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邈 姚蓉
(苏州大学 江苏苏州 215123)
随着国家对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愈加重视和国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提升,香山匠人所面临的市场十分广阔,发展前景也十分明朗。目前香山匠人面临的市场主要包括文物保护和苏式房产建筑。其中文物保护,即定期对古建筑进行维修护理,如虎丘塔、南京总统府、紫荆庵等。相比于房产市场,文物保护市场较小,但是对于保护古代文物和在维修中继承传统建筑技艺具有重大意义。而苏式房产建筑市场,则包括中式民居、中式别墅、会所类框架结构(外表中式、内部装修现代化)、古镇旅游区的特色民宿等,如耦园、平江路、山塘街、斜塘古镇等。过去人们装修时偏爱西式风格,随着近年国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提升以及对于中国文化的特有中式情结,苏式房产建筑也成为众多消费者的选择,其发展前景也十分可期。但也存在一定潜在问题,随着房地产市场占用耕地的面积越来越大,近年来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在有意控制这方面的膨胀,严禁别墅区的过度开发。并且由于中式建筑的容积率比较低,使用率也不如现代建筑高,很多中式建筑项目后期也面临着被取缔的风险。
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已被列入国家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西式建筑风格的渗入和香山帮自身存在的局限,香山匠人手艺传承存在危机。一是香山匠人存在年龄断层,匠人普遍年龄偏大,年轻人较少。由于香山匠人的培养要从学徒做起,需要面临艰苦的工作环境和微薄的工资收入,在现代钢筋水泥浇筑的城市森林中,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门复杂且古老的手艺,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二是香山匠人分为木工、油漆工、瓦工、石工、雕刻工等不同工种,其中木工、石工、雕刻工等正逐渐被大机器生产和科技所代替。机器的代替虽然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但是不能体现香山帮的精、细、准的建筑特色以及流传千年的建筑神韵,在很多方面仍然需要人工来精雕细琢、加以维护。因此,机器的取代也使一些手工技艺面临传承危机。三是传承方式的改变使香山匠人手艺传承面临新问题,传统的传承方式为师徒制,或是通过保人做保进行学徒拜师学艺,或是通过父子、兄弟等血缘关系建立的,通过口授身传,学习时间一般为三到五年。而现代匠人的传承方式主要是以建筑营造团队和现代化古建筑营造公司为组织形式的公司制,伴随着公司制的形成与发展,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也出现了不同层次的衰退或消失。[1]
香山匠人手艺精进正面临着“有形无神”的困境,香山帮是一个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的群体,对于香山匠人也要求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文化底蕴,而由于目前急于求成的公司体制,匠人群体的文化修养有所降低。在如今的一些仿古建筑中,做出的活“走样”的多,临摹出了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形”却无“神”。[2]因此,在速成的公司制体制下,培养模式有待转型,匠人的手艺精进方向也有待转变。此外,面对新材料、新技术的冲击,香山帮也在进行着积极的转型,但是在转型过程中,香山匠人也面临着“取舍不当”的困境,“取”太少存在故步自封的危机,“舍”太多也面临着技艺走样的风险。所以,如何在适当的创新中使手艺进一步精进,也是香山匠人面临的一大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各行各业得到飞速发展。建筑业作为我国最早进入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之一,经过四十年的连续发展,其行业实力和经济地位、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得到显著升高。[3]
一方面,随着中国不断发展强大,香山匠人目前市场主营业务——中式别墅的广泛流行,其实是文化自信的显著体现。以前,法式、西班牙式等西洋化建筑风格受到市场的更多偏爱。然而,大多数中国人到了一定年纪,骨子里是有中式情结在的,所以难免把中式民居作为一种寄托。这类产品问世以后,有天有地有院子,有的在城市一隅,有的在郊外田园,充分满足了中国人对诗情画意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各地也不乏一批对小巧玲珑,精雕细琢,简洁明亮,百看不厌的苏派传统建筑充满向往的人。因此这种中式外形现代装修的产品得以在市场遍地开花,前景较好。
另一方面,政府对香山匠人技艺传承也给予了宏观上的指导和一定程度上的实际扶持。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后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香山匠人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建筑的维修时会给予一定补贴。文化局也会每年定期举办香山帮代表传承人评选活动,被认定的传承人,国家就会负责。这类人不会再在外面接活,只要带带徒弟,并不断研习精进建筑手艺,促进香山技艺提升与传承。
在传统的师徒制传承模式下,技艺的传承主要依靠父子祖孙等亲缘关系传承,人数有限,学习周期漫长,学习难度大,有一定天赋也要3-5年才能出师,其他人甚至需要花费更多时间。而在现代公司制经营模式下,传男不传女的界限早已打破,香山技艺传承范围进一步扩大,与传统师徒制相比更具实际应用性,采取的大课堂培训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传承效率,传承人的学习范围不够全面,学习程度不够深入。另外,由于技术本身学习难度、跨度大,加之部分匠人收入微薄,年轻人的学习积极性被有所限制。尽管如此,市场有自己的运作规律,无法预料和推测。只要未来市场有需求,总会有人去学习,其传承危机会有效缓解。
另一方面,过去香山帮是不养人的,哪里有活,木匠就带几个人去干,干完领到钱就分开。所以匠人群体的联结基本上是通过一种松散的形式。由于匠人市场保有量有限,有经验的匠人有限,各自都有一个团体。人都具有社会属性,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匠人是一直在团体圈子的,不可能脱离,否则就没有活干。长期保有这种关系的匠人,基本上都合作了很长时间,有一定的情感基础。
而在现代公司制下,即使没有承接项目,公司也要满足匠人的一些基本需求。所以一方面就需要很多传承人,另一方面觉得养活这些人也比较麻烦。虽说通过公司将匠人群体联结起来,但实质上联系还是比较松散。公司会把匠人放在外面,接到项目的时候,再把这帮人组织起来。匠人之间的技术交流有所减少,相关技艺难以精进和突破。
香山帮建筑技术的传承,由传统的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到现代师生之间的传道授业,这种转型的完成得益于苏州工业专门学校筹办建筑专业,姚承祖登上苏工讲台教授中国营造法。香山帮的建筑技艺传承有了专门的学校、学科和教材,完成了传统到现代的华丽转变。[4]有了匠人们对香山建筑技术的理论化研究和总结,香山帮技艺传承才得以维系和深化,并逐步现代化。
另一方面,匠人们只是简单地传承基础建筑技艺是不够的,更深层是学会如何应用现代先进科技来解决纷繁复杂的建筑修复问题。现在房屋建造出来的寿命比过去长,建好了短时间内不用修。但一些古建筑保存寿命较长,怎么来修,怎么延长其寿命,都是匠人们面临的严峻问题。因此,随着时间流逝,匠人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创新”,这是现代社会下使老手艺“鲜活”起来的必然要求。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速成的公司制体制下,对于香山匠人的标准与门槛也有所降低了,如今,对于匠人的培养往往只重视技艺的提升而忽视了内在的文化修养。因此,需要匠人群体应该增强自身的历史底蕴与文化修养,并且在传承技艺时也应该注意对香山帮特有的历史文化的传承。历史文化是一项技艺传承与发展的内核,只有基于对香山帮传统技艺内在历史文化的深入理解所做出的作品,才更能体现香山帮传统营造技艺独特的魅力与价值。如目前两位国家级的香山帮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薛福鑫和陆耀祖均是来自营造世家,薛老还是国画大师,陆老的父亲则是远近闻名的大把作师傅,主持过东山雕花大楼的建造。正是在这样的成长氛围中,才会对这一技艺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才会做出更具苏州特色和香山帮魅力的作品。[5]
创新是一项技艺不断传承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技艺创新,面对技艺存在的问题和外来建筑风格的传入,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在文物维修中发现的古建筑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改造,对于不同的建筑风格可以进行中西融合,但应把握尺度,取舍得当,以“新”突“旧”,勿使技艺在创新中“走样”,并且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充分考虑市场的趋势与需求。如在中式建筑中运用新型高分子材料代替传统材料,以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质量;在新修砌的中式建筑中,合理加入现代建筑元素,传统与现代设计的碰撞,以满足当代人们多样的消费需求和审美诉求。
香山匠人手艺传承与精进面临困境,传统的师徒制和现代的公司制都存在一定弊端,传承方式需要创新。如今,通过高校与企业合作,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走进高校课堂,产教结合,传承对象不再是传统的懵懂无知的小徒弟,而是具有一定基础知识和文化素养的大学生,更有利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此外,匠人可通过参加校企合作举办的各类技能大赛,互相合作学习,不断磨炼改进,由此也为香山匠人技艺的不断精进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之,目前看来,虽然香山匠人技艺传承面临年龄断层、部分工种人才稀缺及传承走样,有“形”无“神”等种种令人忧心的问题,但相信随着国家对传统优秀建筑技艺的日益重视和扶持,加之匠人自身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及文化修养,以及采取产教结合等多方合作形式创新传承模式,香山建筑技艺这门古老的艺术一定会“鲜活”起来,拥有更加广阔的市场前景,在现代社会放射出熠熠生辉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