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成超, 蒋 凯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 重庆 400015)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在很大程度上集中反映社会文明的演进和运行状态。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未来,重视教育才能赢得未来。”[1]高等教育十分重要,对国家来说是如此,对城市而言同样如此。伴随着改革开放和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庆高等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极大地推动了重庆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如何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客观总结重庆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就与问题,尤其是科学分析布局结构方面的现状与不足,正确选择优化布局的路径和策略,对于全面提升重庆高等教育发展质量和水平,着力推进重庆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1997年重庆市直辖之初,所在区域内共有高等学校22所,在校生总数83 764人,每10万人口大学生在校生数270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8%,研究生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仅1.9%[2]。从行政隶属关系来看,当时重庆市仅管辖渝州大学1所普通高校,其他高校则分别由原国家教委、相关部委和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1997年成为国家直辖市以后,重庆市才开始通过直接划转、中央与地方共建、新办迁建、合并升格等多种方式,大力发展境内高等教育。直辖23年来,重庆高等教育始终坚持立足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需要为导向,大力实施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逐渐理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基本形成三级办学、两级管理、以重庆市为主的高等教育发展格局。尤其是通过不断加大办学经费投入,完善教育资源条件保障,在高等教育总体规模与区域布局、办学类型与层次结构等方面都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取得了比较显著的办学成就,为统筹重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在总体规模与区域布局方面,伴随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和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方针的指引下,大批本专科学校成功合并、更名、改制、升格、新设、转型,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了实力强劲的综合性大学、优势突出的多科性大学与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相得益彰、错位发展的良好势头。截至2019年,在渝高校71所,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2所、市属本科高校24所(含民办高校9所)、普通高职专科学校39所(含民办专科学校17所)、军队院校2所、成人高等学校4所;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超过109万人,每10万人口高等教育在校生数3 258人,毛入学率达到49%,其中研究生7.26万人、普通本专科83.49万人[3]。在渝高校分布在重庆主城区、渝西、渝东南和渝东北17个区县,其中主城区37所、渝西地区25所、渝东北地区和渝东南地区9所,分别占比58%、28%和13%。在高校集聚的主城区,主要以大学城建设为依托,逐渐凸显高等教育的聚集优势;渝西地区积极通过拓展本科院校、新建高职院校等方式,扩大高等教育辐射范围,一批新增的高等职业院校正在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渝东北地区和渝东南地区则重在生态涵养保护,基本上没有承担重要的高等教育任务。总体上这种格局体现了高等教育分布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共赢,基本适应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各区域的布局和发展战略。
在办学类型与层次结构方面,重庆高等教育坚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紧紧围绕重点支柱产业发展需求,全面加强办学能力和学科专业建设,学科专业基础不断拓宽,学科专业结构与布局不断完善,涵盖13大学科门类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正在形成。目前,区域内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高校2所,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0所、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7所;全国首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高校1所,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10所,市级示范高职院校8所,市级骨干高职院校3所。同时,大力推进学科建设,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分别达到90个和247个,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4个,进入ESI排名前1%或教育部学位中心学位评估前10%的学科达到30个,入选全国本科一流专业111个,入选国家级高职骨干专业64个,全市学科整体发展水平逐步提升。此外,开放办学合作领域也进一步拓展,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取得丰硕成果,目前已实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51个,覆盖高等教育各个层次,并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15所,留学生生源国别达到150个,较好地满足了广大学生及家长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渴求。
直辖以来,重庆高等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可喜的成绩,但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亟须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尤其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仍然不足,高校办学类型与层次结构矛盾仍然存在,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转型升级匹配度不优等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在渝高校不仅高水平总量不足,本科高校和博士硕士授权单位偏少,而且主要集中在主城核心区和渝西地区,渝东北11个区县及渝东南6个区县仅有9所高校,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要,同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从普通本科高校数量看,目前在渝普通本科高校包括部属院校和独立学院在内共有26所,大致是北京的1/3、上海的3/5、天津的4/5、广东的2/5、陕西的2/5、四川的1/2,比贵州省还少2所;普通本科高校占比仅为39%,低于48%的全国平均水平,是全国本科高校设置比较薄弱的地区。从普通本科高校校均规模看,由于普通本科高校数量相对较少,导致在渝普通本科高校校均规模高达1.86万人,超过1.4万人的全国平均水平,其中2万人以上规模的普通本科高校有11所,由此可见在渝普通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承载能力已处于相对饱和状态。从民办高校布局结构看,目前重庆市民办高校26所,其中民办高职院校18所、占重庆市高职院校总数的近50%,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高校9所,占重庆市普通本科高校的35%,大部分高职专科学校的主体学科专业与重庆市重点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有效对接,部分高职专科学校办学历史较长且学科专业具有不可替代性,急需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以满足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新需求。从高校办学实力和水平看,目前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的在渝高校只有2所,而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超过2所的省份全国就有14个,同时在重庆市属普通本科高校中只有6所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设有17个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仅占重庆市全部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的19.1%,难以形成学科集群效应,且国际国内合作交流也需要进一步拓展,重庆市乃至整个中西部地区还没有中外合作独立大学,与国内高水平大学合作办学的格局尚未形成。
不仅学科覆盖率不广,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覆盖率仅57.7%,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覆盖率83.8%,其中理学硕士覆盖率仅57.1%;而且优质学科数量偏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没有学科入选A+档,进入A和A-档的也只有8个,进入“双一流”建设的学科更少。从加快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人才看,重庆要建设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迫切需要面向“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加快工程教育改革,积极探索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加快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尤其是要重点围绕电子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轨道交通、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破传统学科专业局限,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能硬件、集成电路等新兴学科专业,进一步完善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信息技术与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专业技术人才。但从重庆市普通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的现状看,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专业布点较多,且人文社科类本科生规模占比达到58%,这与重庆市建设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发展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人才有效供给不相匹配,迫切需要在优化存量高校人才培养结构的基础上,新增一些填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空白领域的普通本科高校,加快实现学科专业设置与区域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有效对接,着力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发展急需及紧缺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
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整体布局,推动以主城区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布局向重点区县延伸,促进城市产业集聚与创新要素融合,实现整体联动发展,发挥集群效应。继续推进“重庆大学城”和“沙坪坝高等教育文化与科技创新园区”建设,并向“北碚大学园”延伸,推动高校牵头的高水平科研机构落户并深度参与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尽快实现国际水准、国内一流的新跨越,形成产学研大创谷(简称“一谷”);有序推进“江南大学园”建设,促进南山片区高校加快建设和发展,尽快形成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南山创新创业带(简称“一带”);加快推进两江新区科教创新园区建设,着力构建吸引国内外大院名校的研究院和研究生院集群(简称“一群”)。引导中心城区高校向主城新区、渝东北、渝东南等区域拓展延伸,支持在产业相对密集、人口相对聚居且缺少高校的地区布点建设行业特色鲜明、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联系密切的应用型高校,包括在条件成熟时组建中医药、职教师资、音乐体育等填补空白的本科高校。支持符合条件的本科高校更名为大学或增列为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支持符合条件的高职专科学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促进独立学院全部转设为民办本科高校,增强为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服务的能力。持续缩减本科高校举办的就业率低的专科教育规模,引导在渝高校按照城市发展方向调整办学重点,主动适应城市经济结构对接人才和创新需求,与城市构筑“命运共同体”结为“奋斗合伙人”,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
统筹全市高等教育资源,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动态调整公办高校生均经费综合定额,鼓励社会力量投资高等教育,探索实施公办高校差异化拨款方式和民办高校公共财政扶持方式。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对市属高校新增博士、硕士授权单位及在渝高校发展博士、硕士授权一级学科给予大力支持,在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创新团队、产学研结合、国际交流与合作、高水平本科教育等项目安排上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凸显重庆高等教育发展在西部高等教育中的“增长极效应”,通过政策扶持、资源优配、资金投入等举措,建设一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通过国家和重庆市的重点支持,着力将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建成国内一流或世界知名研究型高水平大学,若干学科居于国内领先或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新增1~2所高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与有关部门、行业共建划转院校,“一校一策”分类指导,促进地方本科院校提升综合办学实力,力争10所左右在渝本科高校建成国内同类型学校前1/3;持续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努力建成12所左右高水平“四新院校”。推动10所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顺利完成创建工作,支持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度高、行业优势突出的高职院校加快发展,着力构建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成长立交桥。
探索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新机制,打造高等教育“内三角”和“外三角”。一方面,瞄准科技前沿对接产业需求,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原则,按“一校一策”方式大力引进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特别是支持引进国内外一流大学、国家级科研院所来渝独立办学或合作发展,并充分利用区位、产业、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等优势,为名校大院落户重庆营造良好环境,形成以沙坪坝(含大学城)、北碚、两江新区为主体的“内三角”,着力抢占西部高等教育制高点。比如:要加快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发展,尽快建成新型科教创产融合发展联合体;推动在渝高校与国内著名大学合作办学,联合组建一批人工智能、大数据、软件、军民融合等相关学院,通过引进名校大院搭建顶级平台,集聚顶尖人才,增强源头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加强高等教育区域交流与合作,构建重庆高等教育发展“外三角”。具体来说,就是要进一步完善渝川陕“西三角”区域间教育合作,尤其是重点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腹心地带城市间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并进一步实现渝滇黔(“南三角”)、渝鄂湘(“东三角”)等周边省份高等教育协同发展。通过组建不同类型的高校联盟,在联盟内部实现协同创新、错位竞争、特色发展,推动高校行业自治、自律机制建设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共享,通过协同创新服务中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以城市为基础、产业为引领、教育为支撑,促进高校学科、人才、科研、服务与城市发展良性互动,构建梯次有序、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合作紧密的“产教城”融合发展网络。深化协同创新,支持高校依托优势学科与地方政府、高新园区、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共建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应用与服务中心等平台。充分发挥重庆“智博会”“西洽会”“高交会”“军博会”等平台作用,支持高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深度参与城市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发展和军民融合。引导在渝高校与区县结对,推动涉农高校深入参与农业科技推广,支持“鲁渝”高校扶贫协作对口支援,切实助力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充分发挥高校文化艺术、旅游规划、服务民生等相关学科专业优势,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引领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