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2021-12-28 11:55何小军
重庆行政 2021年6期
关键词:忠县全县城乡

何小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重庆市忠县认真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切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一、认真分析,明确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的优势条件和短板弱项

城乡融合发展,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的继承和深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忠县确立了建设“一地一城三区”战略目标,其中“三区”之一就是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县认真分析,明确发展基础条件和短板弱项。目前,忠县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有五大优势。

(一)区位交通条件良好

忠县位于三峡库区腹心,距重庆主城210公里,拥有88公里长江黄金水道。境内G50沪渝、G69银百、G5515张南3条高速公路已形成“大”字形高速路网,高速公路网密度达22公里/平方公里,是西部地区进入华中、华东、华南地区最便捷通道之一。万吨级深水良港新生港已全面建成开港,向东可实现江海直达,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向西通过中欧班列(重庆)直达欧洲,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渝万高铁开工在即,未来的忠县将成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忠县也是成渝双城经济圈规划实施区域。

(二)资源禀赋条件优越

全县面积2187平方公里,地形以丘陵为主,属亚热带东南季风区山地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均气温18.2°,无霜期341天,耕地面积877.6平方公里,适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水资源充沛,除长江外,境内还有28条溪河,涉及河道总长488公里。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达到50.3%。

(三)农村经济基础夯实

全县辖4个街道25个乡镇,284个行政村和88个社区居委,户籍人口99.02万人,其中乡村人口71万人。2020年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55.8亿元,占GDP比重13.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17元,“一兴四美·七彩大地”逐步呈现。

(四)现代农业水平较高

忠县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国家级出口柑橘质量安全示范区,拥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三峡库区和重庆市首个唯一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农业现代化水平处于库区前列,形成了以柑橘、笋竹、调味品、健康畜牧、中药材、茶叶、生态水产等特色产业为主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其农业规模达8511万亩。

(五)乡村振兴基础牢靠

2020年底,忠县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2021年全县狠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卓有成效: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将确保不出现返贫作为当前的第一任务、底线任务,建立“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动态发现并解决清零机制。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动态梳理三类监测对象916户2389人,通过购买防贫保、小额信贷等措施予以帮扶,已标注消除风险869户2253人;持续开展就业帮扶、消费帮扶等专项活动,保持政策总体稳定;加大财政投入,积极争取上级资金,认真推进项目建设,全县储备衔接项目234个、总投资2.43亿元。挂牌成立县乡村振兴局,建立“五大振兴”工作专班;启动忠县农业农村“十四五”规划和忠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实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十四五”规划编制;出台忠县《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实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实施意见》;制订《忠县分层分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试行)》;建立重点帮扶机制,确定1个市级重点帮扶乡、3个县级重点帮扶乡、11个县级重点帮扶村;调整优化29个乡村振兴县级帮扶集团,全县34名市管领导挂帅出征,轮换选派254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

忠县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也还存在不少短板:乡村规划滞后,城市和乡村两个规划体系、两套规划管理制度在规划方面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布局整体上缺乏科学指引。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尤其是全县农产品加工短板突显,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仅为0.8∶1。乡村人才队伍支撑乏力,因农村劳动力多为老年人,青壮年多外出务工,带动乡村发展的高素质劳动力资源短缺,农民工回乡创业人数不多,农村空虚化、农民老龄化现象突出,“谁来种地、如何种地”已成为亟待破解的一大难题。城镇化率不高,2020年,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6.37%,低于全国城镇化率63.89%的水平。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失衡,城乡基础设施配置标准差异较大,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还未真正形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仍然突出,乡村环境风貌有待提升,人居环境区域间差距较大,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还较突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要素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县域内部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还处于2.3∶1的较高位。城乡金融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严重不足,贷款难、贷款贵、资金脱农现象明显,农业经营主体信贷可获得性较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还有不少风险,如返貧的风险,原脱贫村等村产业基础薄弱,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支撑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弱,新致贫和返贫压力大;巩固提升资金需求大,本级财力有限,村级集体经济还较薄弱等。

二、准确定位,确立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的目标思路

全县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建设“一兴四美·七彩大地”美丽乡村总体定位,着力推进城乡经济融合、城乡要素融合、城乡空间融合、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融合、城乡公共服务融合、城乡生态环境融合。到2025年,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及制度体系将基本建立,实现美丽乡村全域覆盖,建成市级特色小镇2个、国家级特色小镇2个,成功打造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再上新台阶,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增加值达到65亿元,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6.5万元/人;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70%以上村打造成为生态宜居村庄;农民收入得到新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1.9∶1以内;村级集体经济强村占比达到15%;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化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到2035年,全县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50年,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三、精准施策,探求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实现路径

全县认真调研,积极探求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实现路径,确立了10项重点工作。

(一)以城乡统一规划为抓手,统筹城乡发展空间

充分发挥规划对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推进村规划全覆盖,加快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多规合一”。将城乡土地利用、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纳入统一规划,将乡村特色风貌规划等纳入城市规划统一考量,重点推进城镇和乡村地区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融合。重点打造“三峡橘乡”国家级田园综合体,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示范工程。

(二)以防止返贫为底线任务,建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

一是分类、有序、逐项调整优化现有帮扶政策。在今后几年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对標对表中央和市级政策举措,稳定兜底救助类政策,落实好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优化产业就业等发展类政策等。二是进一步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切实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对全县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定期检查、动态管理。建立健全易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分级分层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实行动态清零。三是提升脱贫群众能力素质。坚持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强教育引导和技能培训,提升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三)着眼于农村现代化,加快构建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以县域为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载体和重要切入点,在县域内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提高县域城镇化水平。

(四)以产业融合创新为纽带,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以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为导向,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继续大力发展特色粮油、柑橘、笋竹、健康畜禽、生态水产、调味品、特色经济林、特色水果、中药材、茶叶等全县有一定发展基础的山地特色高效产业,扩大规模,提高质量。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为引领,筑牢城乡融合的产业基础。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与城市其他产业互相渗透。加强县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推动产业向乌杨工业园区集中。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村人口与产业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均衡转移。

(五)以县域经济发展为重点,提升中心集镇整体发展能力

以县域经济发展为重点,打造特色产业基地,围绕打造山水宜居之城,按照“一江两岸三片区”城市骨架,将县城努力建设为有50平方公里、50万人口的“诗意山水·忠义之州”特色中等城市。加强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加快交通物流、水利、能源、信息等重大工程建设,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重点推进以新生港为依托,建设港口物流园区,加快渝万高铁、成遂广忠黔城际铁路、达梁忠石高速公路等通道建设,打造多式联运物流基地、沿江滚装运输中心。推进农村要素向城镇集聚,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做大做强中心乡镇整体发展能力。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相关政策,推动人口向城镇集中。

(六)建立县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管护机制,有效解决管护问题

探索推进县域内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建设、一体管护。把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放在通组道路和村内主干道硬化,建好乡村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等“四好农村路”。加快建设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等,积极探索、全面实施“路长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没人管、没钱管的问题。

(七)构建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提升发展水平

建立健全县域内城乡一体的就业、创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政策体系。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中心,提升村级就近便捷服务农民的能力,让农民在县域内就能享受到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服务。

(八)建立“招才引智”机制,促进人才进村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市、县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利用农村独特优势,有效吸引人才。打好“乡情乡愁牌”,让农村更有人气。织牢织密乡情乡愁的纽带,创造机会,搭好平台,吸引乡贤、成功人士带着信息、技术、资金、项目返乡回乡建设家乡。打好“良好生态牌”,让农村更有生气。充分利用好农村得天独厚的优美环境和人文特色,吸引更多的人到乡村开民宿、办客栈、搞农家乐,吸引更多城里人到农村休闲养生、体验康养。打好“营商环境牌”,让农村更有朝气。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农村营商环境,让到农村投资兴业更加便利,让农村真正成为创新创业的一片热土。

(九)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释放农村发展活力

全面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在依法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的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鼓励承包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推动宅基地土地“三权分置改革”,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盘活存量土地,通过村庄整治、农村空闲零散建设用地整理等方式节约出来的建设用地,重点支持乡村振兴。建立公开、公正、规范运行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等。

(十)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完善全县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突出高质量绿色发展导向,健全农业补贴农产品价格形成、主产区利益补偿等政策。落实好土地出让收入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地方专项债等增加农业农村投入比例,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发挥财政支持撬动作用,建立信贷担保体系和风险补偿基金,进一步增品扩面提标,加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力度。

作 者:重庆市忠县乡村振兴局局长

责任编辑:马 健

猜你喜欢
忠县全县城乡
重庆忠县 人才培育助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基于忠县农户调查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需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