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特征和启示

2021-12-28 19:48霍豫
南方论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霍豫

(南开大学 天津 300350)

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许多仁人志士就开始思考如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将其与中国实际进行有针对性地结合,以此摆脱中国内外交困的现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以说是“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近100 年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70 多年的光辉历程中,马克思主义彰显出了更加强大的真理力量,指引党和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系列来之不易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教训。只有最大程度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概括和总结出其基本特征和主要经验,才能在新时代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趋势与实践旨归,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理论支持。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总的来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实践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用于处理解决中国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把在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积累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扎根在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使其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大体可以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的辩证发展与良性结合过程中创立了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而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由几代领导集体不断接力共同推动产生了第二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样,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便可以分为从新中国成立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49-1978 年)和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1978-2021 年)这两个阶段。

(一)第一次飞跃的延伸和第二次飞跃的准备(1949-1978 年)

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个阶段,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是把这一阶段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定位在“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延伸和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准备”[1]。之所以说是“延伸”,主要是指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在这一阶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之所以说是“准备”,主要是指其为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奠定了所需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而这一阶段,又可以分为两个小的阶段,分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稳步发展时期(1949-1957 年)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曲折迂回时期(1957-1978 年)。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稳步发展时期(1949-1957 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千疮百孔、百业待兴,面对如此严峻的国情,“是否能够成功实现以及怎样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如何建设新中国以及怎样建设新中国?”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为此,中国共产党人在完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造性实践中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终于使这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东方大国孕育出新的生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包括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以及八大前后所探索的理论成果。

总之,从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 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这一段时期,不仅使我国实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同时也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更加坚固,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同感越来越强。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曲折迂回时期(1957-1978 年)

伟大的事业不会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就在党的八大结束后不到一年,当代中国历史开始了第一个曲折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经历了艰难前进时期(1957-1966 年)和遭受挫折时期(1966-1978 年)。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艰难前进时期(1957-1966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发展巅峰后,受1957 年反右派运动的影响逐渐开始走下坡路,直接导致中共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被改变、形成了以1958 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为实践模式的超越阶段的空想论等。这些错误使得20 世纪60 年代初的中国面临着十分严重的困难期,国内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资源难以为继,出现了学术力量的分散、研究主题的偏离与政治学术化等错误倾向。此后,面对严峻的现实,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渐清醒,对三年“大跃进”运动进行反思,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召开七千人大会等,随着中国进入“大调整”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掀起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又一个高潮。然而,1962 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后,政治上的“左”倾风波再度袭来,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指导下的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意识形态的大批判运动引发了一系列错误的政治批判,使得党正确的和错误的思想趋向交错发展,再加上国际上的一些影响,阶级斗争不断扩大化,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发生。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遭受挫折时期(1966-1978年)。“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重大挫折,正常的社会运行机制被打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也遭受了重创。尽管在这十年中党内存在的积极力量对动乱进行了压制和抵抗,勉强坚持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但在总体上,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已经被严重颠覆。”[2]

当然,不论是成功的经验抑或是失败的教训,都是党在这近三十年的探索中所积累的财富,都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基础,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做了必要的准备。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1978-2021 年)

1978 年底中央召开36 天工作会议,重点讨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这个问题。邓小平在闭幕式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宣言书”。而后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则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起点,促成了伟大的历史转折。在改革开放至今的42 年间,我们不断汲取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营养,在中国这片极具潜力的土地上创造出了一系列民族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成果,并将其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转化为改造中国的现实力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完成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后将目光重新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牢牢立足基本国情、科学把握时代定位,把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作为理论发展的立足点,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一系列发展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探索与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探索,紧紧地把稳了“中国号”渡船前进的方向盘,由此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邓小平理论,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迅速发展的大门。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等中国共产党人在科学把握党内外新形势和国内外的新变化等多方面矛盾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对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经验的不断总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理论成果,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三大历史任务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理论基础,成功把马克思主义推向新世纪。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分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时代性的总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是在新的历史阶段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崭新成果,实现了在对于发展问题的认识上的一次跨越式飞跃,让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充分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命题,形成了极具理论特色、饱含时代关切、指引民族复兴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以极具中国特点的原创性内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为建设美好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在统筹推进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战略布局的基础上,召集各方力量共同助力“四个伟大”,从多方面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

总之,在新中国成立至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不断激发出马克思主义的生机与活力,书写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辉煌。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特征

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不难发现这一过程呈现出了时代性、实践性与人民性的特征。

(一)时代性特征体现在以理论成果回应时代课题

时代在变化,时代主题也在变化,从而产生了新的时代课题。对变化了的时代、时代主题和时代课题做出准确的判断与分析,以新的理论成果做出回应,并指导新的实践,是时代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责任。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和“源”。但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提供给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具体问题的现成答案,它揭示的是普遍规律,明确的是整体发展方向,它“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3]对于它所揭示的普遍规律、明确的整体发展方向,必须要有主观介入才能发挥其巨大作用。因此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时代主题和中国国情相结合,对在时代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做出新回应,得出新结论,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进而形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4]的任务。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为适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满足新的时代要求,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重要论断,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科学指南,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原则。江泽民则依据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下出现的经济全球化、世界科技革命等新现象,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有了更深的认识。胡锦涛面对新世纪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急剧变化,充分借鉴国外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当今社会,坚持以人为本,以统筹兼顾的方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习近平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中国之道”回应“世界之问”,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新型经济全球化方案,倡导“一带一路”建设等,将对如何应对全人类的共同挑战、实现更大价值的思考融入国家的建设方案中,以中国智慧丰富世界文明的宝藏。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推进马克思主义是照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一盏明灯,顺应时代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的“助推器”。

(二)实践性特征体现在以理论成果概括实践经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化解”中国实际问题与困难的过程,又是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从而深化马克思主义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只有在具体实践中实现理论的突破性发展才能进一步指导实践,而理论的突破性发展就体现在善于将实践中总结的经验与教训加以系统概括和总结。本土化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党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坚持。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前提。从毛泽东提出的“实事求是”,到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到江泽民、胡锦涛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再到习近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无不彰显了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这就要求我们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必须了解中国的实际,一切从我国国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情,如此才能确保理论沿着正确方向与实践结合。

坚持丰富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保障。毛泽东向来注重从思想上建党,总结概括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在党内斗争中提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正确方针。邓小平则提出,中国问题的关键在党,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必要手段。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两个先锋队”的思想则致力于解决“把我们党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要问题。胡锦涛则在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凭借改革创新精神去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近几年,习近平总书记更加强调加强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的政治建设,对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做出了重大创新。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论述,都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始终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因此,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就必须不断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这是同一历史过程中两个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方面。”[5]

(三)人民性体现在以理论成果彰显群众立场

人民性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理论品质,主要体现在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它是永葆党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法宝,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毛泽东多次指出,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只要充分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拥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便没有什么困难能够把我们打倒。

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发挥了人民群众对于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和主体作用,并把其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起点,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把生产力标准与人民利益标准相融合,不断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就包括“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胡锦涛则指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这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以来,无论是讲话还是调研,都从方方面面体现出了党的群众路线,创新性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执政理念,主张推动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必须始终围绕人民的根本利益来展开,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得到极大丰富。

群众路线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继承与发展,充分彰显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时代是出卷人,中国共产党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这就意味着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执政党的检察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重要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形式进行创新,使其扎根中国大地,为中国人民所理解、掌握与认同。只有始终围绕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反过来才能更好指导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

三、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和“源”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最关键的是“不能丢掉老祖宗”,就是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所揭示出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为根本遵循,否则就会偏了方向。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中,基本原理居于根本地位、核心地位,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根本性作用。虽然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时代背景与时代条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仍然没有超越原理所揭示的普遍规律发挥作用的范围,原理仍然能够为解决当前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提供方法论指导。例如,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等,至今仍体现出了强大的真理力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党产生新思想的理论土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根”和“源”,同时又在扎根大地、回应时代课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彰显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机与活力。

(二)中国国情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依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的伟大实践,因此只有弄清“中国”是什么样的,有着怎样的现实情况,才能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20 世纪30 年代末40 年代初,正是通过对北伐战争、土地革命初期的胜利和大革命、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的比较,以及对抗日战争中复杂的矛盾斗争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共产党人“才认识了中国这个客观世界”、认识了“中国革命的规律”[6],从而概括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正是有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强调重新认识中国国情,明确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初级阶段,才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重要基石;新世纪,正是因为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的领导人不断从中观、微观角度分析中国国情,深入实际科学调查研究,才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因此,只有始终随着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认识本国国情,将其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依据,坚持一切从“动态”着的实际出发,才能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三)中国共产党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领导力量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有理论土壤、根本依据,还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来确保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不变质,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作为始终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服务型政党,从一开始就没有任何私利,始终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相连,不懈奋斗前行。诞生后,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让中国民族站起来;改革开放后,党带领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的水平显著提高,让中华民族富起来;进入新时代,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让中华民族走上强起来的康庄大道。这三个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力量,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建设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将其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相结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方向的基础上进行伟大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相信不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将成为最美音符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华彩乐章,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奏响最动听的真理主旋律。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