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靖 吴冬乾 陶红娟 朱玉萍
(靖江市农业农村局,靖江 214500)
目前,水稻产量的提高主要依靠大量施用化肥,但大量施用化肥会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而采用化肥和有机肥配施,不仅可避免过量施用化肥引起的土壤板结、地力退化、农产品质量下降、环境面源污染等问题,还可提升土壤肥力和农作物产量。但是,目前在江苏省靖江市开展的此类研究相对较少。鉴于此,在保证水稻粮食稳产的前提下,笔者于2020年开展了化肥和不同用量有机肥配施对水稻生长和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以期获得合理的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方式和替代用量。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试验在靖江市现代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内进行,供试田块地势平坦,地力中等偏上,排灌方便,交通便利,前茬作物为小麦。
供试水稻品种为“南粳5055”,于2020年5月18日育秧,6月10日机插,种植行株距为25 cm×15 cm,每667 m2栽1.7万~1.8万穴,每穴种植4~5苗,每667 m2基本苗数控制在6万苗左右。
供试肥料为江阴市长青肥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有机无机复混肥(有机质含量≥20%,N-P2O5-K2O=14-3-3),无锡丰农化肥有限公司生产的颗粒氮肥(N含量为25%)、46%尿素、水稻专用复合肥(N-P2O5-K2O=16-8-16),经腐熟发酵的豆粕(N含量为4.54%)和三元复合肥(N-P2O5-K2O=22-10-18)。
试验共设4个处理,每处理区面积为333.5 m2,具体肥料运筹见表1。试验于2020年6月20日施基肥,7月2日第1次施分蘖肥,7月7日第2次施分蘖肥,7月28日施穗肥。
表1 各处理肥料运筹情况
各处理均采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的科学水浆管理方法,即在水稻生长前期,田面保持薄水层,浅水、湿润交替,确保水稻早生快发和适期足蘖;当群体茎蘖数达到目标穗数苗的80%左右时,开始断水,并进行分次搁田;在水稻生长后期,实行湿润灌溉,干干湿湿,养根护叶活熟到老;在水稻收获前7 d断水。各处理的水稻病虫害防治与当地植保措施同步,即采用塑盘育秧,秧苗期水稻不进行病虫害防治;大田期由于气候干燥、长期晴朗、湿度不高,水稻病虫害发生较轻,主要对螟虫、稻飞虱、纹枯病和稻曲病等进行防治。
试验期间调查记录水稻生育进程、基本苗数、高峰苗数、有效穗数和穗粒结构。于水稻成熟后(10月25日),各处理采用人工割方、脱粒计产,籽粒晒干后,于10月28日称重、核实产。
由表2可知,各处理水稻均于6月10日移栽,8月27日—29日始穗,10月23日—24日成熟,全生育期为158~159 d,各处理间生育进程差异不大。
表2 不同处理的水稻生育进程
由表3可知,配方施肥1处理的水稻高峰苗数出现在7月14日,其他处理的水稻高峰苗数均出现在7月21日。其中,配方施肥1处理的水稻高峰苗数最高,每667 m2为 32.4万苗;其次是长青基施处理,每667 m2为31.0万苗;再次是豆粕追施处理,每667 m2为27.3万苗;配方施肥2处理的水稻高峰苗数最低,每667 m2为27.1万苗。
表3 不同处理的水稻群体茎蘖动态 (单位:万苗)
由表4可知,豆粕追施处理的植株最高,稻穗较长,每穗实粒数较多,每667 m2有效穗数最高,产量也最高,每667 m2产量为591.8 kg,较CK增产9.0%;配方施肥2处理的水稻产量次之,每667 m2为577.8 kg,较CK增产6.4%;再次为长青基施处理,每667 m2产量为574.3 kg,较CK增产5.8%;配方施肥1(CK) 处理的水稻产量最低,每667 m2为542.8 kg。
表4 不同处理的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
大量研究表明,施用有机肥能增加水稻产量,本试验也获得了相同的结果。另外本试验结果还表明,以豆粕追施处理的水稻产量较高,较配方施肥1处理(本地常规施肥)增产9.0%,较配方施肥2处理增产2.4%。因此,在当前农业生产上,应提倡有机肥与化肥配施,以在提高稻米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