一个个“景语”,就可以让学生一点点地剥开诗词的面纱,逐渐走入诗词的世界之中。当然,要想十分准确地理解诗词,还需要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如诗词有哪些重要的写作手法,这些手法有什么作用等,都需要学生不断地学习与思考。
总之,只要学生不断地去努力,终会让诗词的解读呈现出一个全新的面貌,也终会理解诗词背后的内涵和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