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承伟,卢 镇
(1.青岛工学院 基础教育学院,山东 青岛 266300; 2.河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作为思想家,二宫尊德思想的形成与早年的生活与教育经历密切相关。二宫尊德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富农家庭,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农村和农民,逐渐磨砺出了“欲困欲坚”的精神,为其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二宫尊德早年深受儒学的熏陶,积极学习、吸纳儒家思想,并深受武士道影响。应该说二宫尊德思想的形成离不开其丰富的生活阅历及系统的教育。
二宫尊德是曾我氏分支的工藤氏之后,1787 年“出生于小田原市柏山,是一位一生向学、勤勉、积蓄的模范,地区建设、财政重建的专家,报德运动的始祖”[1]。
二宫尊德自幼就很聪慧,年仅五岁就开始对《太平广记》之类的物语颇感兴趣了。宽正三年(1791),二宫尊德第一次于伯父处开始阅读白话本的《孟子》。然而,二宫尊德命运多舛,本来家有田地二町三反(1)1町=10反(段)≈9917平方米,1反(段)≈991.7平方米。,家境比较殷实,但后来因家乡的酒匂川洪水泛滥,家道败落。[2]宽正三年(1791),大暴雨肆虐了关东地区,关东地区大部分堤防决堤,自家田地被冲毁。1800年其父病逝,1801年母亲也离去,“二宫三兄弟只好各奔东西,尊德被伯父领养”[1]。寄养在伯父家的二宫尊德生计颇为艰难,每日早起到山里砍柴,夜晚归来,穿的是用草绳编织的草鞋。尽管生活艰辛,但年幼的二宫尊德劳作之余却始终坚持自学《大学》,每晚挑灯夜读《论语》。二宫尊德痴迷于儒学的精神引起了当地知名学者的关注。当地学者常招其入室听讲。因长期彻夜苦读耗费了大量灯油招致伯父不满,二宫尊德便亲自开辟荒田,种植油菜,最终竟然收获了七八升菜籽油,解决了灯油短缺问题。二宫尊德也从这段苦读经历中悟出了“积小成大”的道理。
宽正年间,洪水灾害频仍,幕府下令对新开发的荒田免征三年赋税。趁此时机,二宫尊德便在洪水过后的荒地上开垦新田,不断“积小成大”。二宫尊德经过长达8年的艰辛劳作,开垦耕田一町四反。上述成就的取得应该说离不开其自幼苦学儒家经典,深受儒家勤俭、向上、至诚思想的滋润。
1813年,二宫尊德受邀帮助小田原藩的老服部家理财,当时二宫尊德年仅26岁。老服部家让二宫尊德帮助打理钱财,还安排二宫尊德陪伴三个儿子在藩校学习,帮助照料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与学习。最初,藩校主要以培养各藩的武士及其子女为对象,一般不接收农、工、商人及其子女。后来,藩校逐渐放宽了入学条件限制,平民开始有机会在藩校就读,这便给二宫尊德深入研习儒学经典提供了机会。
全盛时期全国藩校多达255所,几乎一藩一校。藩校主要教授儒学,主要教学内容有经书(《四书》《五经》)、历史(《左传》《史记》《前汉书》《后汉书》《通鉴纲要》)、诗文等。藩校的教学方式也深受中国传统儒学的影响,首先是“素读”(2)素读是日本人的一种教学方式,学习我国古代私塾,不追求深入理解,只是将其反复诵读,烂熟于心。,其教材包括《孝经》《四书》《五经》。“素读”之后则是教科讲释,即“讲义生”阶段,接着就是集体讨论(3)此处的集体讨论是指汇聚在一起进行讨论或辩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可以进行自由辩论。,也称之为“会读”和“论讲”。[3]随着儒学的兴盛,藩校各有侧重,会津藩的日新馆就是以“忠孝”为主旨,佐贺藩的弘道馆以普及儒学而闻名。
江户中期,朱子学受到幕府青睐,在德川家族的推崇下成为官学。“宽正异学之禁”(4)宽正异学之禁指宽正二年(1790)老中松平定信推行独尊朱子学排斥异学政策。自江户幕府建立以来,长期奉朱子学说为官学。至江户中期,幕藩体制发生动摇,幕府学问所“林家”影响日衰,古学派、折中学派兴起。幕府为振兴朱子学说,将林家汤岛圣堂改为官学昌平黉。以朱子学为录用官吏考核标准,其他学派均被视为异端。各藩藩学亦多崇尚朱子学,排斥其他学派。后,各地藩校开始改尊朱子之学,以朱子之学作为考核官吏的主要标准。朱子学倡导世间万物乃是“理”与“气”的结合,“理”被称为“太极”或“诚”,是宇宙的最终根据,是内在于万物的普遍原理,它由于“气”的作用,显现而为万物,取得特殊的具体的形态。[4]。“理”生发万物,万物存于“理”。朱子学的太极理认为,人类社会就是仁、义、礼、智、信——五常之理; 阴阳之气在自然社会中的表现乃是水、火、木、金、土——五行之气。然“五常之理”与“五行之气”交互相应,同时呈现出“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状态。这样,太极、五常(理)与阴阳、五行(气)相互融合,乃构成了宇宙与万物的本原。“天自在上,地自在下,上下之位既定,则上贵下贱; 循此上下而可知自然之理有序。人心亦然。上下不违,贵贱不乱,则人伦正,人伦正则国家治,国家治则王道成,此礼之盛也。”[5]朱子学理论为统治者的统治“合法性”找到了“天定之理”。
朱子学传入日本后,林罗山将其发扬光大,林罗山的朱子学在藩校广为传播并逐渐占据江户时代的正统地位。
林罗山(1583—1657),早年跟随著名的理学大师藤原惺窝学习儒学,后受其老师的影响,毕生致力于程朱理学的研习与传播,其思想受到时任将军的尊崇。林罗山主张“圣人之道,其道不在君臣、父子、男女、兄弟、朋友之外,所以行之者五常也,五常本在一心,此心所具之理,即是性也”[6]11。简而言之则是说,“五伦”乃是人际交往的本原之理,“道”乃是建立在“五伦”的本原之上,“五常”本存于心中,心凝聚的则是理,便造就了性格与人品。林罗山将朱子学进一步发扬光大,论证了道德与天地万物紧密结合的关系,将社会中人类生存的法则建立在自然法则之上,以论证社会中的上下级关系乃是“天定”原则,从义理上论证了三纲“上下贵贱之义”的合法化。
二宫尊德的思想深受林罗山朱子学的影响,其建立的以“仁、义、礼、智、信”为基础的“五常讲”就是立基于中国传统儒家伦理道德上的信用互助组织。儒家在处理“五常”关系时坚持的是“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准则。而二宫尊德在其《报德训》中同样表述了类似的观点: “无天地令命,无父母根元; 无父母生育,无发体根元; 依夫妇丹精发子孙相续; 依祖先勤功,发父母富贵。”大体意思为天生父母,父母发子孙。
在中国,宋代理学家则认为“太极”即是“理”。《朱子语类》卷七五说: “太极只是一个个浑沦底(的)道理,里面包含阴阳、刚柔、奇耦,无所不有。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顺,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同样在《二宫尊德全集》的第一卷,二宫尊德使用大量太极图来阐释自己的世界观,二宫尊德认为太极只是一个“理”字: “太极非是别为一物,即阴阳而在阴阳,即五行而在五行,即万物而在万物,只是一个理而已。”朱熹则称:“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
宋以后的儒学家信奉太极就是天地万物的根柢和枢纽,是决定一切和派生一切的精神实体。同样在日本,“所谓一阴,一阳者,以一气之动静,一为阴,一为阳,交流行而不息之也,故,以混沌时名之谓太极。以明之之言谓道。太极和道,其实一也”[6]43-44。《二宫尊德全集》阐释了天地生万物,万物又是相克相生的道理。二宫尊德认为天地万物归一,万物又是可以循环往复、互相交替的,主宰这一切变化的则是“道”,其实也就是朱子学所说的“理”。此外,二宫尊德报德思想中“一圆融合”“天道人道论”思想均源于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仁和德”思想要义。
由此观之,二宫尊德一方面强调儒家典籍的重要,另一方面又试图褪掉“中国色彩”,用自己的所学以新的方式重新阐释儒家经典,但是,综观二宫尊德的思想,其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始终被笼罩在儒家朱子学的光环之下。
江户末期,藩校教育的另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培养武士道精神,而武士道的核心就是“忠”。因此藩校极力向学生灌输“忠君爱国”的思想,并将“安天命、尽忠孝、讲仁义”作为武士修养的基本内容,把“得主尽忠”作为武士的职业使命,且不断向武士灌输“忠于主家,不顾身家”的思想。
当时,25岁的二宫尊德成为老服部家的武士,跟随藩主家的儿子接受武士道教育。二宫尊德思想体系的主要部分乃是报德思想,二宫尊德称之为“报德教”,是因为“吾教乃以德报德之道,吾人蒙天地之德、君主之德、双亲之德、祖先之德甚为广大,皆报之以德,对君恩报之以忠,对亲恩报之以孝等,谓之德行”[7],并且二宫尊德创立了“报德仕法”,并将其归纳为“至诚、勤劳、分度、推让”。二宫尊德认为“至诚”是待人处事的根本态度,同时是武士修身养性的主要内容。“勤劳”是行“人道”的根本, 人道若懈怠一日则废,故人道以勤为尊。“分度”和“推让”是指根据个人的地位、财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消费水平,这与武士道中要求武士远离金钱诱惑,提倡节俭是同一个道理。
江户时期幕府对武士的要求不单单有“武”,还要“文”“武”兼备。1615年德川幕府制定了统治大名的《元和令》(5)江户时期,在德川家康的幕后策划下,幕府第二代将军德川秀忠在京都伏见城召集全国大名,发布《元和令》(1615年7月从“庆长”改元“元和”),是为德川幕府颁布“武家诸法度”之始,也就是武家法令。,其第一条便强调“文武弓马之道,应专心学习,文事武备,须兼筹并顾”[8]。可知江户的藩校教育亦非常重视对武士的文化教育,而文化教育内容主要以诗词和汉学为主,但是随着兰学的传入,出于藩政改革的需要,促进经济发展,在藩校教育中也开始增设了医学、天文学、算学等应用性课程。
江户时期,诸藩还存在一些管理藩财政的下级武士,他们帮助藩主管理财政、农业以及工程建设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些下级武士变得越来越重要。长州藩的村田清风、高松藩的日下仪左卫门都是当时的理财通,其作用不可小觑,他们实际上都是幕府和各藩经济改革的具体推行者,都以善于改革藩币、维持藩币稳定著称。
二宫尊德后来在各藩推行的改革大部分都是围绕改革藩财政、兴修水利、组织“五常讲”而进行的,其倡导的“报德社运动”对“改良和普及农业技术、振兴农业方面起到了先驱作用”[9],为明治政府“大力移植近代产业,推行以近代化为目标的殖产兴业政策”[10]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深究二宫尊德的“报德”思想可知其深受藩校中的武士道精神教育的滋养,同样深受武士道理财教育的影响。至于当时刚刚兴起的洋学,如医学、农业科技是否影响到二宫尊德思想的形成,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观二宫尊德的一生,其虽然出生于一个富裕的上层农民家庭,但受到1834年的大灾年、天宝大饥荒(1833—1836)等日本历史上大的自然灾害的影响,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生活极其艰辛。艰难的生活逼迫他不得不倍加勤奋,无形中铸就了二宫尊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少年时期的艰辛也让二宫尊德从小便与农民打成一片,成为其以后思想的重要成因之一。
中国的儒家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东亚各国的历史进程及社会发展,视中国儒家文化为其文化渊源的日本更是如此。二宫尊德出身虽然不是武士,但是从他早年的教育经历中可以看到,他的思想形成主要是受到日本官方的儒家学说及朱子学的影响,其青少年时期在老服部家接受的藩校教育不但有儒学教育亦有武士道精神的教育,这也直接佐证了二宫尊德思想的形成确实深受儒家教育及武士道精神的影响,同时为二宫尊德报德思想中蕴含的“报君”“忠君”思想找到了理论源头。
值得注意的是,二宫尊德的“报君”思想到了日俄战争以后,被日本统治者在政治上加以利用,成为报效君主、发动战争的思想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