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兰兰
(河南轻工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课程等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愈加重要并得以广泛应用。微课程主要是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和补充,通过建构主义实现学生移动学习、线上学习的一种教育模式,但微课程与微学习、微内容等其他学习方式存在一定的区别,主要在于微课程具有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
现阶段,微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较为普遍,而在其他场景中的应用却相对较少。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加上国家倡导降费增速,为具有随时随地、多场景、碎片化的微课程建构夯实了基础。微课程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PPT式微课程。PPT式微课程的建构相对简单,主要由音、图、文三个方面构成,是通过自动转换使其呈现视频效果的一种形式。二是讲课式微课程。讲课式微课程需要遵循微课程制作的模块化需求,将需要讲授的知识进行拍摄、剪切、嵌入。讲课式微课程时间不宜过长,通常在10分钟以内为宜。三是情景剧式微课程。情景剧式微课程是微课程研发团队借助电影拍摄技术对课程内容进行情景设置,包括道具、演员、场地等多种设施,经后期剪辑美化而形成的课程。情景剧式微课程的制作较为复杂,通常需要借助专业的制作团队实施。
微课程的多场景建构能力可以满足教师不同教学场景的需求。通常来讲,微课程在高职教育中主要应用于以下场景:一是纯板书微课制作。纯板书微课制作适用于传统教学场景,此时屏幕相当于黑板,教师将预录好的内容分别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实现“边板书边讲解”,也可以现场绘制,有多种画笔、颜色可选,更加直观地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点。二是试卷讲解、作业分析。教师讲解试卷或作业时,可将其导入微课软件,学生可以反复观看,便于学生随时调阅学习,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三是课件讲解。教师可以将多种格式的课件素材导入微课程软件,且实现随意编辑功能。四是实现过程。实现过程多适用于实验实操性质的过程录制,便于学生模仿操作,加深学生的印象。
人文素养的培育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而形成的对事物的看法或者内在的品质。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应“以人为本”,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注重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1]。
但是,由于我国高职院校不断扩招,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相对滞后。邵岩(2021)认为,我国高职院校现阶段开设人文素养专业课程的比例较低,而职业技能类课程占比较高,导致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水平普遍偏低,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综合来讲,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育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素养偏低。文化素养主要包括文学素养、历史素养、哲学素养三个层面,很多高职院校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学生文化素养的培育。二是价值观偏差。互联网时代的多元文化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由于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缺乏引导,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导致价值观出现偏差。三是理想和信念的缺失。理想和信念的缺失是人文素养培育缺位的直接体现。四是情绪支配。情绪支配可以说是知易行难,特别是对大学生群体来讲更是难上加难,一方面是大学生的思想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诱导;另一方面是部分大学生往往难以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五是人文素养氛围不足。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氛围较差、人文活动较少,人文社团沦为摆设,不利于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
微课程具有内容集中、知识点突出等优势,是现代职业教育课堂的有效延伸,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疫情防控期间,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卓越体现为微课程在职业教育中实施人文素养培育奠定了基础。
在疫情暴发期间,面对停课停学的严峻形势,互联网线上教学为学生学习开辟了新途径。微课程作为互联网发展的产物,与后疫情时代学生的学习需求相契合。微课程基于多场景构建能力,为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可以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2]。随着微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逐步深入,教师通过构建课程视频库并将其纳入微课程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和多元的人文素养教育,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3],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
微课程的多场景构建能力可以让教师将人文素养课程的相关知识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在传统课堂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创新[4];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建设,提升学生对人文素养核心观念的理解能力。教师在微课程构建过程中通过与学生进行良好沟通,将学生的精神需求纳入教学设计,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有趣的理论实践;学生可以借助微课程及时表达自己的见解,形成学生群体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良好互动机制。
高职院校扩招为我国教育体系带来了深远影响,“宽进严出”正在成为高职院校的新常态。笔者认为,“严出”不仅仅是对高职毕业生在理论及技能方面的严格要求,同样应涵盖人文素养层面,扩招带来的“宽进”让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人文素养水平亟待提高,传统课程培育面临瓶颈,因此,利用互联网手段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值得尝试。人文素养的培育涉及文化、历史、哲学等多个学科,单一的培育模式较为枯燥,学生对关键知识点的理解不够清晰,利用微课程对各个知识点使用多场景策略进行讲解,将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便于学生加深印象,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各类短视频、微博、朋友圈等新媒体已经深度融入大学生的社交生活。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值得肯定,但消极影响同样不能忽视,各类消极的网络文化导致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扭曲,传统的思政课堂教育成效有限[5]。在此背景下,选择“以网治网”,即以积极的正面的网络文化取代消极的负面的网络文化,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不失为高职院校人文素养培育的新方式。微课程等现代教育模式依托互联网,将积极的正面的人文素养案例和知识经过筛选后纳入人文素养数据库,教师可以结合案例讲解相关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微课程平台构建相关场景,提升学生的临场感和代入感,让学生在感受优秀中华文化、致敬波澜壮阔历史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在资源信息化网络建设、网络课程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也明显提高[6]。传统的人文素养培育注重课堂讲授,培育效果一般;微课程具有教学时间短、知识点突出的特点,辅以真实场景化案例,可供学生自主学习,逐步受到高职院校师生的青睐。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渠道也应不断创新和拓展。例如,以三级分类方法构建同步的智能微课程,在此基础上实现智能诊断和智能提分的功能,使操作更加便捷,效果也更加明显。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依赖微课程等网络教育手段,微课程过于碎片化等特点并不适合将其作为学校教学的主要手段。因此,我们应敢于创新尝试,实现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渠道的不断拓展。
人文素养培育在高职教育中的缺位凸显了学校、教师和学生对人文素养认识上的不足,忽视了人文素养对高职学生在未来社会工作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7]。对学校来讲,虽然培养理实一体化的现代化人才是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但是也应该认识到良好的人文素养是不可忽视的,可将人文素养相关内容纳入校规校训,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教师来讲,应充分利用微课程等网络教育手段将人文素养知识嵌入现有专业课程体系,全面培育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8];对学生来讲,面对繁杂多变的网络文化冲击,唯有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社会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因此,应充分利用微课程的多场景建构能力,进一步提升人文素养培育的效果,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提供条件。
教师作为高校教育的引导者,对学生相关知识技能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院校都注重“双师”教师的培训,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得以全面提升,但对教师的人文素养水平要求较少,甚至有部分人认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是思政教师的职责,与其他教师无关[9]。这种错误片面的观点导致很多教师的人文素养水平较低。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程等网络手段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在构建微课程的过程中积极探索优质的人文素养教育素材,在微课程设计过程中注重提升人文素养课程的认可度与参与感,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良的教育环境,从而实现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人文素养水平的共同提升[10]。
要想全面发挥微课程等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必须注重课程数据库的建设。利用微课程对高职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育,需要构建并完善人文素养培育课程数据库,将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纳入其中,并将其开放给教师群体,通过教师、培训机构等教育工作者对数据库的内容不断归纳、总结、整理,形成优质的人文素养教育资源。在人文素养培育课程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学校应提供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的支持,为人文素养培育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应注重将人文素养相关内容与专业知识课程相结合,借助微课程网络平台的优势,将人文素养知识进行分类,实行统一管理,以便在相关专业课教学中能够便捷地存取资源。部分高职院校碍于资金、技术压力,可能无法构建相关数据库,但可以与其他高校和社会团体合作,或者通过微课程软件运营商购买相关服务,实现人文素养培育的全面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