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室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路径选择

2021-12-29 05:59:06邓文婷尹安学
南方论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科创粤港澳大湾

邓文婷 尹安学

(广州大学 广东广州 510006)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基于区域发展基础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明确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这是粤港澳大湾区未来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发展动能转化的关键。截至2019年4月底,粤港澳大湾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万家,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7%,但距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源头创新缺乏、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储备有限,区域内创新资源协同水平不高。

高校一直是地方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实验室是高校进行基础教学研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科研兴趣的主要场所,也是广大师生进行科学研究与实验的最为主要的载体与手段。一个地方要提升科创能力水平,打造科研中心,必须将高校实验室放在“科技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其科技创新骨干平台和主力军作用,只有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更有效提高,才能利用先进技术承担更多科技创造的新使命新任务,让一个地方的科创中心建设更有保障,更有力度,更有成效。

一、与兄弟高校联盟,跨学科跨领域搞科研

广东高校历来重视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在高校科研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与世界知名高校的实验室相比,广东高校的实验室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一是满足于日常教学,不重视科学实验;二是实验室资源难以共享,不仅校际实验室交流少,校内院系之间实验室也交流少,重点实验室长期被少数人使用;三是实验室研究与产业发展脱节,满足不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需要;四是实验室在体制机制上不重视科研工作,沦为教辅的二级单位。反观港澳知名高校实验室,实验室一直是学校师生进行科研的主要场所,比如,香港科技大学十分重视实验室的对外开放,预约方便,学生乐于去实验室进行科学实验,不仅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诞生,也促进了学校科研氛围的营造。

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高校实验室除了要加强内部管理外,当务之急是要加强校际的科研交流。考察世界知名高校实验室发现,目前高校实验室科研交流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相同或者相近领域协同解决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二是跨部门跨学科结成联盟共同公关。从目前实践看,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攻关是主流科研合作方式。

统计1901年-2008年颁发的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奖三项)发现,学科交叉的研究成果占获奖总数的52%,在各个被统计的时间段内学科交叉研究成果占获奖总数的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最近8年这一比例已达到66.7%[1]。 纵观诺贝尔奖的百年评选历程,有41.02%的获奖者属于交叉学科,尤其在20世纪最后25年,95项自然科学奖中,交叉学科领域有45项,占获奖总数的47.40%[2]。

越来越多的高校研究者开始从事跨部门、跨学科的协同攻关。“一个单独的创新主体往往难以完成一项技术创新与成功应用,只有通过重点实验室创新联盟,实行多机构、多部门协作配合,才能形成协同效应,形成原创性的科技成果”[3]。对于高校实验室特别是重点实验室,应该“围绕国家和地区的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发挥不同类型、不同领域重点实验室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示范性集成应用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力争在国家和广东重点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共性关键技术创新,集成解决交叉领域和新兴领域发展中出现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以及工程技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和成果”[4]。

粤港澳大湾区内高等院校超过100所, 在校生大学生超过300万。按照广东省科技厅官网公布的统计数据,粤港澳大湾区拥有5所QS(2019)世界大学排名前100的高等院校,香港、澳门拥有多所国际知名高等学府,基础创新能力较强,拥有完善的科研配套设施,特别是有领先的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内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层次多样、互补性强。在粤港澳大湾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的特殊背景下,提升湾区的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更需要各所学校,特别是广东各高校的实验室,主动与港澳知名高校的相关实验室进行深度合作,更好地接触世界前沿科技,提升科研水平。

近年来,粤港澳三地加强了高教资源的联盟交流,如2016年成立粤港澳高校联盟,搭建“粤港澳一小时学术圈”,联盟的28所高校设立粤港澳超算联盟、粤港澳空间科学与技术联盟、粤港澳海洋科技创新联盟、粤港澳大湾区旅游研究联盟、粤港澳新药创制高校联盟等6个专业联盟,加强以实验室交流为主的科研合作;以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及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为发起单位,成立粤港澳高校创新创业联盟,积极整合粤港澳高校优质创业资源,推动三地高校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合作[5]。

不过,这种交流要更加深入推进,让科研合作更加密切,以此推动高校实验室资源的更加高效流动,促进实验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更加完善。

二、与高科技企业结盟,开创湾区“硅谷模式”

按照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19)》,粤港澳大湾区内当前共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4所,其中,广东省(不含粤东西北地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有26所、省级重点实验室201所、企业重点实验室64所,还有4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正在建设中。2017年,珠三角九市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数量达191所,比上年新增28家,其中有6所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香港设立分中心,16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伙伴实验室也已经在香港投入使用。澳门拥有1所国际高端实验室和4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尖端实验室的建设,为湾区科创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但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长期以来偏低。与日本东京湾区70%和美国旧金山湾区40%创新成果转化率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内10%的创新成果转化率有较大进步空间。

“科技与经济两张皮”“成果转化率不高”是高校实验室面临的长期想解决但一直不容易破解的问题。随着竞争的加剧,特别是国际经济往来中缺乏核心竞争力带来的种种限制,让更多企业家认识到与高校实验室合作的紧迫性。高校与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一方面,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能够接触并使用最前沿、最实用的技术,提高学术水平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公司为所需的优秀人才做好发现、培养和储备工作”[6]。高校实验室与企业就前沿科技组建联合实验室进行研究,容易接触先进技术,培养一批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才。

1950年,斯坦福大学原副校长Frederick Terman提出,学术界和财富界应当结成伙伴关系,即开创产学研合作的“硅谷模式”,他随后筹划成立斯坦福工业园,探索企业、院校和研发机构间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进而形成集研究、开发、生产为一体的运行系统,提升工作效率,并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更为突出的优势”[7]。

除了基础性科学研究外,推动科技成果不断推成出新的最强动力是市场需求。需求有两方面:当下需求和未来更长远的需求。面对以市场为主题引领的一次次科技创新,与长期紧盯市场的企业家们相比,高校的研究人员的觉察力显得十分不敏锐,甚至有时候显得后知后觉。面向市场,与市场主体建立联合实验室,深度开展科研合作,不仅能让研究更能直接促进产业的发展,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孵化,也能提升高校研究本身的“时度效”,让研究更立足前沿,更着眼未来。

高校实验室与企业直接合作,组建联合实验室,能改善实验环境。当前,虽然各方加大了对高校实验室的投入,各种先进设备被及时采购,但实验室设备跟不上社会发展形势,也是一个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高校实验室与企业合作,可以使用企业的先进实验设备,配合企业深入开展最前沿科学实验,完成可能靠高校本身难以完成的实验,拓展实验手段,提升实验数据的精度和效能。

现在,很多高校注重“实践出真知,竞技考验人”,有针对性地组织实验教学,以此提升学生参与各种竞赛的成绩。与企业合作后,高校实验室组织的竞技培训,将更有针对性。

三、结语

高校实验室是提升高校科创能力的主要载体,是加强区域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方式,针对高校实验室存在的问题,除了加强实验室本身的管理外,要把实验室变成高校科创基地,迫切需要加强跨学科跨领域的校际合作,加强高校实验室与高科技企业的深度合作,只要这样,广东高校在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中心建设中才能更有作为。

猜你喜欢
科创粤港澳大湾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 12:38:58
科创走廊“乘风起”
当代党员(2022年7期)2022-04-14 21:51:05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房地产导刊(2022年1期)2022-02-28 08:10:20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中国外汇(2019年12期)2019-10-10 07:27:02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消费导刊(2018年20期)2018-10-19 08:22:26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金桥(2018年4期)2018-09-26 02:2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