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亲子关系的疏离与重构

2021-12-29 00:03杨非凡余承海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家庭儿童情感

杨非凡,余承海

(安徽工程大学 人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我国现有流动人口数量已经过亿,其中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祖父母、亲戚等代为抚养的孩子,在全国各地农村地区不少于千万,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长期关注。父母常年外出打工,有的甚至数年无法与子女相见,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亲之间的情感逐渐淡化。精神世界的空虚,不仅给农村留守儿童学业带来一定影响,而且使他们的道德行为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没有父母亲的陪伴,导致亲子关系疏离的问题,往往会衍生出其他一系列问题。很多农村留守儿童没有完成学业便走上工作岗位,成为新一代农民工,造成社会身份的代际传递。

一、亲子关系疏离给农村留守儿童带来的危害

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往往会获得更高的收入,并使其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然而,在父母一方或者双方都不在的情况下,父母关爱的缺失、家庭控制和监督的减少、父母支持和指导的减弱以及亲子关系的破坏都会给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1]。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幼年阶段,在此阶段,人的精力充沛,并且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有显著提高,从而为人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这个关键期也是他们最易接受教育的重要时期,由于父母常年外出务工,家庭结构不健全,孩子与父母之间出现情感隔阂,亲情渐趋淡化,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在情感、心理、品德及学习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出现一些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情感发展不健全

仇德辉长期致力于价值论研究与数理情感研究,他认为人的主观意识源于对某一客观存在的反映,并非无中生有。情感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主要表现为人脑对外在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情感与价值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情感取决于价值,价值的状态与变化关系着情感的状态与变化。

尽管情感世界是复杂多变的,但人类的欲望和需要是与情感紧密联系的[2]。中小学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育成长的重要时期,父母陪伴的缺失使他们失去心理依赖,为了寻找情感寄托,很容易对异性产生依恋。这些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男女同学之间彼此的精神慰藉填补了亲情的空缺,互相成为对方的情感寄托,由此导致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早恋怀孕、生子辍学、误入歧途等悲剧的发生。

从感受的角度来说,认识和情感的主要不同点在于,情感的性质与内容满足了主体的某种需要。根据价值特征的区别,情感体验主要分为正向与负向:当个体的需求得到满足后,随之衍生的是积极、肯定的正情感;反之,当个体需要无法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否定、消极的负情感。

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相对于非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则更容易出现负面情感问题,如产生特别强烈的孤独感,并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严重的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或自杀的道路。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显现

现代人追求的健康不仅仅是传统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也是其中重要的方面。人的心理健康通常指一种阳光、积极的心理状态,当处于这种健康状态下,人在心理的各个方面和相关活动中都呈现出一种相对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同时主体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身心潜能。心理健康的人通常在社交、生产、生活中能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并且能够妥善解决生活中的突发状况[3]。在环境与遗传的双重作用下,幼年阶段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尽管劳动力的迁移产生了经济效益,但父母的缺席则直接导致关心、陪伴的减少。大量研究表明,这种非传统的家庭结构会使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增加[4]。农村留守儿童通常被放在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戚家中寄养,老人疼爱、亲戚对其放任不管,使得这些孩子长期缺乏正确的教导,容易养成任性妄为、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个体在儿童期就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时期所形成的思维观念与行为方式对其人格的形成,乃至今后整个人生的社会化过程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样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和价值观上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引,容易出现价值观的偏移,各种心理问题也随之显现[5]。

已有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同伴交往能力较弱,他们平时不善交谈,不喜与他人来往,性格孤僻,女孩表现尤为突出[6]。女孩与男孩相比,在情感上更为脆弱,不论长期寄宿在亲友家中还是独自生活,都会让女孩在心理上缺乏安全感。敏感多疑的心理有时会使她们在生活中充斥着对他人的猜疑,时刻害怕自己被抛弃。她们习惯封闭自己,以似林黛玉般伤感的心态来看待生活中的人和事,自怨自怜,多愁善感,不愿与同学、老师交往。

(三)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构建不完善

家庭作为社会构成的重要部分,是儿童启迪智慧与开创未来的地方,对人一生的成长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然而,亲子教育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可能只是一个遥远的记忆。农村留守儿童自幼与父母分离,他们对社会的善恶认知与是非判断不能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道德行为一直处于放任的状态,这对孩子身心健康方面势必造成无法弥补的影响,其产生的偏差行为无法及时得到矫正与遏止,进而会形成严重的品德行为问题。与此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这就好比初生婴儿的免疫系统较薄弱,自身抵抗力差,如果没有父母良好的教育与陪护,让其自行暴露在社会环境中,社会不良环境就会像细菌一样对孩子不断侵蚀。

近年来,农村的淳朴之风受到一定的冲击,“拜金主义”腐蚀了一部分人的思想观念。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做网红、模特、明星成了不少农村留守少女的梦想,来钱快的思想一步步诱导着她们走向不归路。有的农村留守少女辍学之后选择去酒吧、KTV等娱乐性场所工作,这些看似合法的场所实则不少带有黄、赌、毒。虽然这种结果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家庭伦理教育的缺失。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最好的老师,孩子自小从父母身上学习分辨错与对,通过不断的言传身教,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正确的价值观,明是非,知荣辱。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亲子关系的疏离,父母家庭教育这一环节长期处于缺失状态,无法在思想认知和价值观念上得到正确的引导与帮助。

由于长期缺乏道德成长上的正确引领,农村留守儿童在行为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偏差,有些甚至出现严重的道德行为问题和反社会倾向,因此需要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个庞大的特殊群体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否则会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不可预估的负面影响。

(四)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教育陷入贫乏与空疏

当前农村学习氛围不容乐观,外出务工风气盛行。在当今社会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社会诱惑多、价值取向复杂,在外忙于生计的父母无暇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部分农村地区甚至推崇“读书无用论”。少年的心智尚未成熟,缺乏足够的辨别力与判断力,看到身边的个别朋友辍学外出打工,过年归乡时拿着最新款的苹果手机,穿着“阿迪、耐克”,缺乏自我辨别力的农村留守儿童受到刺激,容易萌生打工赚钱的念头。因此,较多农村留守儿童在草草结束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就开始辍学打工。

对于来自贫困家庭的农村留守儿童来说,改变命运的方式虽有多种,但读书应该是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近些年网络上流传“寒门难出贵子”,虽然此话掺杂一丝玩笑的成分,但是却有一定的道理。农村留守儿童的父辈大多处于社会的底层,文化水平较低,思想、眼界不高,不能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农民工是我国社会不断发展转型过程中产生的新生群体,他们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从资源的占有情况来看,大部分农民工所获得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资源相对较少。作为弱势群体,农民工及其子女在社会性资源分配中仅拥有较低层次的经济收入、脆弱的承载能力和残缺的家庭结构。此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不齐,不少乡镇的中小学教资设施配备有限,教师紧缺,特别是偏远山区教师人员严重不足,根本无力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有效帮扶。父母外出务工,亲子关系的疏离更使他们在学习上缺少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辅导者。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的相关政策立场不明确,社会将这种压力转嫁给学校,使得学校教育更加困难[7]。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农村留守儿童很难在学业上取得优秀的成绩,学习问题难以解决。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亲子关系的重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都会影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父母外出打工虽然满足了其基本的物质需求,但是对于孩子的情感和精神需求仍然存在较大的缺失,进而导致亲子关系的疏离[8]。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亲子关系的疏离对孩子的成长与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重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亲子关系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振兴乡村经济

农民进城务工,由于受地域户籍体制及自身各种条件的限制,子女无法跟随父母进城生活。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异地而居,缺少沟通和交流,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通过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对“三农”领域的扶持,可以让更多的农民工留乡就业,不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拥有更多时间来陪伴孩子,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亲子关系的重建。

第一,政府应重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将公共政策与公共财政投资适当向农村倾斜,以改善农村的道路、网络等基础设施条件,为农村招商引资奠定基础。第二,当地干部通过实地考察,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形成“一村一品”区域特色,充分发挥本土资源优势,从而实现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第三,对农村妇女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其创业、就业能力,从而充分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第四,全面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发挥其田园风光的天然优势,全面发展乡村绿色产业。

(二)转变教育观念

许多外出务工的父母容易忽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因此首要问题就是要让他们知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进而转变他们的教育观念。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儿童时期,同时贯穿于人的一生岁月中。父母应具备强烈的家庭教育责任感,要把对子女的教育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社会各界应广泛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外出务工的父母了解自己对子女的责任和义务,及时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可能会出现的学习生活问题与道德失范问题。父母需改变过分强调孩子学科成绩的教育观念,注重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保障孩子的受教育权利。同时父母应与学校老师时常保持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在校情况,不可抱有孩子的教育只是学校与老师的责任、与自己无关的思想观念。

由于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没有现代文化背景,思想较为传统,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多为“放养”。他们认为孩子应当体谅父母外出奔波的辛苦,奋发图强刻苦学习,无须家长担忧。但农村留守儿童的年纪普遍较小,思考问题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从小没有与父母在一起生活,本身就对父母存在情感疏离,若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再有不当之处,长此以往,农村留守儿童不仅会对父母产生排斥,甚至会积累怨恨。对于常年在外务工的父母来说,自身儿童时期物质的匮乏导致其对孩子的教育观念出现偏差,他们只局限于满足孩子成长中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却常常忽略了对孩子精神上的满足。父母要转变用物质去弥补对孩子亏欠的心态,着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要关心子女的精神需求。通过转变教育观念,主动加强与子女的情感沟通,在亲子互动中,更多地去照顾孩子的心理感受,尤其是情感方面的需求。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可知,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后,归属与爱的需要变得尤为重要。所以父母在关心孩子学习与健康的同时,务必要注重情感交流,通过正确的沟通方式,让儿童有归属感。农村留守儿童父母需要意识到,良好的亲子关系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改变沟通方式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包括语言和非语言的互动)是亲子沟通的重要过程,亲子沟通作为亲子关系强弱度的重要指标,被认为是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家庭因素[9]。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应主动增加与孩子的沟通次数,改变沟通的策略,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健康、生活情况,还要与孩子多分享生活中的点滴趣事,关注孩子的真实感受,并学会倾听孩子的诉求[10]。

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机会,将孩子接到身边,电话里再多的问候也抵不过日常生活中细心的照料、眼神的交流、肢体的互动,由此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通过这种方式,增加沟通交流的时间、频次,并且确保沟通的连贯性与有效性。在沟通的内容上,父母不要将关注点过多地放在孩子的学习上,防止产生逆反心理,而是要将重点放在其内心的需求当中,多去了解孩子对事物的看法、兴趣爱好以及社交情况等。现代社会的远程交流都是通过电子设备,虽然比较方便快捷,但是这种快节奏的方式往往不能产生最持久的效果,反而传统的寄情于书信更能让人感受到绵延细腻的情感,让农村留守儿童感受到在外父母的牵挂。当农村留守儿童内心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就会减少对父母的埋怨,了解父母的苦衷。通过改变沟通方式,增进彼此间的亲子情感,农村留守儿童就不会产生被遗弃的错觉,精神世界不再贫瘠,孩子也会产生较为乐观的心态,有利于其今后的学习与生活。

(四)建立亲子互动小组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仅是农民工自身的问题,更是全社会的问题,需要各级有关政府部门积极配合、共同解决。大部分的农村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即使逢年过节回到家也很少主动与孩子进行互动交流,由此导致亲子关系变得越来越生疏。因此,可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建立亲子互动小组,给他们更多的空间,增加彼此的情感互动,增进亲子之间的交流。

亲子互动小组主要是由亲子之间角色互换、游戏互动构成,目的是改善亲子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角色互换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对待某一问题。将各自的角色互换,可以切身体会不同角色的感受,由此达到心灵相通。在双方出现矛盾时,通过角色互换让彼此理解对方的感受,消除隔阂,以达到重构亲子关系的目的。通过在小组中的互动,主客观的结合,可以让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了解到孩子对自己的真实感受并加以改变,双方在玩游戏的轻松氛围中增进合作与交流,增强亲密度,增进彼此的情感[11]。

(五)采用家庭治疗模式

让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是社会各界的责任,有关政府部门要积极呼吁各界社会组织共同关注留守儿童问题。各类民间社会组织应利用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孩子心理健康成长做好帮促工作,发挥专业优势,做好家庭与政府的桥梁纽带。在条件成熟的农村地区,可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施家庭治疗模式,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亲子关系的改善。

家庭治疗模式是以整个家庭单位为对象的一种团队心理治疗形式,其治疗的目的是帮助家庭消除病态,实现家庭的健康运行。这种治疗模式并非着重于单个家庭成员的心理情况,而是将个人问题放在家庭这个环境背景下来理解个人行为,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实现家庭的正常运转。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来说,他们与父母长期异地生活,亲子互动必然存在更大的困难,因此,治疗时需要特别留意这方面的问题。社工机构应首先与留守家庭建立起良好的信赖关系,通过系统的专业交流,了解留守家庭当前存在的问题并达成工作协议。逐步改变父母与农村留守家庭儿童之间的沟通方式,促进父母与农村留守儿童的交流,增进农村留守儿童对父母的理解等,循序渐进,最终达成改善留守家庭亲子关系、提升家庭成员亲密度的总目标。

长期以来,中国城乡二元体制下偏向城市的发展战略、偏向市民的分配制度、偏向重工业的产业制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城乡矛盾,成为当前中国农民进城务工与农村空心化的根源所在[12]。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主要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等显著性问题,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的关键在教育,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从长远来看,没有现代化的乡村教育,实现乡村振兴也难以持久。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疏离问题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主要问题之一,涉及范围广,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校、社区、政府应积极参与配合,从各个层面构建起有效、完善、可行的层级监护体制,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亲子关系疏离的问题,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家庭儿童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家庭“煮”夫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
恋练有词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