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第十中学 薛红霞
中学生学业压力不断增大,极易出现厌学、焦虑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为切实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应对能力,必须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笔者结合多年教育实践,对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谈几点看法。
1.缺乏专业师资。虽然不少学校都在积极开设心理课程,但却缺乏专业师资。有的学校心理课由学科教师任教,由于学科教师缺乏专业性,当学生咨询求助时往往抓不住重点,无法有效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除此之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数量少、人员流动性大,因此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把握不够全面。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学校并不重视心理学教师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心理学专业性很强,心理问题事关重大,如果缺乏专业师资,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走向规范。
2.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脱节。不少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重视学科教学,轻视心理健康教育。在这种不平衡的教育过程中,学生增加了学业负担,长期处于失衡的心理状态中。由于社会及教育主管部门在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时偏重考试科目成绩,许多学校面对各方压力,只着重抓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这种论“分数”不论“素质”的评价标准,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1.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良好的环境密不可分,因此,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实践证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生的思想状况不尽相同。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做到因材施教,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感受,引导学生正确自我评价,学会自我调节情绪,能从容不迫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为此,学校应深入研究学生心理特点,编写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校本教材,既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水平,又应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困惑。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干净卫生、整洁美观的校园,能使人心情愉悦;教室里张贴的优秀人物画像,能激励学生努力向上;文明礼貌用语的使用,能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氛围;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校园广播、壁报,能帮助学生汲取更多的营养。因此,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积极影响。
3.多与家长进行交流。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所处家庭氛围息息相关。学校应发挥主力作用,定期举办班会、家长座谈会,引领家长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及动向;帮助家长明确中学生处在人生的特殊阶段,家长应学会理解孩子青春期敏感多疑的心理特点,针对孩子出现的一系列行为变化和情绪变化,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并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担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担。各学校应着力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期教育计划,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真正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