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秀琴
摘 要:顺应新时代赋予高校教育教学的使命,进一步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课程思政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文章从课程思政育人的认知和理念,思政元素的挖掘和嵌入、课程实效评价机制等方面对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课程思政建设;精准嵌入;实效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36-0173-04
Abstract: Conforming to the mission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the new era, further promo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conducive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goal of mor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cognition and concep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mechanism for excavating and embedd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courses, etc.
Keywords: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accurate embedding;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mechanism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快速推进,特别是面对各种社会思潮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新时代高校教育不仅担负着培养新型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使命,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具有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育人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更加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会议上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习近平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些重要指示精神为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
为此,顺应新时代赋予高校教育教学的使命,进一步推进高校资本论课程思政建设,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在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同时强化社会主义价值引领,为指导新时代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有着深远意义。
一、高校推进资本论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及现状
2016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基于以上党中央关于高校思政理论课的重要指示和要求,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课程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其中课程育人居于首要地位。据此可知,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不但要加强和完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也要注重全课程、全过程思政育人的课程思政建设。
资本论课程作为经济学专业方向的基础核心课,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育人元素,其课程思政建设对于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思政育人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大多数高校把《资本论》原著列入研究生必读书目中,旨在通过研读马克思经典著作加深研究生的基础理论功底、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启发和引导学生更加牢固樹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资本论课程思政建设符合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导向作用,及时吸收相关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突出全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设,呼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再者,资本论课程作为理论经济学的一门课程,具有理论抽象性特征。如何把抽象的理论具体生动地讲授,达到提升学生理论素养、思政育人的教学目的,不仅需要基于当今经济现象,而且还需从马克思《资本论》原著挖掘思政元素。
因此,自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及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来,全国高校更加重视和落实课程思政改革和建设,旨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成效。
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该校较早关注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示和宗旨,并推进了课程思政改革与研究。学校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的办学理念,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发布了《关于开展第九批教学研究课题立项的通知》和《关于开展2020年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的通知》。在教师所在学院自评和择优限额报送的基础上学校批准了各类专项课题共182项,其中课程思政72项,课程思政立项约占40%,其中包含资本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重大项目。可见,内蒙古师范大学把教学研究与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近期的教学工作重点来推进,并以立项的形式激励老师们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
二、当前高校资本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已逐步进入快车道,但资本论课程思政在建设和推广应用过程中仍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与育人目标未能有机统一
教学目标与育人目标有内在统一性,教学与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高校教学应具有育人属性,广大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必须以培养学生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五大素养”为基本目标,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较长时间以来,有些课程在讲授过程中缺乏对课程思政的正确认知,被拘泥于单一的知识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专业的融合,不能彰显课程思政的应有内涵。“提升育人效果是课程思政改革重在强调和凸显的本意,也是教师教学的初衷。但目前还存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课程思政功能强化不够的问题”[2]。
高校资本论课程教学过程中,也较长一段时间存在注重如何把抽象的理论具体通俗易懂地讲授给学生,以加强学生马克思经济理论功底,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目标,却忽略了“五大素养”为基本目标的思政育人的教育目的。因而未能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充分融合,未能把二者协同育人的功能价值发挥出来,未能发挥课程思政在学生价值塑造引导、教书育人方面的作用。并且资本论课程教学研究大多也侧重于如何运用最新的教学手段和平台问题,侧重于教学方法的探究,而对思政元素挖掘和提升思政育人目标的研究不多见。其原因在于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未能把教学目标与育人目标有机统一。
(二)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和嵌入尚不充分
资本论课程教学目标和育人目标是否有机统一,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挖掘思政元素来启发和引导学生,是否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事实上,马克思《资本论》写作的动机、过程以及原著全书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需要进一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其有机地融入到课程内容中,真正达到知识传输、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教书育人的目标。
然而如上所述,大多数教师在资本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多注重如何系统地讲授马克思经典理论传授知识的目的,却忽略通过挖掘和嵌入思政元素来增强课堂吸引力提升思政育人的目的。因此,教学目的和育人目标的脱节,导致教师不能有意识地挖掘思政元素,使其嵌入课程中,导致课程内容单一。
再者思政元素嵌入方式缺乏灵活性。需要结合课程特点和特色,有意识地精准嵌入思政元素,需要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相融共生,相得益彰。然而,在讲授《资本论》相关内容过程中,有些思政元素的嵌入未能做到灵活多变,显得僵硬牵强,学生很难从课程思政教学中感受到与众不同的教学呈现,很难感受到思政教育的魅力所在。
(三)尚未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经济学课程思政体系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为此,很多专业课程教学定位注重培养专业人才的教学目的,却忽略了思政育人的教育目的,未能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资本论课程主讲教师与相关专业课主讲教师缺乏交流和沟通、缺乏课程与课程的联动机制,尚未形成经济理论课程之间课程思政的相互配合,尚未形成协同效应。究其原因,一是,缺乏相关专业课程协同备课、思政元素挖掘嵌入研究、教學方法交流等渠道与平台;二是,各司其职、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缺少协同创新、三全育人的教学理念。
例如,资本论课程与政治经济学、中高级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等课程理论和逻辑一脉相承,承担这些课程的教师需要协同备课,共同探索和探讨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课堂的策略,形成合力育人机制。但目前教师之间缺乏充分的沟通交流和联动机制,在育人理念、方法及经验等方面难以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因而经济学课程未能发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作用,并且在授课过程中很可能产生课程思政元素单一重复或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缺乏连贯动态的把握和科学的评估,无法通过系统的课程思政来引导价值取向,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课程实效评价机制单一
高校课程思政的育人过程与专业课程相比有着相对隐性的育人方式和效果。其教学过程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是隐性的育人过程。因此,在专业课讲授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提升课程育人的实效时,课程评价机制也对应设置隐性育人课程实效的机制。“现行的评价方式注重检测知识技能的学习结果,忽视了素养目标,忽视了评价应有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不利于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资本论课程也不例外,以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及运用程度的显性评价为主,却忽略了对理论认同和科学精神传承等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评价。
资本论课程显性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期中课程作业和期末闭卷考试的内容中。考试题型一般由单选、多选、辨析、名词解释、原句解释、论述题或材料分析题等构成。旨在考察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运用情况,而这些题型中很少涉及到思政元素的掌握领会内容。因此,长期以来只注重知识和能力的考察和评价,忽略思政育人目标的评价,不但有无法掌握育人实效的弊端,还会导致学生失去探索课程教学中思政的神秘和魅力的动力,不能达到慢慢进步,慢慢蜕变,导致学生只是通过死记硬背课堂上所学知识来应付考试,进而课程教育事倍功半。
三、解决当前高校资本论课程思政建设问题的建议
2020年出台的《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指出,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推出一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精品力作……加大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专业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建设。解决当前资本论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问题对于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乃至整个课程思政建设都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使教学与教育目标有机统一,发挥资本论课程协同育人作用
打破传统教学思维惯性和桎梏,把教书传授知识、提升能力与育人价值目标有机统一。首先,转变专业课教师教育理念和思维。从思维认知上打破专业课教师只要讲好所承担的专业课就行的惯性思维,树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强化各专业学科课程思政的积极作用,提升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政治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其次,摸索运用内化式教学方法。讲授《资本论》基本理论的同时,通过提问或设问,以互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理论知识背后的思想道德价值、人文价值等道德情感、道德意识、理想追求等德育内容,进而把这些德育内容内化到学生心里,讲授知识的同时达到“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目的。比如,在讲授《资本论》第一卷、第六篇工资理论时,引用线上视频资料《红旗下的老外》讲解西方国家与我国用工制度和用工待遇的本质区别,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而更加坚定学生的制度自信。
再次,查找和利用平台,构建新时代互联网+课程思政的全新教育模式。探索教学活动中的新媒体、新手段、新方法,用新技术新手段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掌握新知识,探索新问题,提升认同感,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将课程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外,从线下延伸到线上,使专业课充满“思政味”,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完美融合。
(二)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精准嵌入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育人初心,充分挖掘德育元素,将其精准融入到课堂教學中。挖掘好思政元素是精准融入课堂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思政元素的挖掘必须结合课堂内容。既不能把思政课的内容简单照搬到资本论课程中,也不是把资本论课程简单思政化,而是立足于《资本论》的理论内涵、价值取向和科学的方法论挖掘思政元素,提炼思政资源。例如,在讲述《资本论》导言时,引用青年马克思的择业观,“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会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4]来启发和引导学生树立为全人类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更有价值更加快乐的正确的择业观。再如,通过讲授《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内容,归纳人类劳动创造价值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内涵,启发学生崇尚劳动光荣观、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其具备敬业奉献精神和良好的道德修养。
其次,必须强化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在讲授资本论课程时,要注重教学路径设计,强化思政元素与日常教学内容之间的深度融合。挖掘好思政元素后,设计好哪些思政元素融入到哪些内容当中,选用什么样的嵌入方式都需要在课前做好设计。不能通篇都嵌入思政元素,也不能通篇都不涉及思政元素,所挖掘的思政元素需要多层次,元素之间也有时间、内容和逻辑的内在连贯性。
再次,思政元素的嵌入方式也要多元化。不但选用原著经典语句,还要引用学生关照并能够接受和认可的图像、视频、符号等元素恰当地融入课堂中,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既有灵魂又有活力,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效果才能延伸到课堂之外,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毕生难忘。如,引用《开卷有理》中用现代微信版呈现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对话所体现出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为人类解放而艰苦卓绝奋斗的经历来勉励学生珍惜和平、幸福的学习环境,学习伟人不被困难险阻打倒的革命精神。
(三)协同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课程思政体系
在高校除了思想政治课之外,各类专业课,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类的专业课也具有思想政治课的功能和作用,即具有不可替代的课程思政的作用。资本论课程在构建和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
基于资本论课程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资本论课程的深度、广度及温度,增加资本论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
除了资本论课程之外,与资本论相关的其他专业课都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如政治经济学课程重点讲述的资本主义部分中,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资本积累导致两极分化,使工人阶级陷入绝境的社会制度弊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重点讲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国情建设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即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优越性。
因此,资本论课程思政建设需要解决好与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等课程的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课程思政体系,使各类课程思政建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筑共同育人的“同心圆”。并以此推进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出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四)构建显性评价与隐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评价机制
依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出的“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的要求,构建客观全面的评价机制是衡量课程思政建设实效的关键。
因为资本论课程思政中的价值观引导是融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的。为此资本论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并非以独立的形式体现在学生思想、言语和行为之中,而是体现在课程知识技能学习的过程中,并且也体现在学习结果中。因此,不可将价值塑造的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隐性评价,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显性评价割裂开,需要将二者相结合。不但要对学生作业任务完成和期末考试结果进行显性的评价,并且对学生在课堂表现,如参与度、协作度、对思政元素弄懂悟透深化表现等进行隐性评价,赋予平时成绩。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若干维度的评价准则及评价等级,详细规定学生所要达到的学习成果的标准。如对马克思《资本论》理论的初步理解、情感认同、深刻理解,到落实行动,达到知行合一等教学目标制定和形成逐渐深入、层次递进的评价指标体系。
综上,课程思政建设是系统工程,树立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认知和理念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挖掘恰当充分的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精准嵌入思政元素的教学设计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制定客观、合理、全面的课程实效评价机制是提升课程思政建设实效的保障。只有系统地研究课程思政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才能促进当今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刘九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4):34-38.
[3]唐馨.三维目标融合下的课程思政教育效果评价策略研究[J].商业经济,2021(11):19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