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研学:党史学习教育的路径设计

2021-12-29 08:42刘粉莉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1年35期
关键词:研学党史红色

□刘粉莉

(杭州市朝晖中学,浙江杭州 310014)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切实抓好青少年的党史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面向青少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必然要求。红色研学作为近年来新兴的学习方式,无疑是党史学习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红色研学将党史学习教育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研学旅行活动,通过构建多渠道参与、全方位体验、知情意行相融合的立体化学习网络,引导学生在亲历体验、实践探究、感悟反思中汲取思想养分、夯实信仰根基、涵养精神品格,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笔者结合红色研学的教学实践,谈谈党史学习教育的路径设计。

一、项目设计:素养导向,立德树人

从社会学视角看,素养是指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品质修养等。从学习论视角看,素养是指人经过学习、锻炼和实践而获得的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元化素质的内化与融合。核心素养则是指学生通过特定的课程学习后,所应具备的能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及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诠释,详细解答了“为党育什么样的人”“为国育什么样的才”这一时代命题。

核心素养并非以结果为导向,而是更关注学习探究过程,指向学生的过程表现和成长收获。红色研学是一种基于课程标准、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具有较高设计立意和适切学习愿景的项目化学习,应以落实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作为根本任务,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与全面提升作为价值取向,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等综合能力作为重要内容。也就是说,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来培养人、为谁而培养人,是开展红色研学必须首先要明确的问题。

案例1:“四大支柱”明立意

杭州有着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这是城市精神图景中独特的历史记忆,也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党史学习教育教材。“读城·寻访红色印记”研学项目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为统领,参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及《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设计了学生应习得的核心素养(详见表1),以期培育志向高远、信仰坚定、勇于担当的时代新青年。

表1 学生应习得的核心素养

红色研学项目的设计理念体现了项目开发者的教育愿景,是贯穿整个项目化学习始终的“中心轴线”。基于这样的项目设计理念,“读城·寻访红色印记”研学项目包括绘制红色地图、走读百年党史、诵读革命书信、致敬英雄人物等学习活动。这是集画、看、说、写于一体的沉浸式学习体验,旨在充分发挥本土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引导青少年学生在思想上、行动上做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勇做堪当中华民族复兴重任的栋梁之材。

二、问题驱动:深度学习,明理服人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有言:“且人类常情,必先‘认识’乃生‘情感’……凡其所爱,必其所知……人之于国家民族亦然……爱国家民族则由乎知识,此其异耳……惟知之深,故爱之切。”党史学习教育要达成“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之效果,前提是必须让学生学懂悟透、真学真信。

与平常的休闲旅游大不相同,红色研学不能停留于走马观花式的走走看看。作为一种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红色研学必须从学生的成长需求点、原有认知点、素养培育点及能力拓展点出发,设计相应的驱动性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索、去研究,从而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思辨力和信服力。在自主探究、深度学习中,学生厘清思想认识、坚定价值观念,把握正确认识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驱动性问题贯穿红色研学活动的整个过程,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深度、广度和效度。从一定意义上讲,驱动性问题是红色研学活动有序开展的纽带和桥梁。

案例2:带着问题去研学

民主革命时期,“红船”从嘉兴南湖起航;改革开放时期,浙江人勇立潮头,敢为天下先;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浙江又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百年来,浙江孕育、积累了丰富的红色资源,这是最立体、最真切的历史,也是党史学习教育最生动、真实的教材。笔者结合“百年潮涌——浙江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型展览”“浙里不止小康——八个‘窗口’看精彩浙江”两大主题展览,策划“共同富裕看‘浙’里”红色研学活动。

研学指导环节,笔者出示国家政策及浙江方案等相关资料,指导学生设计驱动问题。学生畅所欲言,提出了自己想要探究的问题。比如:怎样理解共同富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有哪些基础和优势?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等等。笔者对这些问题进行筛选、重整,归纳出了四个驱动性问题:(1)新发展阶段,“共富”有何内涵?(2)“共富”示范区,缘何花落浙江?(3)高质量“共富”,浙江如何示范?(4)为发展蓄力,少年该当何为?

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浙江省博物馆,登录浙江省档案馆网络展厅,认真观看了主题展览的图文资料,分析数据图表,寻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浙江答案”。有的学生还采访长辈感受家庭生活变迁,或者透过家乡的发展变化及蓝图,寻找浙江先行示范的“成功密码”。将学科主干问题与红色研学有机结合,将深奥的理论知识转化成鲜活的时代话题,学生亲历质疑、思考、探究和解疑的全过程,更易于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驱动性问题是一组梯度设计、逻辑关联、螺旋上升的问题链,能够将学生置于灵动的思维场中,促使他们深度探究真实的问题,实现对主干知识的再建构和关键能力的再迁移,从而让有意义的学习真正发生。核心素养视角下的红色研学以问题解决为主要学习机制,唤醒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内驱力,他们用心思索,主动生成驱动性问题。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是增强理性认知、政治认同的过程,他们在持续的问题探究、深刻的价值辨析中,实现了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从自发到自觉的思维进阶与跃升,从而形成清晰的政治认知,“不断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三、情境对话:思想共鸣,以情动人

党史学习教育既是知识教育,也是信念教育和情感教育。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学生不仅要知道我们党从哪里来、要走什么路、要到哪里去,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什么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等基本道理,更要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萌生丹心向党、立志报国的使命感、责任感[1]。

情通则理达,理达则行至,情感是连通认知与践行的枢纽。如果学生的思想认知能够伴随着情感体验,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就会更为丰富也更为深刻,落实为行动也会更坚定、彻底。而初中生的思维认知正处于由具体向抽象、由感性向理性转变的阶段,其思想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触动和生发出来的。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开展红色研学活动,让学生走进党史纪念馆、英雄故居,身处全景式的历史情境中,直接“触摸”党史文物,与史籍文献“对话”,与英雄人物“交流”。学生在与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多重对话、反复碰撞中产生思想共鸣,达成情感共振,推动党史学习教育真正入耳入脑入心。

案例3:走进场馆学党史

百年征程,红韵悠悠。遍布于杭州各处的纪念场馆、革命旧址,正是百年党史的浓缩和红色文化的载体,每一处红色基地都是一座“精神地标”。笔者结合拓展性课程“读城记·最忆是杭州”,开展“走读百年党史”红色研学活动,由各学习小组自主选择一处或几处红色基地,寻访红色印记。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情感是行动的动力。为确保此次活动有序、有效开展,笔者开设主题指导课,播放微视频《错位时空·五四致敬版》、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片段。学生在历史课上学习了中国近代史,对近代中国内外交困、民不聊生的屈辱历史有所了解,因此深受震撼。在两代年轻人穿越百年的“时空对话”中,学生领悟了红色研学的意义。

双休日、春假里,学生寻访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杭州解放纪念碑等红色基地,“置身”于党史文化现场,眼观、耳听、脑思、神会,身入其境地感触百年历史脉络,感受时代发展变迁。历史照片、烈士遗物、书信手稿……无不呈现着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业,无不诠释着革命英烈的光辉品格,于无声中进行着一堂形象鲜活的党史教育课。

学生经受了深刻的思想洗礼,革命先辈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精神品格以及思维方式转化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精神之“钙”、力量之源。正如一位学生在研学后记中所写:“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历史使命,时代的接力棒必将传到我们手中。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要立志、立德、立学、立身,努力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党史学习教育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发现和自我感悟的过程,更是学生逐渐走向思想内化和情感升华的过程。它一旦触及学生的心弦,便能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迹、革命旧址,这是比书本更广博、开放的“活教材”,书本中线条化的历史事件、简约化的英雄形象、凝练化的理论知识,具化为生动翔实的文物、照片、影像等历史资料,党史学习教育变得更加立体、直观、形象。红色研学通过情境式、沉浸式学习,以强烈的代入感、现场感打通学生体验感悟、反思升华的情感通道,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爱党爱国之情。

四、多维评价:扬长发展,秉志励人

现代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评价不是为了甄别或筛选,而是为了改进与激励”。在红色研学项目学习过程中,我们着力改变学习评价以知识掌握为中心的局面,充分发挥评价的改进、激励功能,构建“扬长发展”评价机制,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指针,着力擦亮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底色,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案例4:“三化评价”促成长

【评价过程化】真正的教育是自我发现、自我教育。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学生只有“真信”所学,才能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为了使学生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真正主体,红色研学项目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品质和效率表现,也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发展。为此,我们制订“红色研学项目学习效能评价表”,对学生在项目学习中的自主力、思辨力、合作力、创造力等表现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这就淡化了学习结果考核,更关注于学生的过程体验和成长收获。

【评价个性化】设计“成长点赞卡”,采用描述性评价,用来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和点滴进步。当学生在项目学习中表现突出或有进步时,就可以由指导老师、学习小组组长、学生家长或社会人士对其表现进行评价。项目学习结束,学生只要感到自己有收获,也可以记录在成长点赞卡上。成长点赞卡关注项目学习中每一位学生的参与、体验程度,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个性创造,他们亲手绘制红色地图,实地参观红色基地,开口诵读红色书信,动笔撰写致敬文章,用自己的方式学习红色故事、宣讲红色精神,呈现出“大家不同,大家都好”的个性化、多样化表达方式。

【评价可视化】实施扬长发展评价,主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势与精彩,开掘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使一点一滴的进步与成长都能看得见。班级组织红色研学学习成果展示交流活动,各小组制作精美的PPT,图文并茂,介绍红色基地,交流寻访经过及研学感悟。每个学生都要走上讲台,分享自己的心得感悟。为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设立“最具创意的红色地图”“最有温度的致敬书信”“最有思想力的研学感悟”等评选。这打破了传统固有的学科界限,注重知识的延展与关联,学生多视角发掘红色文化资源,创造性诠释自己所理解的红色精神,发挥出综合育人功能。

“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激励青少年自觉传承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文化血脉,是红色研学活动的终极目标所在。体验即教育,经历即成长。科学化、体系化设计的红色研学活动,让党史学习教育这一有意义的事情变得有意思也更有力量。随着党史学习教育持续走实、走深,学生真切体会到每一个公民都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者与发扬者,进而萌生与党和祖国同心同向、与时代发展同行同进的理想追求,自觉担当时代使命,书写“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答卷。

猜你喜欢
研学党史红色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第一次学党史
红色是什么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红色在哪里?
研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