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外宣为导向的俄语专业翻译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021-12-29 04:01:38
林区教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俄语语言专业

杨 芳

(沈阳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沈阳 110159)

引言

外宣是一种国际传播行为,通过对外交流和跨文化交际来提升国际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中国文化外宣翻译具有跨地域、跨语言、跨文化传播的性质。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期都需要与世界各国的沟通与交流,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了解与理解。因此做好外宣翻译,向世界说明中国和建设对外话语体系具有迫切性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文化走出去与高校翻译教学

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代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需要。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的背景下,文化外宣翻译已成为增进世界各国互相了解的有效手段和渠道。

因此,俄语专业翻译课程体系必须进行改革,把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改变专业教学中忽视翻译能力培养的传统做法,摆脱脱离实际、与服务社会需求脱节的翻译教学,把中国文化和外宣文本有机地纳入教学过程中,同时将中国文化等课程的教学与翻译教学有机地融合,使各门课程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

二、高校俄语翻译教学现状

从“一带一路”与外宣翻译人才需求的视角看,当前俄语人才数量不少,但能够满足社会需求、服务外宣的应用型俄语翻译人才的培养质量还有待提高。

1.课程设置不能满足服务外宣的目标

目前全国高校俄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大同小异。大部分院校的俄语翻译教学一直采用传统的课程设置框架,即语言文学类课程所占比例较大,实践类课程比重较小,部分课程缺乏应用性[2],同时中国文化类课程所占比重不足。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导致学生忽视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教材内容陈旧过时

翻译课程采用的教材与其他课程相比显得陈旧或者不符合教学实际,部分材料不适于教学或者和当前社会需求有较大的脱节,无法满足“一带一路”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适于培养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外宣翻译人才。

3.师资力量薄弱

针对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研究生和导师关系中的不和谐状况,导师作为师生关系的主导者,应借助道德教育、实践教育、成才教育和情感教育构建师生和谐的伦理关系、教育关系和心理关系。“师贤方能生斐”[15],研究生导师只有在创新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更新自我,才能以高尚的精神品质感染学生,以深厚的科学素养和高超的实践能力指导学生,以对学科前沿敏锐的自觉性和对知识创新的能动性启发和激励学生,以平等真挚的情感凝聚学生,从而在研究生大众化教育时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知识更新、理念更新、育才更新的先导。

教师的整体水平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障。目前在许多高校中,从事俄语翻译教学工作的教师本身并不是翻译专业出身,他们对翻译理论知识的掌握并不系统,缺乏相关专业知识背景和行业经历。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教师凤毛麟角,兼备俄语专业知识的实践型翻译师资极度匮乏,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翻译能力的提升,因此培养优秀的俄语翻译师资团队势在必行。

4.教学模式单一

俄语人才培养多采用传统的“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即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翻译课程还停留在汉译俄、俄译汉的笼统概念翻译上,课堂上不注重翻译过程中文化理解和文化意识的传授,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在俄语翻译人才的培养中,只有更好地融入中国文化,才能更好地向世界介绍中国。

三、文化外宣使命下的俄语专业翻译课程体系改革

2018年2月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新“国标”在素质要求的层面强调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在知识要求的层面强调丰富学生的中国语言文化知识,在能力要求的层面强调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能力。这些要求对理解和把握本科翻译教学的着眼点、侧重点和突破点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4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中指出,要培养具备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沟通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体现专业特色。“国标”和“指南”为翻译教学的创新提供了思路。

1.以服务外宣为导向,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以服务外宣工作为目标,俄语翻译人才的培养需要融合多个学科的知识,需要拓宽知识体系,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专业的覆盖与学科的交叉[3]。各院校要依照所在学校的办学定位形成俄语专业的办学特色,制定出专业发展规划,采用“语言+方向”的模式设置课程,优化知识结构,打造核心课程群,培养多元化应用型俄语翻译人才。

各院校要构建“以俄语语言基础为核心,以翻译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为支撑,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的专业课程体系;做好从“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两方面抓”向“语言知识、言语技能、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四方面全面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转变。例如,翻译教学可按照“主题”“模块”分类,通过主题和情境创设、师生配合、不断实践和探索,使学生掌握必备的俄语知识和技能,形成必备的俄语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最终构建成覆盖面广、针对性强、设置合理的多元化应用型俄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2.以社会需求为基点,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的选取和使用应该符合外宣所需要的人才培养要求,以社会多元化需求为基点,立足教与学、学与用的有效性。教材应凸显翻译实践性、可读性、难易度适中的原则。因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材建设:一是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例如,从亚平主编的《实用俄汉汉俄翻译教程》,胡谷明主编的《汉俄翻译教程》,吴克礼主编的《俄汉翻译教程》等。二是从俄罗斯或者俄语国家引进针对中国学生编写的最新翻译教材[4]。三是根据学校和专业的办学特色自编教材。例如,建筑俄语、机械俄语、IT俄语、石油俄语、旅游俄语等。这类自编的专门用途俄语教材内容上更有针对性,能够拓宽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渠道。此外,教材建设还应包括更新教学资源,加强翻译软件及语料库的建设。

3.以教学相长为理念,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乃至专业内涵建设的核心。因此各高校需要组建高水平的俄语翻译教学团队,为教师提供更多进修和参与学术研讨的机会,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与国际视野,通过多元的师资培训为翻译教师搭建教学质量提升的平台,建立教师工作坊咨询制度,关注教师的个人发展,开展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

鼓励教师结合实际需求和用人标准撰写教学案例,开发新课程,实现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的有效接轨。打造一支既熟悉行业知识,又精通俄语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聘用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参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指导,形成专兼职教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4.以课程为依托,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确立以语言技能训练和专业知识传授为主线,突出社会实践,强化语言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搭建翻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训练力度及实践类课程比重,利用翻译教学实训平台开设“模拟商务谈判”“模拟导游”“模拟国际会议”等模拟训练课,创建微型翻译环境,让每名同学都有机会参与翻译过程,实现创新思维与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聘请行业经验丰富的资深译员为学生作系列学术报告,通过各种实际案例分享翻译经验和技巧。

促进语言服务企业与高校的学术合作,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翻译领域校企合作模式,实现教学计划与企业需求的对接。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相关知识和翻译技能。

5.增强外宣意识,提高翻译素养

翻译人才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使者。要将中国文化及外宣文本植入俄语翻译教学过程中,将民族文化素养植根到翻译者的心中,各类课程共同推进。用俄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树立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分析和对比研究,因为缺乏文化背景知识的“中国式”翻译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外宣翻译要遵循“读者中心原则”,考虑到译文读者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在翻译过程中运用外国读者易于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准确表达中国文化信息。

时任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中国译协副会长的黄友义曾倡导,“外宣翻译需要翻译工作者熟知并运用‘外宣三贴近’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5]。教师需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对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引导。

结束语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形式之一,表面上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而实际上是文化的转换。外宣翻译工作直接影响着国家形象的建构以及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6]。这里不仅包括国家层面,也包括地区层面的外宣工作。对一个地区来说,对外宣传质量的好坏可能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对外经贸、招商引资、文化交流的最终结果。在“一带一路”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背景下,提高外宣翻译人员的翻译素养和外宣翻译水平,增强其外宣翻译意识,对促进中国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外语教育工作者、外宣翻译人员乃至每一个中国企业,应肩负起促进文化交流传播、展现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职责,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实现传递沟通共享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俄语语言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 03:00:55
语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42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基于3D虚拟情境的俄语视听说教学
我有我语言
俄语称呼语的变迁
外语学刊(2010年2期)2010-01-22 03: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