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昕
孩子是否有出息,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教师,而是家长。这种观念不仅为越来越多的家长接受,也成为许多教师的执教潜意识——学生学好学坏、出落成什么样,全在家长和学生自己。
教育这个活儿,教师、家长究竟谁该多扛一点呢?
笔者以为,最好的解决方案是:能者多劳。家长有能力、有资源、有时间,那就多出一分力,只要力使得不偏、不过,对子女成长肯定是有益无害,教师也必定感激不尽。若是教师有经验、专业能力强、多种教育技巧应用自如,那就多尽点心,让优者更优,庸者趋优,化腐朽为神奇,家长们定会感恩戴德。
对教师而言,要充分依靠家长的助力,但也不宜对家长寄予过高的期望,更不能在内心里把琢石成玉的责任推给家长,而自己只是公事公办、淡然旁观。
为何不能对家长多抱期望?
其一,家长的职责是养和育。单单一个养,已非易事。很多家长为谋生远赴外地打工,一年之中与子女相处的时间都很有限,还谈什么育。
其二,即便有些家长有优越的物质条件,时间、精力也不愁,文化素质也很高,甚至本身就是教育精英,就能做好育的工作吗?
近日,在网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很抱歉,老师的孩子也可能是“学渣”啊》。文中的主人公在重点学校做老师,执教了20多年,但自己孩子的成绩却羞于与外人道,并且,她还很怕给孩子辅导作业。在学生和家长眼中,她是一位亲切而有耐心的老师,但在自己孩子跟前,她却很不淡定。她的解决方案是易子而教——和关系不错的同事交换辅导孩子作业。
与家长相比,在教育这件事上,教师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其所拥有的教育及学科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固然在列,但笔者以为,这不是决定性的。有些家长本身是博士、教授,专业知识不在话下,而网络时代,常用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技巧等都已近乎常识,非教师才可独享。
教师可以独享的是其所拥有或是掌控的一个教育“场”。在这个“场”内:一定数量的教育对象形成一个互相影响的学习群体;教育者与教育对象间是一种亲近而又保持一定距离的关系;在这个“场”的“上方”,高悬着为全社会所公认、“场”内人所必须遵从的一定的礼法、规矩、俗约。这些,都是家长难以获得的。
同样的劝诫,出自教师、朋辈,比起出自家长,更能打动教育对象。孩子最希望从家长那里获得的并不是教导,而是无限的包容、疼爱,他从一开始就不希望父母经常切换成导师的角色。在家中,孩子也自然失去了在班级中那种见贤思齐、露拙自愧的压力。
总之,在情境起点上,教师面对的是准备聆听教诲、准备遵从一定规则的教育对象,而家长面对的只是一个肆无忌惮的孩子,教育效果差别可想而知。
是以,如果教师认识不到或甘愿放弃自己占据的有利“地形”和角色优势,单纯要求家长做好这、做好那,送来一个个乖孩子,那就把这份工作“轻”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