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奎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北京 10009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署,设计到2020 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要取得决定性成果。几年来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决心和毅力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解决了诸多深层次、突出性的矛盾和问题,使我国社会发生了意义深远的变化。当前,我们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制定了下一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就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奋力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发展目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必须坚持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建构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使我国经济总量迈上新的大台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它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改革和开放事业的延续,是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事业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和特定的工作重点。
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是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同时展开的。人民群众实践上的探索,用行动和结果证明了创新之路的可行性,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以及由此掀起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理论准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开启了新中国史上意义深远的重大转折。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四大,是改革开放事业的探索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调整了我国工作的重点,优先开展经济建设,以“摸着石头过河”的理念指导探索的实践,逐渐突破传统计划经济的限制。各个领域内的改革相继展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完善,乡镇企业得以发展,企业经营自主权明显加强,国有企业开始改革,个体经济得以发展,对外交流合作逐渐加强,为建立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经济制度打下了实践基础。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此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大步前进。在之前十几年实践的基础上,大刀阔斧地开展改革,国有企业大规模改革,个体经济蓬勃发展,影响经济发展的各项体制机制也随之改革,对外开放的程度和范围不断扩大,我国进入快速发展期。
到党的十八大前后,需要用改革来解决的问题和改革本身都呈现出新的特点,改革的难度增大,涉及到的问题明显增多,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现实要求我们对改革进行新的部署。党的十八大发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号召,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详细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各方面事务,正式开启全面深化改革战略。
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从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每个阶段的特点与该阶段的历史任务是密不可分的。在各个阶段,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和内外部条件,着眼于国家发展战略和目标,针对性地解决重难点问题,这是我国改革的鲜明特征,也是改革的一贯遵循,是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指针。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要求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行重要领域的改革,更好地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深化改革的重要意义,要求紧紧围绕十八大做出的“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1]的部署推行改革实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入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详细制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安排,并将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建设融入到改革过程中,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为改革设计好了时间表和路线图,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宣言和实践起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由全面深化改革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中的地位所决定的,全面深化改革围绕以往改革遗留的重点难点问题、围绕“全面”和“深化”这两层内涵开展,体现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方案到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从改革的顶层设计到改革的具体实践,从社会发展的事务到党内各项工作,都要实现深刻的变革,紧紧围绕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展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全面深化改革最大的特点。
全面深化改革战略正式实施以来,党的几次重要会议都结合国家长期发展战略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部署和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践,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详细的规划,设计到2020 年要完成的改革任务是最终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是第一步目标。党的十九大对本世纪中叶发展目标做了两步规划,即在2020 年到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2],从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也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实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紧紧围绕十九大的部署,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定型,巩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节点和2035 年发展目标的战略安排上,把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能力建设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制定了要“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4]的目标,并提出要继续推行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点上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的战略安排。
可以看到,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和长远性目标相互嵌套,都指向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根本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国改革事业的一个部分,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全面深化改革也永无止境。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发展大计,改革推进前必须应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改革各方面的设计和具体举措。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历史思维于辩证思维相统一,坚持战略思维和底线思维相联系,这是重要的思维方法。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5],这是改革的重要抓手。
第一,全面深化改革紧紧抓住社会矛盾这一基本问题。唯物辩证法指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根本矛盾及为此跟根本矛盾所规定的过程的本质,非到过程完结之日,是不会消灭的;但是事物发展的长过程的各个发展阶段,情形又往往相互区别。这是因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根本矛盾的性质和过程的本质虽然没有变化,但是根本矛盾在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采取了逐渐激化的形式,并且,被根本矛盾所规定或影响的许多大小矛盾中,有些是激化了,有些是暂时地或局部地解决了,或者缓和了,又有些是发生了,所以过程就显出阶段性来。”[6]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会有不同形式的矛盾。党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各个阶段,分别解决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解决了落后的社会生产满足不了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关口,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别、结构性差别越发明显,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突出,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问题只能用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式去解决。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改革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后面临的新问题。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落后的生产力问题,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激发社会活力,在物质生产领域取得重大成就。但是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随之而来,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有待完成的发展任务和新任务交织叠加,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例如发展过程中粗放型的产业结构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发展起来后各个阶层和群体的差异性的利益诉求越发明显、人民对社会公平的诉求越发强烈、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等等。营造公平的发展环境,持续激发社会发展活力,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等等,这就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新的问题。
第三,全面深化改革要妥善处理面向未来的理论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世界上没有其他国家走过这样的道路,历史上也没有这样的先例,中国的理论和实践,都是在不断探索中前进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理论问题还有很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目标给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实现更好的有机结合,怎样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怎样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建设和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九大发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号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的认识与理论阐释还有很大的空间,这些都是亟需在实践中解答的重大理论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深入学习和准确应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思维方法,准确地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认清问题的本质,提高分析和解决复杂性问题的能力。改革过程中,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理清了诸多关键问题。
第一,用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分析了中国当前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还没有改变,这是我国最大的客观实际,一切实践和理论的探索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从辩证法角度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是变化发展着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其他方面事业都呈现出新的特点,工作的重点必须主要矛盾的变化而调整。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的“不变与变”,认清当前的形势和今后的任务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行的重要前提。
第二,用辩证思维做好改革的设计。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科学地认识改革的本质要求、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7]。全面深化改革的规律,包括深入认识历史规律,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深入认识市场经济规律,用社会主义制度最大限度地消除市场经济的弊端,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深入认识科技创新规律,完善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资源配置方式,发挥出创新驱动的效益;尊重自然规律,防止在开发和利用自然上走上弯路等等。总的来说,就是总体把握历史规律和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深刻认识各方面事物发展的规律,用客观规律指引改革,按规律办事。
第三,用辩证思维指导改革的具体实践。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重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法原则,摸着石头过河即摸规律,同时加强顶层设计蹄疾步稳地推进实践;用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抓主要矛盾和重点问题,同时又统筹兼顾;考虑问题要区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解决问题抓住共性和个别,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等,这些科学思维和方法准确应用,是全面深化改革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
所谓战略,就是根据对事物发展主客观条件的规律性变化的把握,对事物发展进行全面、有方向、有预见地谋划。习近平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的事业就大有希望”[8]。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全面深化改革就是需要从全局的战略高度进行科学布局。重大问题的改革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求“政策举措出台之前必须经过反复论证和科学评估,力求切合实际、行之有效、行之久远”[9]。在制定改革措施时,“要深入研究各领域改革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耦合性,深入论证改革举措可行性”,确保各项改革举措协调共振。“要真正向前展望、超前思维、提前谋局”[10]全面深化改革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开展,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矛盾集中凸显,改革必然会触及到更复杂的利益藩篱,改革发展稳定形势严峻。在改革的实践中,重要环节的改革若出现偏差,对全局的影响可能是毁灭性的,现实条件不给我们“亡羊补牢”的机会,因此改革前必须从全局性、长期性、整体性角度为全面深化改革谋好篇布好局,各项改革措施实行之前,必须充分考虑合理性、可行性,谋定而后动。
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看,底线就是就是事物发展中量变和质变的界限,越过了底线,事物就会发生质变。底线思维贯穿改革的顶层设计的全领域,又表现在改革实践的全过程,改革的各方面都有不可逾越的底线。在政治领域,改革的底线是四项基本原则,既要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正确方向即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经济领域改革的底线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根基,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必须协调好二者的关系和地位,充分发挥出两种成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社会建设的底线是实现改革的持续推进、高效率高质量的发展与社会稳定的统一,改革中绝不能出现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失误。文化事业的底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把文化事业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并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生态领域的底线是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这三大红线,全方位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国防军队事业的底线是确保国家安全和核心利益,在国际较量中用军事力量作为保底手段,等等。
战略思维是解决管长远的,底线思维是为战略保驾护航的。在决战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战略思维和底线思维并举,既做好改革的长远设计,确保改革举措长久有利、长期有效,又要守住改革底线,不能改的坚决不改。
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的领域极广,包含顶层设计的构建、对各项制度改革和完善、对党和国家机关的改革与重组等诸多方面,必须构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做好改革的顶层设计,用制度保障改革的成果,才能保障改革的顺利推行,巩固改革的成效。
解放思想必须坚持追求真理和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思想观念的解放需要用彻底的理论来解决。“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1]。全面深化改革最彻底的实践,必须用彻底的理论作为支撑。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发展,指导改革的理论需要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改革规律的认识,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的循环往复,形成最符合客观实际的理论。改革开放伊始党就高度重视思想的解放和理论的创新,十八大以来,在总结之前建设和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了拓宽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逐渐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依据这一理论的指导,全面深化改革中破除了诸多与改革不相适宜的思想和观点,极大地解放了思想,促进了改革实践。“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的过程,解放思想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统一思想”,“只有全党的思想和意志统一了,才能统一全国各族人民思想和意志,才能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12]这是全面深化改革举措推行的先决条件。
顶层设计就是从全局的角度,对改革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进行统筹谋划,总揽全局,在最高层次上寻求解决问题之道。全面深化过程中各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影响,每项改革又需要其他方面的改革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必须加强改革的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强调,要“站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全面深化改革全局来思考和研究问题”[13],就是对改革的顶层设计提出了要求。
对于国家治理来说,各种政策、制度的应用是体现国家治理效能的具体方式,而制度和政策的顶层设计处于最高层次,决定了国家的发展方向、目标、具体方针等各个环节。从纵向的中央到地方、各专项小组、牵头单位和参与单位的统一协作到横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各个方面的系统协同,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每一环节都需要做好顶层设计,保证改革正确的方向,确定各方面改革目标和实施方案,促进具体措施的落实。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性顶层设计,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走向,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布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时间表、路线图,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紧抓落实,随后又相继出台经济发展、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强军兴军目标等领域的顶层设计思路,具体到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方式、民生建设方式、社会治理结构等各方各面,形成了由点到线再到面最后成体的顶层设计结构,为实现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供了根本范式。
全面深化改革中特别重视制度的完善和制度建设以及各工作机关及其工作体制机制的改革,用改革的方式完善和确立各项制度,又以制度巩固改革的成果,规定改革的方向。
邓小平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14],这是就党的领导制度而言。我们党在总结改革开放四十年实践经验后充认识到,“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15]。党的十四大指出到建党一百周年时要形成成熟稳定的制度体系。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分别对不同领域的制度建设做出要求。党的十八大以后尤其注重制度建设,全面深化改革中着重解决了诸多重点领域的制度建设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界定了国家各方面的制度,我国制度体系基本成型,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成果,也为继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
全面深化改革中制度建设的一大特点就是“破旧立新”,我们不光有改革旧体制的勇气,更有构建新体制的能力。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16]。十八大以来制度建设的成就表现在,第一,对原有的各项制度继续丰富和完善,使各方面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和成熟,如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等。第二,将以往各方面分散的制度分门别类,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如坚持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行政体制,坚持和完善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等。第三,根据现实需要,开创性建立起全新的制度。例如,首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建立起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等。
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已经基本实现了2020 年制度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当然,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面对不同条件下的不同任务,要在始终坚持在根本性制度不改变的前提下,推动各方面的具体制度朝着符合现实需要的方向发展和完善,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完善,更好地服务于本世纪中叶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