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雪云,陈 芳,张燕芬
(福建省肿瘤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福建福州350014)
宫颈癌是原发于子宫颈部的恶性肿瘤,其中原位癌高发于30~35岁人群,浸润癌高发于45~55岁人群。随着生活环境、工作方式的变化,宫颈癌发病趋于年轻化,严重影响女性生命健康[1]。有研究发现,及早发现、治疗对控制宫颈癌病情有重要影响,但该病早期无典型症状,且具有转移性强、恶性程度高等特点,部分患者确诊时疾病已处于中晚期,此时易错失最佳手术时机,为延长患者生存周期,多选择放化疗等非手术治疗方案。放化疗可控制宫颈癌患者病情,但易出现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直接影响患者身心状态,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无法以正确、积极的方式应对该疾病及临床治疗,鉴于此需采取有效护理干预管理,尽可能引导患者维持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本研究对宫颈癌放化疗患者实施身心并重共护连续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2月1日~2020年12月31日80例宫颈癌放化疗患者。纳入标准:①经阴道镜、病理检查确诊;②中晚期宫颈癌;③符合放化疗指征;④自愿参加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⑤临床资料完整;⑥受教育程度为小学以上;⑦精神及心理状态正常[2]。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不完整;②合并其他恶性肿瘤;③肿瘤复发;④认知及听力障碍;⑤自愿退出本研究;⑥沟通能力障碍;⑦精神及心理疾病。将患者按1∶1比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年龄(44.68±4.82)岁;分期:Ⅱ期4例,III期20例,Ⅳ期16例;受教育程度:初中14例,高中及大专14例,本科及以上12例。对照组年龄(44.72±4.35)岁;分期:Ⅱ期5例,III期21例,Ⅳ期14例;受教育程度:初中15例,高中及大专15例,本科及以上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遵循科室相关制度为其提供基础性护理服务,具体措施如下:①为患者详细介绍病室环境、基础设施、住院制度、经管医师及责任护士等,并给予心理安慰,使其明确心理状态对治疗及康复效果的影响。②指导患者选择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以满足机体能量需求[3]。③讲解放化疗治疗流程、重要性,主动与患者交流,了解其治疗过程中身心状态及需求,以满足其实际心理需求。④主动介绍化放疗治疗目的、疾病预后,对患者及配偶进行心理疏导,使其以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面对疾病及治疗[4]。⑤使用健康教育手册等为患者系统讲解宫颈癌的发生原因、疾病进展过程、治愈率等,使其对疾病形成正确认知,治疗前后指导其通过冥想等方式缓解心理压力,避免负性情绪加重病情;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心理状态、生命体征、临床症状等,并根据心率、血压变化调整药物滴速,若发现异常情况需及时通知医生处理,避免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1.2.2 观察组 给予身心并重共护连续干预。成立身心并重共护连续干预小组:科室责任组长为组长,挑选专业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护理人员为组员。由专业医生、责任组长对其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使小组成员掌握护理重点、难点、不同状态患者情绪管理方法。护理工作以患者身心共护实际需求为主,选择可同时满足放化疗、女性群体、生理康复、心理放松等多项要求的护理项目,并发放自制宫颈癌护理指南,包括护理方案、机制、价值、身心并重共护项目的实施方式等。①住院期间护理。a.由责任护士组织患者组成小组,营造舒适、安静的病室环境,室内放置鲜花、绿植等,做好室内通风;首次活动时引导患者进行自我介绍,然后由责任护士提问,了解患者对宫颈癌放化疗的需求,明确其治疗期间的心理需求等,并引导其相互了解,以便彼此给予心理支持。b.首次活动后护理人员每日组织小组成员依据自主意愿进行运动,运动时间为晨起或晚饭后1 h,注意运动时心率、血压变化,结合实际情况控制运动强度,确保康复训练有效性。c.定时评估患者情绪状态,同时做好情绪管理工作,指导患者利用自我放松训练技巧、音乐疗法技巧、冥想疗法技巧等疏导负性情绪,从而增强治疗信心[5]。②出院后护理。a.出院后由责任护士通过电话或微信定期随访,每周1次,20 min/次,护理内容包括心理、饮食等内容,并做好康复行为跟踪性督导。b.心理护理:通过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明确其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针对源头性因素给予针对性指导,并对解决效果进行跟进,以便随时调整方案。c.社交:嘱家属多关心患者,安抚其情绪,督促患者参加各类文娱活动和医院组织的病员沙龙活动,彼此给予心理支持。d.健康教育:嘱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及饮食习惯,生活要遵循健康、合理的原则,保持身心舒畅,积极参加活动,增强其生存信心。
1.3 观察指标 ①采用癌症自我管理效能感量表(SUPPH),从自我决策维度、正性态度维度、自我减压维度等维度评价,分值29~145分,评分越高表明自我管理效能越高[6]。②采用应对方式评定量表(CSQ)从面对、屈服、回避等方面评价患者应对方式,得分越高表示相应方式使用频率越高[7]。③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贫血、口腔溃疡、皮肤损伤、腹痛腹泻等。④比较两组生活质量量表(QLQ)、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护理满意度。
2.1 两组SUPPH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SUPPH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CSQ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CSQ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
2.4 两组QLQ评分、PSQI评分、SAS评分、SDS评分及护理满意度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QLQ评分、PSQI评分、SAS评分、SDS评分及护理满意度比较(分,
有研究发现,宫颈癌致病原因较复杂,如病毒感染、不洁性行为、多次分娩、吸烟等,但早期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出现阴道出血、阴道排液、尿频尿急等症状后疾病进展至中晚期,此时不仅错失最佳手术治疗时机,随着病情加重,病灶易发生转移,增加疾病控制难度[8]。宫颈癌的根治性方案首选手术切除,但该方案仅适用于病变初期患者。现状是保健意识不强、疾病无典型临床症状,因此,多数患者于中晚期确诊,此时为延长患者生存周期多选择放化疗,该方案在降低肿瘤细胞恶性程度的同时抑制病情进展,但对正常细胞也有一定杀伤作用,会引起多脏器功能损伤,加之患者受疾病及长期放化疗影响,会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鉴于此需加强护理管理,尽可能引导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9]。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SUPPH评分、QLQ评分、PSQI评分及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SAS评分、SD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P<0.01)。表明身心并重共护连续干预在确保宫颈癌患者放化疗安全性、改善生活质量及睡眠质量方面切实可行。分析原因:身心并重共护连续干预为宫颈癌放化疗患者奠定了坚实的生理、心理治疗基础,使其对疾病有正确认知,达到改善生理质量、睡眠质量的目的,继而提高其生命活力、体能精力,使其在治疗过程中选择积极方式应对疾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驱动康复训练及自我管理活动的展开,继而提高其康复主动性、积极性,有效规避放化疗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确保治疗安全性。本研究结果显示,应对方式方面观察组面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屈服、回避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表明身心并重共护连续干预可引导患者以积极方式应对疾病、负性情绪。分析原因:身心并重共护连续干预的实施强度、频次、方式等均符合人性化原则,明确其对护理服务需求,可协助宫颈癌放化疗患者保持良好身心状态,通过小组活动、沙盘游戏、运动、出院后持续护理等模式使患者持续、有效获得社会及护理指导,协助其正确认识疾病及健康行为,在改善患者主观能动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亦可通过小组交流使患者获得更多的正能量及正面信心暗示,继而以积极方式应对疾病。
综上所述,身心并重共护连续干预在改善宫颈癌放化疗患者生活质量、心理状态方面极具优势,亦可提高其自我管理效能,促进患者采取积极应对方式,改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但基于本研究方案设计较简单,未对预后效果、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进行分析,仅能证实身心并重共护连续干预可改善宫颈癌放化疗患者自我管理效能,鉴于此,后期需优化研究设计方案,扩大研究样本数量,通过多指标对比为临床护理宫颈癌放化疗患者提供更高质量参考,还需对宫颈癌放化疗患者并发症进行分析,以便在后期护理工作中展开针对性管理及预防,继而改善其身心状态,确保患者以积极状态应对疾病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