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行与思
——以“英美戏剧欣赏”课程为例

2021-12-29 03:08谢江南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英美外语戏剧

黄 岩, 谢江南

(中国人民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872)

一、引言

201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1]。随后,全国各地先后开启了探索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实践的80%用于专业学习。 专业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的最主要依托。”[2]外语专业作为高校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思政建设也经历了从理念到实践的探索。

笔者在CNKI(中国知网)检索2016年至2020年五年内,以“课程思政”为主题词的相关论文有9929篇,而以“课程思政 外语”为主题词的论文仅317篇,占总数的3.2%。 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文献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如洪岗结合外语院校的特点,提出从学校管理和授课教师两个层面来推进外语课程思政建设[3]; 崔国鑫认为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要坚持教师是关键、课程是抓手、创新教法、善用第二课堂、完善评价机制[4]; 崔戈提出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建设,包括外语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示范课建设、教学指南建设、师资队伍建设[5]; 周秀敏分析了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对策[6]。也有学者开始探索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具体实施。 如杨金才以“美国文学”课程为例,在课件设计和教学进程中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7]; 李志英以情感学习理论视角探索在翻译课程中进行思政教学[8]。但总体来看,对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课程体系建设、思政元素挖掘和实施路径上,对外语类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和实施方案的分享和分析尚有欠缺。

笔者所在学院开设“英美戏剧欣赏”课程已十余年,自2016年开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该课程作为其中一门试点课程,在教学体系建设、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推广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在青年人才培养和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形成了教学模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英美戏剧欣赏”课程思政的组织与实施

戏剧是文学的重要呈现方式,也是深入了解国外社会、文化的重要途径。 戏剧教育被分为以培养戏剧专门人才为主的戏剧专业教育和以培养完美人格为目标的戏剧通识教育。 “英美戏剧欣赏”课程主要面向英语专业大三年级学生和辅修英语专业的其他专业的学生,课程要求学生在经过一、二年级的训练后具备熟练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在学习西方戏剧的基础上,主动、自觉地发掘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课程分为“预习、授课、实践”三个部分,共34课时。 第一部分是以学生为中心的预习教学,课程组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英美戏剧,要求学生们通过课前阅读和视频观摩,深入理解戏剧与历史、文化、政治的互动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中外戏剧创作的异同; 第二部分是以师生对话为形式的授课教学,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和师生对话讨论,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观点和视角了解戏剧,从而建构自己对英美戏剧和戏剧文化的观念; 第三部分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戏剧实践教学暨莎士比亚戏剧艺术实践,选取莎士比亚一部作品,经由同学们编写演练,进行浸入式的人文艺术熏陶和全方位的外语能力锻炼。 该课程兼具外语专业的工具属性和人文属性,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同时在课程的组织实施中,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课程对学生的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教学目标。

(一)课程组织: 教师团队 学生主体 且行且改 精益求精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在“课程思政”中起着引导作用。 “英美戏剧欣赏”课程由学院优秀党员教师谢江南教授牵头,组建包含教授、副教授、讲师、在读博士生、资深辅导员的中青年梯队式课程组,谢江南教授担任课程组织者和主讲者,其他组员为课程助学者,采用集体备课和分工协作方式。 课程教材由课程组教师自编“Selected Reading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Plays”,课程组在选取英美经典戏剧作品时,注重戏剧作品的人文关怀和现实意义。 授课前课程组充分了解授课对象的年龄、性格和思想行为特点,挖掘提炼教学内容和授课过程中的育人元素; 课程进行中,定期分析课程进度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学生参与形式和参与状态,激发每一位学生深度参与课程的兴趣; 课程结课时,以戏剧演出的形式,呈现学生学习效果,并对课程内容和课程育人效果进行评价。

(二)教学方法: 学生参与 团队合作 以演促学 知行合一

“英美戏剧欣赏”课程以“学生参与”为核心,采用“以演促学”的混合式教学方法,通过授课教师引导,学生深度参与的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了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

“英美戏剧欣赏”课程每学期选取英美具有代表性的8部戏剧进行学习,随后选取莎士比亚一部经典作品进行深度的学习和演练。 一学期的课程分为预习、授课、实践三个部分。 在预习部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边学边思,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习惯; 在授课部分,教师发挥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作用,带领学生学习戏剧创作的理论基础,戏剧作品的语言、结构,并阐释作品中蕴含的真善美; 在实践部分,教师以“学生参与”为中心,将学生分为导演组、场务组、编剧组、演员组等,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通过学生改编剧本、排练戏剧等环节,让学生在深度参与中体验经典作品的魅力,巩固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理论创新和实践能力。 “学生参与”由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引领他们投身到教育实践,使其‘精神丰富’、‘趣味丰富’、‘道德纯洁’、‘成为社会进步的参与者’”[9]。外语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而在课堂中,需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学生对语言的反复练习和熟练运用的能力。 分组后的每组学生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共同体内部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建立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营造团队合作氛围。 在此过程中,主讲者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而助学者分散到每个学习共同体内部,发挥着“支架”作用,关注和引导每个学习共同体创设学习环境、完成学习任务,促使学生在真实人物情境中实现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这样的教学方法也颠覆了传统的“阅读—讨论—写课程论文”的学习方式,每位学生都必须深度参与到戏剧创作和演出的不同环节,戏剧教育实践给学生们提供了参与舞台表演的完整流程,也促进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理解和包容,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中西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效果: 育德育智 德才兼修 舞台呈现 教评创新

教学实施采用“以演促学”的方式,学生通过任务式、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参与剧本改编,表演不同角色,在编、演、学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学习、反思和提高。 通过深度参与,学生的知识认知和心理情感都被调动起来,在对作品的理解、吸收和消化的基础上,以表演的形式再现经典戏剧的文化张力和道德感染力,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和实际运用能力,也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 通过演剧学语言的特点体现在其总体效果上即每个人都为了集体利益相互支持,相互信任与合作,这一气氛会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和发声。 而在一次次的排练中,学生的语言能力、肢体动作和情感表达都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和提升,达到了身心的愉悦和放松,消解了日常的压力和紧张。 课程的结课和考核也不再局限于以往单一的考试方式,而是采用以一场舞台戏剧表演的形式全面展现学习效果。 自2016年开始,“英美戏剧欣赏”结课戏剧表演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全校师生观看,每一届英语专业学生都曾在学校大礼堂上表演《仲夏梦之夜》《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李尔王》《皆大欢喜》等莎士比亚经典的戏剧作品。 “英美戏剧欣赏”课程不是孤立的一门课,它还注重与英语专业其他课程的关联度,“英美国家概况”“英美文学选读”“英国文学”“戏剧舞台实践”“美国戏剧”这些课程与“英美戏剧欣赏”相辅相成,逐步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的欣赏力和理解力,从而使学生们能够做到厚积薄发,最后在舞台上呈现出戏剧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从精神层面和价值引领上促进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四)教学推广: 中西合璧 交流交融 传承经典 增强自信

“课程思政”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 在课程实施中提高学生精神境界,促进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也是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不是做加法,而是在存量的基础上做增量,其实质是方法和理念,是发挥课程、课堂的育人功能。 在“英美戏剧欣赏”课程中,教学团队以经典作品为载体,以发挥学生主体性为核心,通过“以演促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在表演中体悟作品所蕴含的真善美,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基于“英美戏剧欣赏”课程的授课理念和思政教育方式的成功实践,该课程模式受到非通用语种教学和公共外语教学的欢迎和学习,其展演方式也以英语专业的大戏形式发展成各语种和公共外语的短小戏剧形式,并衍生出了以第二课堂为载体的外语戏剧社和校园文化的“外语文化节”,而剧本编写和戏剧表演不再局限于外国戏剧,中国经典的戏剧也被翻译成各国语言,以舞台剧的形式进行演出。 正如林肯艺术中心的威廉·舒曼(William Schuman)所说: “我们对戏剧艺术作品最好的理解和欣赏,不是通过我们大量地阅读和讨论,而是通过深度地参与到创作和表演艺术作品中,同时养成一种深入骨髓的观察习惯。”[10]学生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交融与实践中,从知识角度进行中西文化的比较和借鉴,提高了自身人文素养; 从艺术实践的角度提升了对艺术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从价值角度进一步感受到经典作品中传递的人文关怀,同时也增强了对本国文化的自信。

三、“英美戏剧欣赏”课程思政的反思与启迪

2016年笔者所在学院启动课程思政建设。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多次组织召开不同语种教师座谈会,并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其他学院思政教师团队进行指导,从国家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授课教师认识、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等方面共商共议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经过充分的研讨后,学院党委成立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原则、目标要求、评价考核和保障措施。 选取了专业性强、授课教师党性高、课程开设时间长、课程广受好评的五门课程作为试点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形成经验后再以点带线,由线及面全面推进学院课程思政建设,使每门课都能发挥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能力提升的作用。 五门试点课程分别有“跨文化交际学”“笔译理论与实践”“俄罗斯文学史”“英文创意写作”“英美戏剧欣赏”,学院党委为五门试点课程分别组建了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教学团队,形成传帮带的梯队教学队伍,并定期邀请专家以听课、座谈等形式指导课程推进。 而“英美戏剧欣赏”因其课程内容中蕴含的真善美以及以生为本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广受学生好评。 正如团队负责老师谢江南教授所说,“在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让青年学生读懂莎士比亚,不仅是对西方文明与文化的了解,也构成了中国青年学生与世界对话的一个基础”。 “英美戏剧欣赏”课程中传递的了解世界、交流对话的价值理念,不仅符合新时代中国发展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符合新生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外语类课程思政建设也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法。

(一) 紧扣外语人才新时代素养内涵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从世界范围来看,人类认识正在迈向更高级的文明形态,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正在调整。 从中国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中国正在实现两个百年梦想,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并致力于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与世界交织交融,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想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在世界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语言是打开世界的窗口。 高校外语类专业涉及世界主要国家的语言文学专业,包括英语和非通用语种等。 中国发展已进入新时代,外语专业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语言输入和输出作用,承担着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新时代,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坚持“立德树人、服务国家”的教育方针,服务中国全面深入对外开放和参与全球治理。 新时代的外语人应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深厚的家国情怀,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百年奋斗的基础上读懂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与文明交流互鉴中,增强中国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自豪感,为“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提供力量。

“英美戏剧欣赏”课程从内容到思政要素契合新时代对外语人才的定位,课程不仅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全面锻炼学生运用和理解英语的能力,在课程内容中更是蕴含着对人性的审视和对人文主义的关怀,在课堂上学生透过文字和演出从“知”和“行”两方面了解西方文化和社会,同时通过教师的启发式引导,学生自主地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和互鉴,在互助学习、自我思考、交流碰撞中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 课程所倡导的不仅仅是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和素养,更是引导学生具备高尚的人文情怀和正确的价值理念,提高学生辨别真善美的能力,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充分认识新生代学生认知特点

新生代的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一代,他们是在互联网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 信息时代不仅影响着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速度和方式,也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三个时代。 科技革命的发展宣告了后喻文化时代的到来,如果说过去存在若干长者,凭着在特定的文化系统中日积月累的经验而比青年们知道得多些,那么今天却不再如此。在后喻文化时代,长辈反过来要向晚辈学习,知识以解构、重构、反哺等多元化方式产生和扩散。 互联网的兴起,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更加直观多样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外语专业的学生,互联网上的外语学习资料是海量的,学生甚至可以通过网络就能完成听说读写译的学习。 课堂上“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和以教师为主的传授知识的方式显然已经不再适合新生代的大学生。

互联网将全球各个国家联系起来,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在网络上交流、交融或交锋。 互联网具有信息量大、开放性、交互性和虚拟性的特点,也是思想观念传播最快、最便捷的途径,成为各个国家争夺青年的重要阵地。 信息的全球化,一方面促进了大学生与世界的融合,拓展了学生国际视野,使其全面了解世界; 同时也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使其在价值观方面呈现出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标准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价值实现手段虚拟化等特征。

信息时代带给大学生的变化和影响,这也是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背景。 在多元化信息时代背景下,通过课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程的思政教育,通过“以生为本”的教学方法,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帮助学生在纷乱繁杂的网络信息中坚守住价值阵地,正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和途径,也是迎接信息全球化挑战的重要举措。

(三)思政教育是外语课程新使命

在新时代和新形势下,中国高等外语教育面临着新使命。 高等外语教育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应对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挑战,全面融入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道: “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1]推进高校外语专业课程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

高校外语类教学分为公共外语教学和专业外语教学。 其中公共外语教学面向的是学校在校学生。 专业外语教学即我们通常所讲的外语专业教学,其又分为基础性课程教学,如听说读写; 和专业性课程教学,如按照语言学、文学、翻译学等进行的专业教育。 公共外语教学授课面广,面向的是全校本硕博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 在公共外语教学课程思政建设中,应结合学生专业和年龄特点,融入学生所在专业的思政元素,打牢学生外语能力基础,开阔学生国际视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际比较,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国际交流能力。 在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应加入中国传统文化、国家最新发展战略和相关重要讲话政策文件等内容,培养学生读懂中西文化、讲好中国故事、通晓国际规则、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的能力,为中国走向世界提供人才支持。 两类外语课程同向同行,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共同发挥育人作用。

猜你喜欢
英美外语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张英美:授人以渔共同致富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戏剧类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