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中职与本科一体化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1-12-28 17:01杨吴伟
丽水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中本青瓷课程体系

杨吴伟

(丽水学院中国青瓷学院,浙江丽水323000)

2014年,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全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我国原来推行的职业教育对口贯通培养模式,主要有中职到高职、专升本的“3+2”模式,取得了一定的联合培养经验,在此基础上,开始了“3+4”中职与本科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推广。在多省市试点探索和实践过程中,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高等学校转型,开办本科职业教育。

一、实施“3+4”中职本科一体化培养的意义

1.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以往职业教育局限在专科层次以下,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教育性质决定了它的人才培养定位是以就业为导向。在培养过程中,由于学制有限,比较注重实践技能培养,实习实训环节不断加强,理论学时被压缩,导致学生理论知识薄弱和学习能力不足,这也成了学生在职场中的上升能力障碍。“3+4”中职本科一体化的实施,打通了中职向本科教育的直升通道,提升了职业教育的规格和层次,解决了中职生进入本科教育的上升瓶颈,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通过“3+4”的贯通合作,融合优势教育资源,构建中本一体化的培养方案,优化整体的课程设置,突出专业教育中的理论教学环节,形成与实训实践互相促进的关系,将教学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实习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1]129。

2.有利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

“3+4”中本一体化培养模式对实现职业教育贯通发展、补足产业转型升级人才短板具有重要的意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的办学导向和发展方略,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2]中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关于服务区域经济和为行业培养应用性的人才的职能是相同的,通过中本一体化人才贯通培养推进职业教育,丰富了人才培养的渠道,部分优秀的中职生得以打破中职生只能考高职的升学层次障碍,直接升入本科阶段,进行更系统、专业的综合能力学习。这种模式的实施,进一步丰富了职业教育体系中高级人才的培养路径,优化了职业教育结构,让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互通共赢,完善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3.有利于中职生源质量的改善

“3+4”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实施,提升了中职学校的办学层次,打通了毕业生向高层次学历迈进的上升通道,不同于学历的嫁接,是通过七年制贯通整体设计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系统培养本科人才。一直以来,中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较低,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技能,直接就业,主要岗位是低端技术工人。中职学生继续升学的主要途径是参加高职单招考试,一般以大学专科为主,本科院校较少,层次相对比较低,学生发展空间和晋升层次受限,因此,初中毕业生报考中职学校意愿低,中职学校生源质量低下,中职教育质量也受到了较大影响。在“3+4”中职-本科贯通培养模式下,中职毕业生经过三年中职阶段培养,不用参加高考,只要通过相关考核就能直接升入对口的本科院校进一步深造,这可谓是部分学生直通本科的捷径,能吸引到优秀的生源,进一步提高了中职生源质量,提升了中职教育的社会声誉和人才质量。

二、实施“3+4”中职与本科一体化培养的关键问题

1.明确培养目标定位 构建贯通衔接机制

“3+4”培养模式的实施,首先要厘清中职与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差异性,重新进行科学定位。要根据专业特点,构建七年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其培养目标应该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应用能力与职业素养培养为核心,经过七年一贯制中职-本科教育,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够满足与本专业相关工作岗位要求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1]130

“3+4”培养模式的核心是构建中职与本科阶段的有效衔接机制,主要包括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质量监控几个方面。依据七年一贯制的目标框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的有效衔接与整体融合。课程体系方面,统筹设计安排,按中本两个阶段的学习侧重点,打造科学的课程体系,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师资队伍方面,实行阶段教师流动和共享的衔接机制,引进企业师资,增强教师队伍实践能力,建立一支适合中本贯通模式的专业师资队伍。质量监控方面,成立中本不同层次教学工作协作小组,根据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求,邀请企业师资共同参与,开展相关的教学研究。管理上独立编班,制定有特色的教育教学政策,针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考核方案等方面,形成有效的评价监控机制,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产业的不断转型升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中职本科一体化的培养,利于人才技能的全面提升和素质的不断深化。一体化课程体系的设置,要结合不同层次学校的教育特点,充分利用其教学资源优势,“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中职阶段强调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较强,并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本科阶段强调学生理论知识的学科性,理论性、层次性和系统性”[3]。课程体系的核心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分段式地展开模块化课程教学,中职阶段重基础、重实践,开展项目化、案例化模块课程教学;本科阶段重应用、重研究,注重引导式、讨论式课程教学。“建立由基础知识模块、专业能力模块和提升拓展模块构成的新课程体系。各模块间有效避免了中职、本科课程内容的重复及遗漏,体现了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和逻辑性。”[4]整体设计课程体系,统筹安排课程结构,中本课程有效衔接,分段开展人才培养,中职阶段注重专业技术实训对能力的培养,本科阶段注重实践递进式综合能力的培养,协同企业的优势资源,通过校企合作,进一步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对专业岗位的认识能力。

3.课程体系衔接保障措施

第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中职和本科不同层次的教师要真正实现教师资源共享,制定交流制度,由本科院校主导教学任务的实施和业务指导,提升中职阶段教学质量,中职教师充分发挥实训指导优势,承担实训实践工作。第二,完善实践实训条件。为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过硬的动手实践能力,必须和企业加强合作,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建设高质量的校内外实训教学基地。校内实训注重技能培养,校外实践注重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强化训练,利用行业企业先进的设备和实践资源,进一步开展教学及科学研究,逐步形成校内外产学研为一体的实训实践基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第三,改善考核评价方式。中本阶段实施分段考核,转段实施统一考试,课程的考核要注重过程评价,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成绩评价标准要综合体现学生的技术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性、开拓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3+4”中职与本科一体化青瓷人才培养试点项目的实践

丽水学院陶瓷艺术设计青瓷工艺专业,与龙泉中职校青瓷专业合作,进行“3+4”中职与本科一体化培养的试点,学校从2016年开始面向初中毕业生招收七年制学生,计划每年招生40人。两校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了多层次协作机制,依据试点要求,推进计划项目实施。组建项目团队,统筹一体化培养过程。首先通过教研项目对现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开展研究分析和总结,其次结合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对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进行细化分解,旨在培养青瓷行业所需的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较强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1.特色鲜明的专业课程体系

在课程层面,从两个方面形成中本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一方面是纵向上,加深人才知识面的深度。龙泉青瓷工艺流程独特而且繁复,要掌握好各项工艺,需要在掌握基本功后,再经大量实践,才能获得熟练的操作技能。通过七年中本衔接的课程,进行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发掘学生的最大潜力,塑造他们的专业思想及专业能力。另一方面是横向上,拓宽人才知识面的广度。现代青瓷应用型人才不是传统意义上掌握青瓷制作工艺的匠人,而是掌握青瓷工艺基础、具有青瓷行业发展各个层面职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青瓷专业涉及文化、历史、艺术、材料、热力工程等方面,是真正文理科交叉、理工科渗透、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相融合的跨学科专业,需要多学科的支撑。要使学生掌握青瓷行业从业者必须具备的知识与技能,需要通过科学、全面、层层递进的七年制中本贯通一体化课程体系进行培养。

在“3+4”中本一体化培养模式中,中职阶段的3年时间,通过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初步形成专业认知,培养职业基本素质。本科阶段的4年时间,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统工艺的掌握,着重培养学生创意创新的核心能力。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能够在青瓷行业中从事制作生产,而且能够对陶瓷材料做深入研究,结合市场需求实现创新设计以及品牌推广,适应新时期的产业发展要求。

2.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保障

丽水学院通过和青瓷产业园、青瓷企业、龙泉青瓷大师园等进行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创设专业实践平台。丽水学院龙泉青瓷产教融合工程项目获批2020年浙江省产教融合工程项目,专业学生轮流入驻实践基地,体验瓷区文化底蕴,同步开展实践锻炼。与企业全面合作,共同打造省重点实验室项目,学生进入企业生产最前线,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成企业的生产力。让学生的学习过程融入产业实境,深入瓷区,参与企业科研转化。通过这种实践模式,学生实现了对青瓷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入,全面提升了专业实践能力。

针对青瓷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搭建多层次的教学实践平台,培养训练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第一,企业层次,开放青瓷企业生产车间、大师工作室等现场为实境课堂,完成工艺技能类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工艺实践能力。第二,基地层次,在龙泉青瓷产教融合基地开展专业实验、实习、实训,让学生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第三,瓷区市场层次,开展产业发展主题的市场调研、青瓷营销等活动,开拓专业实践课堂,深化服务地方实践,转化教学创新实践成果。

3.师资团队的建设

建设一支由院校专职教师、企业技术管理人员、青瓷大师相结合的“双师双能型”高素质教学队伍。在师资方面,学校在要求教师学历、职称提升的同时,实行专业教师下企业制度,参与企业青瓷产品设计与制作,以获得较丰富的实践经历。对于已有企业经历的教师,要求有计划地定期下企业轮训,以更新青瓷生产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地强化实践能力,适应市场的需求。从龙泉当地聘请高级工艺美术大师作为课程教学指导专家,参与课程建设,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承担部分实践指导任务,参与指导学生工艺竞赛、产品设计开发、毕业设计创作等。

四、结语

产业发展需要经过专业训练与学习的新生血液的融入,传统的师带徒模式需进一步提升为高等教育体系下的大师工作室制度人才培养模式。当下科技、设计等力量的短缺,使得基于本土特色的人才培养尤为迫切。因此,应立足高校教育发展需求,结合地方特色及资源优势,深入研究基于龙泉青瓷工艺人才中职与本科一体化培养模式,积极为瓷区培养输送各色人才,以实现瓷区更快速、更科学的发展。

猜你喜欢
中本青瓷课程体系
夺得千峰翠色来——王玮的青瓷艺术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试论青瓷艺术创作
龙泉青瓷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比特币的谜底,很多年后才会揭开
“中本贯通”政策的逻辑、隐忧及理性实践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