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莉娜,孙媛媛,姚莉娟,崔承文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江苏徐州221000)
垂体瘤指垂体前叶、后叶及颅咽管上表皮残留细胞出现的肿瘤疾病,患者发病时存在明显症状。按照不完全统计,患有该病的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垂体瘤通常出现在青年时期,常见影响为抑制患者生长发育、生育能力、工作及学习能力。临床表现大多以激素分泌异常、肿瘤压迫垂体组织为主,常见治疗措施以手术为基准,同时辅助放射治疗[1]。由于肿瘤位置为鞍区,周边有视觉神经和下丘脑及颈内动脉等重要神经组织,手术存在较大风险,需要给予一定辅助干预,医护一体化护理可降低患者负性情绪和疼痛,对临床工作有重要价值。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医护一体化的临床护理路径在垂体瘤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3月1日~2021年2月28日收治的149例垂体瘤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经内分泌诊断、临床基础检查确诊为垂体瘤;②患者住院后接受垂体瘤切除术治疗;③患者认知功能良好,可与医护人员正常沟通;④患者年龄20~40岁;⑤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签署相关知情文件。排除标准:①患者合并重要器官功能不完全;②患者存在其他恶性肿瘤;③患者有脑部手术史;④患者存在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⑤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⑥患者心、肝、肾功能损害无法耐受药物代谢;⑦特殊指征人群(妊娠期或哺乳期)[2]。随机分为对照组74例和观察组75例。对照组男38例、女36例,年龄21~39(31.04±3.47)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2.15±0.49)年;肿瘤疾病类型:生长激素腺瘤17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12例,泌乳素腺瘤8例,巨大垂体腺瘤5例,无功能腺瘤19例,其他13例;肿瘤直径:>20 mm 13例、10~20 mm 36例、<10 mm 25例。观察组男39例、女36例,年龄22~40(31.13±3.29)岁;病程2个月~5年,平均(2.32±0.51)年;肿瘤疾病类型:生长激素腺瘤19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17例,泌乳素腺瘤10例,巨大垂体腺瘤12例,无功能腺瘤13例,其他4例;肿瘤直径:>20 mm 18例、10~20 mm 40例、<10 mm 1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基础护理干预。告知患者术前禁饮食,给予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同时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以缓解患者紧张心理。术后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若出现不良症状需及时告知主治医生并进行正确处理。
1.2.2 观察组
1.2.2.1 成立医护一体化护理路径小组 从科室选择工作经验丰富的护理成员组成小组,收集近年行垂体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整理、分类,找出护理中出现的问题,将其循证医学作为基础,以此为根据制定医护一体化护理路径表,时间点从术前截止到术后1周,所有医嘱及护理方案均按医护一体化制定,并详细记录于路径表中。
1.2.2.2 采用医护一体化路径表 ①住院第1天:简单为患者讲解手术过程及术中注意事项等,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为患者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实施生理及心理干预[3]。常规检查患者视力及机体情况。②住院第2天:为患者抽取空腹血,做常规监测,记录患者激素情况,同时在路径表中记录患者心电图、心脏彩超及肺功能等检查结果。③住院第3天:帮助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包括献血指导、剪鼻毛、告知血型等,对患者进行抗生素皮试,避免发生过敏等反应,同时告知患者及家属术前8 h禁饮食。④术后当天:护理人员做好手术室交接工作,对患者整体手术情况做全面性了解,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生命指标等,了解术后患者CT检查情况,准确记录尿比重及尿渗透压指标。若有患者发生低钠、低钾,要及时告知临床医生,并协助给予正确处理。定时评估患者瞳孔及认知情况,护理人员要重点与家属讲解术后照顾的方式及注意事项。⑤术后第1天:护理人员需严格遵医嘱为患者用药,观察并记录患者切口渗血及血液检测情况,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患者镇静药物,引导患者咳出血丝痰,避免因呼吸道分泌物过多,造成患者发生窒息等并发症[4]。护理人员要测试患者视力情况,对比术前及术后血糖变化。⑥术后第2天:观察患者鼻腔渗液情况及电解质指标等,为恢复情况不同的患者提供针对性饮食方案,鼓励患者在床上适当伸展四肢,遵医嘱指导患者服用激素药物。护理人员应了解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按路径表内容实施护理措施,若患者生命体征恢复理想,可在接下来的护理工作中,患者完成一项护理内容,在路径表上以“√”做标记,同时若患者病情不平稳,以“×”做标记。将患者异常表现记录在路径表中的变异表格中,并告知临床主治医生[5]。⑦术后第3~5天:遵医嘱为患者停止心电监护,更改测量生命体征的频次,观察患者病情恢复情况,告知家属术后回家休养的正确护理方式,使患者以良好心态面对治疗,避免因不良情绪而延长住院时间。患者居家时,护理人员可将护理路径表上的记录告知患者,使其了解护理流程。
1.3 观察指标
1.3.1 比较两组心理状况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干预前后进行评估,两个量表共20项内容,分别为1~4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负性情绪越严重。
1.3.2 比较两组疼痛情况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两组干预前后进行评估,时间为术后、12 h、24 h,护理人员在纸张上划一条10 cm左右的横线,共0~1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疼痛越剧烈。
1.3.3 比较两组生存质量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BREF)对两组干预前后进行评估,包括心理、生理、环境及社会4个维度,各维度分值为0~25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生存质量越好。
1.3.4 比较两组住院情况 包括术前等待、术后住院及治疗总费用。
2.1 两组不同时间SAS评分、SDS评分、VAS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时间SAS评分、SDS评分、VAS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住院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住院情况比较
2.3 两组WHOQO-BREF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WHOQO-BREF评分比较(分,
垂体瘤指出现在垂体前叶、后叶或颅咽管上表皮残余细胞的肿瘤,据不完全数据统计,该病发病人群多为青少年,症状为激素分泌异常,也表现为垂体前叶功能下降等,影响患者生育能力及生长情况[6]。垂体瘤患者多采取手术切除治疗,可有效减少对患者脑组织的伤害,但由于手术位置较特殊,术后难免发生并发症,导致很多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内心产生焦虑、抑郁情绪,严重影响生存质量。有报道指出,注重患者住院引导、围术期护理是患者早日康复的核心[7]。此外,在面对这类患者时,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是重中之重。本文提出医护一体化临床路径干预,对患者术前及术后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健康教育,护理人员严格按照路径表执行护理措施,且均经过专业培训,提升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观察组WHOQO-BREF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前等待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均少于对照组(P<0.05,P<0.01)。由此可知,观察组采用医护一体化临床路径,强调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医生与护理人员共同参与护理路径方案沟通,从护理人员单一化操作改变为与医生配合查房及健康教育等工作。与此同时,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积极配合护理方案的执行,让患者更快恢复健康,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负性情绪,增加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医护一体化临床路径护理是将路径内容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护理人员随同医生完成查房、共同讨论患者病情并制定路径,其医疗和护理信息都是透明且不断完善的[8]。护理人员和医生信息沟通及时有效的同时,更要注重治疗方案及路径内容是否落实,可增加医护间的信任度,促进医护及护患关系的和谐,提升护理及医疗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对行垂体瘤切除术患者采用医护一体化临床护理路径,可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改善住院情况和负性心理,减轻疼痛,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