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原文据中华书局2007年版《礼记 孝经》)
【译文】
孔子说:“从前圣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对于小国派来的使臣,都不敢失礼轻视,何况对自己分封的公、侯、伯、子、男等诸侯呢?所以君王能得到各国诸侯的欢心,各国诸侯就纷纷来助祭天子的祖先。治理封地的诸侯,连鳏夫寡妇也不敢欺侮,何况是知礼仪的百姓呢?因此诸侯能得到百姓的欢心,百姓就会来恭敬助祭诸侯的祖先。治理家族的卿大夫,对臣仆婢妾都不敢失礼,更何况对其妻子、儿女呢?所以卿大夫能得到众人的欢心,使他们乐意侍奉卿大夫的父母。这样,才会让父母在世的时候,过着安乐的生活,死后成为鬼神,也能够安享子孙的祭祀。这样做使天下祥和太平,灾害与祸乱都不会发生。所以圣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会有这样的效果。《诗经·大雅·仰之》上说:‘天子有伟大的德行,四方的国家才能来归顺他。’”
【简析】
本章明确提出“明王以孝治天下”这一著名治国理念,认为“以孝治天下”者必定不敢怠慢各级大臣、不敢欺侮庶民鳏寡,亲疏贵贱一视同仁,从而能得到天地鬼神的护佑,实现万民欢心、天下太平的理想盛世。紧接着下面的《圣治章》进而展开具体论述,先以“孝”纵贯“天地之性”与“圣人之德”,然后以“孝”连通“父子之道”与“君臣之义”,认为君主只要在“孝”上以身作则,德义可尊、做事可法就能实现不肃而成、不严而治。《孝经》这种“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在“政”“教”已然分离的现代社会受到了一些学者的批评,但其实它反映了儒家两个最为基本的治国理念,并不会因为历史变迁而过时:一是“有德者居高位”,认为“居上位者”尤其是国君必须德行高尚,才能让万民欢心而心悦诚服;二是“以德治国”,一国之君、各级大臣、各行各业的平民百姓,都必须从“孝亲”这个最为原始的品行开始,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天下太平。从现代政治学来看,虽然民主政治与贤能政治相比,在选举制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如果选举者道德亏缺而唯利是图,选举出来的国家领导人便不可能“得万国之欢心”而促进天下太平。中国传统政教合一的治国理念虽然有不少缺陷,但我们也应该辩证地看到其中的优点,在全面深刻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上,高度树立起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