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航空
在最近大热的电影《沙丘》中,影片制作方借助出色的道具和特效,以扑翼机这种历史悠久的飞行器结构作为现实原型,创造出了极具科幻效果的未来飞行器形象。
大多数影视剧、电子游戏中的原创飞行器,一般都会为了视觉效果、剧情安排等因素,在航空器的结构形式、部件比例、体积尺度等关键环节上出现扭曲失真,无法在现实环境中付诸实用。
电影《沙丘》中的扑翼机
虽然目前来说,现实生活中没有类似《沙丘》中这一体量的扑翼机,但电影的大热再次令人们想起扑翼机这一历史悠久的经典构型。未来,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如《沙丘》中可载人、载荷的扑翼机是否能真正出现并付诸实践呢?
严格来说,扑翼机是基于仿生学的产物——虽然在古代并没有这个概念。从仿生学的角度来说,近代之前的扑翼机设计存在大量致命的问题,这使得它根本无法实用化。
早期扑翼机的设计,都是在缺乏有效力学理论分析指导的情况下,试图通过模仿鸟类动作而获得飞行的功能。但实际上人类的动态视觉能力非常有限,凭肉眼根本无法准确地观测和记录鸟类飞行时的翅膀动作。
真正意识到并解决这个问题,是20世纪后,人类发明了摄影技术、尤其是高速摄影(即慢镜头记录)技术之后才实现的。而这一时间节点甚至晚于固定翼技术路线的“飞行者一号”首飞的日期。
从结构上讲,鸟类翅膀是由多个较大活动幅度关节组成的骨架、多个肌肉群,以及实际上气动外形和力学特性都相当复杂的羽毛所组成的;在飞行过程中,展弦比、后掠角、翼型、有效翼面积……时刻都在大幅度改变。对于飞行器设计来说,这需要非常复杂完善的神经系统功能来进行控制。
即便是在今天,要在载人飞行器上做出这样的设计都相当不现实——仅仅从机翼可变的角度来说,哪怕是最简单的变后掠翼飞机都相当难以维护,而且这还直接导致了其使用率低下、成本奇高。因此,在扑翼结构飞行器的设计上,极大程度的简化结构和控制设计就成为无法避免的问题。而这导致了它在飞行效率上必然远低于鸟类的原本水平。
扑翼机的升空原理,是通过机翼的扑动产生升力,这带来了一些根本性的限制:首先,随着尺寸的增大,其重量增长速率会远远高于飞机或者旋翼类飞行器。因为这一问题,在自然界的鸟类中,即便像信天翁这样体型巨大的鸟类(翼展可达3至4米)体重一般也不超过9公斤。
加拿大C-GPTR保持了目前全球载人扑翼机的极限飞行纪录:在1米高度上平飞10秒,飞行距离330米。但降落时依然遭遇了机翼触地、机头损伤、起落架折断等问题。
加拿大C-GPTR载人扑翼机
但即便如信天翁这样的大型鸟类,其扑翼飞行能力与效率也已经远低于中小型鸟类:其飞行过程更多地依赖于借助海面的上升气流进行滑翔。而人造的扑翼机对于动力的利用效率尚远不及信天翁这样的鸟类,要造出载重能力可完成载人运输任务的型號,目前来看依然是不可能实现的任务。
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扑翼机在很长时间里,都只能以橡皮筋或微型电机为动力的航空模型等形式存在,主要用作个人爱好研究或青少年科学教育,难以付诸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