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忠绘
(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城市管理学院,江苏盐城224005)
“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都在悄然发生变化,基于人工智能时代的领域性变革也正在发生。各行各业在高科技的引领下不断进行行业内部的转型、升级与变革。“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打破了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为各个领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发出了新的召唤和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加速提档升级,通过转变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改革评价方式等,切实培养出时代需要的职业技能型人才,与发生深刻变化的各个职业领域相适应。因此,在这场变革中,每个高职院校的教育者都是见证者、参与者、思考者、实践者。对于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育者而言,更要基于时代变革,重新审视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内涵与外延,从而以更新的思路、更优的举措来提升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生命力。
“大学语文”是高职院校根据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开设的一门知识性、欣赏性、思想性很强的公共基础课程。从课程目标和课程性质上看,其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阅读、理解、欣赏、运用能力,以提高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提升人文精神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使其成为优秀的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社会迅猛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互联网+教育”鼓励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学会利用互联网资源,建构信息化课程体系,鼓励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应推广“互联网+大学语文”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从质量较高的线上教学平台引进精品公开课程,“大学语文”课程教师的教学资源也从单纯的课内资源,拓展到丰富的课内课外资源相结合的教学资源共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有视频、电子课件、电子书等线上教学资源,可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性的教学,教师不仅可以灵活地开展教学活动,而且可以满足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的需要,这样既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教学灵活度更高,也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注重“以生为本”,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的重新建构推动了教育评价方式的创新性改变,融合了智能技术的教育系统将实现对课程教与学全过程的跟踪,用信息技术为课程教学赋能,实现大数据的智能化评价。“互联网+”教育技术可以发挥其及时便捷的优势,学生可以通过蓝墨云班课、超星学习通等App 上传实时学习情况和课后作业,教师通过学生上传的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综合性分析,开展真正面向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性评价,使教学评价更加全面及时和多元,有利于保障课程学习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除了向学生教授语文知识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非常多的阅读学习的信息资源,比如,基于互联网的MOOC、云课堂等都强调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培养。利用名师课堂,学生可在互联网上接触更多的课程资源,学生可以在网上阅读到更多的文学作品,也有更多的渠道去发表自己的文学作品。如今很多杂志都有网络投稿发表的平台,比如《中国乡村》《人民作家》等,读者既可以阅读也可以投稿。教师可指导学生自己注册微信公众号,作为发表自己文学作品的网络平台,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当下的大学语文教学不同于往日传统的大学语文课堂,依托“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大学语文教学方式方法,是时代也是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对于大学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该立足当下,认真审视,辩证分析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从学时安排上看,因受专业课程及其他课程的影响,其学时存在不足的情况。统观大学语文教材内容,所选文本都是历代的经典文学作品,其可读性、鉴赏性、现实性都具有极强的研究和学习价值,利用“大学语文”课程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从教学课时的安排上看则难以全部深入细致地对课程文本进行探究和挖掘,教师只能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精心遴选,选择性地进行深度学习。因此,大学语文教学缺少了广度与精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此外,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培养,但这些方法和技能的获得都需要借助对大学语文文本内容的深入学习才能得以实现。因为受到课时的影响,学生也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知识、能力和技能的提升,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语文教学缺少“深入度”。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在硬件上实现了替代更新、与时俱进,但在教学软件上仍相对滞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方式落后,目前大学语文教学仍以讲授式为主,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交流、对话相对较少,课堂气氛相对较为沉闷。二是教学方法落后,教师缺少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调动,课堂上多采用传统模式,一边是教师讲授,一边是学生记笔记,加之生源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基础薄弱,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三是教学媒介单一,部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有待提升,现代化的教学媒介应用较少。教学方式方法总体上看与信息时代下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有一定差距。
目前,对大学语文教学情况进行评价的方式大多以检查学生学习效果为主,同时将学生的平时成绩、出勤率等作为参考依据。这样的检测和评价方式尚属于应试教育的范畴,缺乏对大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的考核。一些在阅读、演讲辩论、征文投稿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难以通过一张试卷的检测将其优势全部发挥出来,对于这些有特殊语文素养和能力的学生,学校缺少多维度的评价机制。“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技术的发展,为教学评价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采用一张试卷评定的方式,一定程度上有悖于“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多元、开放的评价机制要求。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根本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从而具备语文知识、技能和人文素养,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撑。因此,“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进行大学语文的有效学习,获得学习的思维、方法和能力,这一目标任务符合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要求,符合“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同时“互联网+”也为大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契合当前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切合“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提升教学实效,才能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入语文力量。
为了实现“大学语文”课程目标,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师应与时俱进,善用互联网资源,形成校内外资源高度共享的新生态,积极主动研究课程的结构方式和课程内容的组织。只有丰富和拓展大学语文教学的内涵与外延,加强重视创新思维和协作能力培养的内容,构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系,才能使大学语文教学变得更加开放、多元,更符合学生多维度学习的需要。在教学内容方面,可遵照大学语文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利用融媒体技术,立足现实当下,创建内容全面的课程资源,促进传统大学语文课堂与网络资源的有机整合,将更多有当代人文精神,展现职业风范的优质文本内容补充到教学中来。例如,可将《庖丁解牛》《劝学》这类文章组成一主题单元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文本解读,了解知识的学习、技能的习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之以恒、反复实践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通过在线课程,建设网络学习空间,阅读优秀文本,拓展阅读视野;还可以组织开展丰富的阅读研讨活动等,增强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兴趣。在课程构建方面,可根据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将大学语文课堂与生活实践紧密地融合起来,组织开展实践型语文研讨活动课,带领和指导学生对接生活,走出课程,走出校园,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将教材内容化作实际的生活体验。
职业院校是培养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的主阵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标准也越来越多元,职业院校的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同时还要具有创新精神。因此,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需要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放在重要的位置。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应重新审视和定位大学语文课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的前提下,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方式,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组织开展交流、学习、研讨等活动,使课堂变得活跃而灵动起来。比如,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组织开展具有深度的专题讨论活动,通过设置不同的研讨任务,调动每个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比如,在学习品鉴苏东坡作品之后,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开展“论苏东坡的济世情怀与职业精神”的研讨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网络上关于苏东坡作品的课程,同时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对其人生经历、文学成就、处事风格、人生哲学与现代职业精神的联系进行讨论和辨析,一方面增强了语文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学生在研讨的过程中通过搜集整理资料、梳理提炼思想、汇报思考、分享交流、撰写报告等过程,有效提升了思辨能力。开展这样的活动,大学语文教学充满了强烈的现代意识,凸显了职业院校语文教学的特质。“互联网+”背景为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影响力,教师要从思想上彻底转变观念,善于引导学生借助互联网学习语文,善于培养学生利用融媒体环境下的人工智能技术手段和工具,培养与时俱进、善于创新的互联网思维,从而使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思考与研究的气息,切实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融入文化力量。
“互联网+”背景之下为语文与社会、与生活的对接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教师一方面可引导学生利用云资源、数据库完成语文学习,丰富语文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借助互联网开展语文专题学习研究,对感兴趣的作家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另一方面可利用网络平台提升学生语言和表达能力,充分利用短视频、融媒体、线上教学平台等网络技术,指导学生自己设计文案脚本,开展各种形式的自我展示、特长展示、技术展示、个性展示,以提升学生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让“大学语文”课程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企业采访、走访文化圣地进行研学,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学文化现象讨论、设计和撰写个人简历并进行投递,还可鼓励学生在有影响力的平台上撰写文章,发表体会等,以增强学生与社会和生活之间的联系;还可以结合不同专业的差异性进行教学,如在酒店服务专业教学中加入证明信、申请书等写作方法,在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教学中加入分析报告、策划书的编写等内容。如此,大学语文更符合时代的要求,更能体现职业院校语文教学的特色,增强了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和专业学习能力,锻炼和提升其应用文写作、口语表达、欣赏理解、创新思维等能力。
基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变,大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也应与时俱进,突破传统的试卷考核形式和教师单一评价体系,突出“互联网+”的大数据优势,以“大学语文”课程为中心,结合专业特点,融合学生的平时得分、基础得分、实践得分和合作成果得分等多项评价指标,制定综合评价制度,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加上学生的自评、互评得分,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性评价也更加全面多元。
“互联网+”背景下的职业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充分借助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和丰富的网络资源,在传统的课堂中融入互联网元素,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既强调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和技能,也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的运用上务必体现融会贯通、知行合一、与时俱进,最终实现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为职业院校学生的人生发展注入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