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鑫
(大连大学 辽宁大连 116622)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探索、确立与发展,再到不断地成熟与完善,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经济规律办事的光辉品格。系统地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认识的过程,有利于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与完善。
经济体制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生产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运行机制的制度安排。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的角色转变为执政党,对于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当时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面对国内外条件的限制,经过三年的过渡期后,中国共产党认为必须要优先发展重工业,把有限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才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对于经济的运行机制也推行了较为严格意义的计划经济,一切经济活动都在指令性计划下办事,面对当时重工业基础薄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的中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有效地提升了综合国力。但是伴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不断显露,管得太死、统得太严,工人农民积极性不高,经济发展滞后等问题接踵而至。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陈云在党的八大上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重要思想。1958年,毛泽东在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问题中提到,“商品生产,要看它是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2]肯定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的重要性。也指出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的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否则一切都不可能”[3]。这一时期对于社会主义经济该如何发展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得出了重要的经验,如“经济建设要注重客观规律,搞好综合平衡,反对盲目攀比速度,使各种重大比例关系协调等”。[4]
值得提出的是,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近30年来,面对国际对我们的封锁打压、国内薄弱的工业基础,实行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是对社会主义中国如何发展经济的大胆尝试,不仅为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而且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工业基础和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工作重心移到了经济建设上。对于当时经济体制如何进行改革,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清晰的蓝图,更多的是摸着石头过河。经济体制的改革是双向推进的,即自上而下的改革与自下而上的经验总结。改革开放后,个体经济犹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发展,市场经济迸发出的强大活力让中国共产党人看到了改革方向。伴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对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与运行机制。1992年,邓小平指出,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手段,不具备制度属性,可以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打破了姓“资”还是姓“社”的诘难,进一步推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强调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要扩大市场作用,运用价值规律和竞争机制,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1997年,党的十五大完善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将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到基本经济制度中,并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性。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提出了股份制改革和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新模式”。[5]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障。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经过不懈的探索与努力,找到了一条适合社会主义中国经济发展的科学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成果,也是党带领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是社会主义改革史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前所未有的,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自成型以来,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经历了几十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进入了新时代,中国人民迎来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经济目前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是要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党的十八大指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要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提出,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良好的市场环境。
由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可以清晰地看到,党对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利于保证资源更加合理、有效的配置,有利于创造更加平等公平的竞争市场,打破长期以来存在的行政干预、保护主义等问题,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更好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中指出要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全面完善产权、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制度,筑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制度基础。[6]进一步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重要方向,不断推进我国经济制度的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创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硕果实,也是党带领人民为实现美好生活不懈奋斗的清晰映照。新时代,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面对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必须要不断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站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上,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回顾我们党的历史,中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得的重大胜利,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发展与完善是党和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为的成就。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根本保证,也是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本要求。因此,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明确市场与政府之间的职能和范围,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关键举措。要加快由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减少对市场的直接干预,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当然,政府应当在不断健全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职能,更好地为市场服务。
现代化生产体系中,要素主要包括土地、劳动力、技术、数据、资本等方面。要素价格市场化机制不健全、要素市场发育程度低、要素市场竞争性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一直限制着各类要素的市场化进程。要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的要素市场,加快要素市场化价格改革,构建全要素价格市场体系,同时政府也要充分发挥调节与监管职能,弥补市场自身的缺陷。要破除或完善限制要素市场化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保证各要素充分市场化。
要推进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来面向世界。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国际竞争、全球治理。一方面,要继续推进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交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推进国际、国内双循环。在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增长空间的提升,以及各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又一重要抓手。长期以来部分国有企业凭借其在市场中的垄断地位,获取高额的利润,与民企形成不平等的竞争,阻碍打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要鼓励民营企业资本进入到国有企业中来,二者相互促进,更好地推进国有企业的保值增值以及增进社会福利,同时也要保证民营资本在国有企业中拥有一定的话语权,满足其合理的利益诉求。
回顾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的过程,有利于更好地坚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的当代自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要从多个维度共同发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