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惠苹 唐新宇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广东 肇庆526000)
高职学生毕业后就将步入社会,因此,这一阶段的学习格外重要。学生只有学习掌握更多、更加扎实的专业技能,才能确保今后进入社会在职业环境当中占有一席之地。基于“岗课证融通”,对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校本开发研究,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多实用的专业工作技能,为学生毕业后顺利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首先,“岗”是指高职院校专业面向的职业岗群或岗位,其中包含了主要岗位、发展岗位和辅助岗位三个方面。其次,“课”是指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当中,所对应的专业课程模块,主要是指高职院校技术技能课程的公共课——计算机基础应用这一课程模块。再次,“证”就是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划方案中学生通过专业考核,应该获得的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最后,“岗课证融通”就是指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对接,即课程的设置上要同该行业、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相互对接,专业课程内容要与职业标准相互对接。高职院校要根据各岗位的实际需求以及职业标准对学校专业课程的内容进行设计,根据该行业、企业岗位的重点工作任务以及职业标准,针对职业岗群特性,包括该岗位工作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核心能力、专业技能以及专业素养,进行课程的开发研究,进而实现岗位、课程、证书的相互融通。
计算机基础应用属于实践性、操作性都很强的一门基础课程。基于“岗课证融通”教学模式的实现,其教学目标就是要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能力为主线”的教学理念,根据在实际工作应用中经常发生的问题,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制定出合理的教学项目,采用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并采用科学多样的评价方法。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进一步增进,对学习更有目标、有动力、有收获。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使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教学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对于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而言,计算机基础应用是各个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其主要内容包含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础操作、计算机系统及日常办公、媒体软件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和应用原理,掌握计算机语言编程的基础能力等。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早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门技能。作为高职院校各专业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其主要教学目标就是要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了解并掌握各种计算机软件、硬件技术,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实现学生运用计算机有效解决本专业范围内的问题,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素养。这不仅是教学需求,更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高职院校的教职人员要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基于“岗课证融通”条件下,积极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学实践环境的营造,为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职业素养提供切实的服务。以下是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有关的考证非常多,常见的就已经达到十几种之多。比如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高新技术考试、全国信息化水平考试等等。这些证书分属不同层次、不同的主管部门。高职院校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发时,对于符合高职专业人才技能培养需求的考证项目,难以取舍、选择。同时,考证内容具有稳定性、连续性的特性,同社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需求严重不符,考证内容更新比较缓慢,同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内容很难保持同步进行。比如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当Windows7和Office2010系统在学校教学中已经使用多年以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题库当中才对此进行升级,同学校教学软件实现同步。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职院校多数专业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其教材需求较大,种类众多。并且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教材的更新速度也较其他课程相对较快。其中各学校都以校本教材为主。校本教材同普通教材相比,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本院校的实际教学情况以及本院校学生的特点,更适合本院校学生的学习。但由于更新速度过快,编制教材教学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校本教材的质量很难保持在一定的标准,针对全国考证来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那些针对考证的教材,虽然也很多,但多是从考证的角度进行编制,尽管可以保证考证质量,但教材当中的知识点过于分散,多是以考证大纲为主,并且例题固定,对于学生计算机技能以及信息素养的提升,有着一定的局限。
为满足社会发展的岗位需求,目前的高职教育发展迅猛,由此导致高职院校的生源出现较大差异,整体高职院校的生源素质普遍下降。在实际教学中,增加了教师对于教学的难易程度、教学进度的把握。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者,如何利用“岗课证融通”的考核模式,把握好教学进程,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有效促使学生的计算机实操能力以及考证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进而提高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是当前高职院校对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进行课程开发研究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高职院校部分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其目的就是单纯为了考取证书。因此,学生对于课程教学内容并不感兴趣,仅仅是为了将来的证书考级,进行相关的练习。这样就严重违背了高职院校开设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初衷,不能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并对计算机技能操作能够熟练掌握。同时,一些院校的教师过分关注课程质量考核以及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在授课过程中过于关注对于考证部分内容的讲解,而忽视了针对专业岗位的实际教学应用,导致学生的计算机等级考证通过率尽管提高了,但课堂教学却也因此陷入尴尬的境地当中。
基于“岗课证融通”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采用分类教学法。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教师要将教学任务进行分级设定。在开展实际教学前,要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操作能力进行提前调查。对于不同基础、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与其相匹配的教学任务。对于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允许基础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这样可以让所有学生都可以在学习中获得相应的成就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
另外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应开展项目教学。以教学任务为驱动,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要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将课程章节内容结合计算机考级知识点,以此作为课题教学的主要内容。并且,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采取小组责任制,小组成员可以相互激励、互相帮助。在教学活动中,对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给以适当的鼓励,让学生充分利用数字信息化平台,即学校教师空间课程资源,在课前、课后根据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学习,并加强实操练习,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计算机在线学习,确保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并进行巩固和对新课程内容的预习;教师还要鼓励班级中学习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对小组当中基础差的学生给以相应的帮助。通过攻克一个又一个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都得到相应的锻炼和提升,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首先,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校本开发,要根据本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硬件设施条件,以及在计算机实际应用中时常会遇到的问题,选取适合现阶段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将现有教材中已经同实际应用出现脱节的部分理论知识、实操技能进行删除,并设计出合理的学习项目,让学生可以利用教材实现有目的性的自主学习。并且通过合理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任务分析能力、相互合作探究能力,让校本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真正帮手。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校本开发,要以现实工作中对计算机技能操作的实际需求为基础,以真实的工作项目作为载体,以具体工作过程为导向,同时以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实操能力为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科学设计具体的教学项目,并着重关注项目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校本开发的思路就是对教学项目进行优化完善,加强“岗课证融通”项目教学法为主,并辅以其他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
“岗课证融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在选取上,应同本专业实际的工作过程以及考级需求进行一定的结合,并根据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当中的考试大纲、知识点进行选取。例如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部分,其在考级中所涉及的就非常广,考题主要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不能只局限在教材范围内,一些教材当中没有的内容也需要适当的补充进去。再比如计算机网络基础应用部分,考级时只是考收发邮件或浏览网页等非常简单的操作,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就不需要讲解得太过有深度,原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尽量减少,多注重对学生计算机实操技能的讲授。
由于目前市面上有关教材版本较多,并且水平参差不齐,建议各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对校本教材进行开发、研究。教材内容可以分为基础篇和拓展篇两个部分,基础篇主要侧重于考证和基础知识、分类整理等教学内容,拓展篇则主要针对那些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知识,并对计算机课程感兴趣的学生,进行综合拓展。校本教材在编制过程中,除了要汲取本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师的意见外,还可同其他院校或同行专家进行教材开发,使校本教材的质量能够有所保证。
综上所述,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当中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各项专业课程有效开展的基础保证,同时,这门课程也是帮助学生奠定计算机基础的有效途径。对此,各高职院校应组织各方资源,对计算机基础校本课程进行积极开发、研究,使该课程的教学得到不断提升,确保同社会发展趋势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