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小红,邱雪斌,李莉,陈军红
脑卒中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 中[1],研究显示,脑卒中后37%~58%患者发生尿失禁,严重困扰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利于患者的功能恢复[2]。对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予有效护理措施干预,以恢复患者的膀胱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是非常有必要的。本研究拟探讨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8 年5 月至2020 年6 月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120例,纳入标准:(1)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3];(2)符合神经源性膀胱诊断标准[4];(3)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昏迷患者;(2)心、肝及肾等脏器功能严重障碍者;(3)合并尿道畸形及膀肌颈梗阻者;(4)临床资料不完整者;(5)患有精神异常或依从性差者;(6)由脑卒中以外的疾病造成的神经源性膀胱者;(7)伴有全身或者是泌尿系感染及出血者;(8)合并前列腺肿瘤及其他尿道出口梗阻患者。本研究经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依据入院时间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 例。对照组男32 例,女28例;年龄58~74 岁,平均(66.1±3.5)岁;病程3~8 周,平均(5.3±0.6)周。观察组男33 例,女27 例;年龄59~73 岁,平均(66.8±3.2)岁;病程3~9 周,平均(5.7±0.4)周。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心理疏导、留置导尿法、清洁尿道、冲洗膀胱及防止感染等基本护理。
观察组采用康复护理:(1)排尿意识训练:患者排尿时,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进行有意识的排尿动作,如果患者卧床,护理人员需先协助患者翻身,再将导尿管进行开放;如果患者可下床,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进行站立排尿训练,以排除膀胱中的沉淀物。(2)制定饮水方案:如果患者没有进行静脉补液,需每天饮用2100 ml 水,每间隔2 h 饮水1 次,晚上21∶00 后禁止饮水。护理人员需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排尿间隔时间,从间隔30~60 min 开始,至每间隔2.5~3 h,夜间排尿次数1~2 次。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在排尿时,中断尿流3~5 次或者是放慢尿速,并在排尿后,渐渐收缩及放松会阴及腹肌肌肉20~30 次,2 次/d。(3)盆底肌训练: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在不同体位下将右手食指插入肛门,左手放在腹部,开始收缩盆底肌训练,收缩时间为15 s/次,间隔15 s,再进行一次,需进行10 次训练。患者在收缩盆底肌的过程中可指导患者进行直立、屏气等训练。(4)膈肌及呼吸肌训练:患者取仰卧位、半坐卧位及坐位,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放松,左手放在腹部,右手放在胸部,感知呼吸时腹胸运动,呼气时降低腹部,吸气时腹部隆起,以保持最小胸廓运动。可将一个小重物放在腹部,开展抗阻呼吸训练,2~3 次/d,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递增时间及次数。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进行缩唇呼吸训练:用鼻子吸气,将口形缩小至吹口哨状,在缓慢吹出气体。
1.3 观察指标(1)观察两组膀胱功能恢复情况。痊愈:护理后,经过B 超检查,显示膀胱残余尿量在50 ml 及以下,且患者可自控排尿过程;显效:护理后,经过B超检查,显示膀胱残余尿量在50~80 ml,且患者基本可自控排尿过程,偶尔有尿失禁的情况发生;有效:护理后,经过B超检查,显示膀胱残余尿量在80~150 ml,且患者仅能偶尔控制排尿过程;无效:护理后,经过B超检查,显示膀胱残余尿量在150 ml 以上,膀胱充盈明显,尿失禁情况严重。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总例数×100%。(2)统计两组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 量表)评估,包括5 个维度:生理(PF)、躯体疼痛(BP)、社会(SF)、情感职能(RE)及精神健康(MH)。(3)记录并发症情况,包括尿路感染、尿路结石、尿路损伤及肾积水等。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2.0 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膀胱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干预后,对照组膀胱功能恢复痊愈23 例,显效22例,有效9 例,无效6 例,总有效率75.0%(45/60);观察组痊愈39 例,显效18 例,有效2 例,无效1 例,总有效率95.0%(57/6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6.37,P <0.05)。
2.2 SF-36 量表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PF、BP、SF、RE 及MH 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上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3.21,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SF-36 量表评分比较 分
2.3 并发症情况 对照组发生尿路感染2 例,尿路结石3 例,尿路损伤3 例,肾积水2 例,并发症发生率16.67%(10/60);观察组发生尿路感染1 例,尿路结石1 例,尿路损伤2 例,并发症发生率6.70%(4/6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5.30,P <0.05)。
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一个后遗症,患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就会导致继发泌尿系统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5]。临床研究认为,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予以科学的护理措施,可以减轻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其膀胱功能恢复。
康复护理是一种全新应用于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护理模式,该模式通过对患者应用一系列有效的干预措施,可协助患者重新形成排尿反射,恢复膀胱功能,降低尿道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PF、BP、SF、RE 及MH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 <0.05)。表明采用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膀胱功能,加快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速度,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康复护理的目的主要是重新帮助患者形成排尿反射,改善膀胱的收缩功能及舒张功能,进而有效缩短患者留置尿管的时间,进一步减少发生并发症的现象。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表明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应用康复护理进行干预,可有效降低出现尿路感染、尿路结石、尿路损伤及肾积水等并发症的情况。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应用康复护理进行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加快患者的膀胱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