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市安次区东沽港中幡的历史传承与当代价值

2021-12-28 15:20杨士泰张峰硕
关键词:花会

杨士泰,张峰硕

(廊坊师范学院 传媒系,河北 廊坊065000)

扎根于中国大地的传统民俗文化犹如颗颗明珠熠熠生辉,极大地丰富着中华文明的内容,也为其品质和影响力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2009年被评为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廊坊市安次区东沽港中幡①来新夏主编:《天津皇会考》,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71页。,正是这一琳琅满目的民俗文化大家庭中的普通一员。言其普通,是因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在广布于中国农村地区的民间花会中,在灿若星辰的中华民俗文化项目中,它并非翘楚。但也正因其普通,才带有普遍性,“平凡中蕴含着伟大”,具有窥斑见豹的价值,从而有益于以点带面地研究当前我国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问题。

一、中幡及东沽港中幡概况

“幡”,是由一支长竹篙在其顶部挂有伞状幡顶,在顶下悬挂长幅旗面,并在幡顶、旗面配有旗穗、铃铛等装饰物而成的表演道具。幡按其大小而有硕幡、中幡、小幡之别。舞中幡是我国一项传统体育、杂技类民俗文化表演项目,以其表演难度大、艺术性高、场面壮观而被叹为“一种惊人的技艺”②李洪跃:《论中幡》,《才智》2009年第6期。。东沽港中幡圣会就是以耍“中幡”为活动内容的民间花会组织。

(一)中幡的起源

关于中幡源自何时,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一说中幡起于晋朝,认为晋代陆翙在《邺中记》中记载的“缘幢”表演与中幡表演中的“脑剑”“齿剑”大同小异③谷强:《北京天桥中幡传承与发展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第9页。。另有学者认为,中幡始于唐宋时期。还有人认为,中幡来源于旗帜,它是旗帜中的一种,只不过幡旗又高又长而已,而幡旗则“早在4000多年前的舜时就已出现”①傅起凤:《舞中幡》,《杂技与魔术》2005年第4期。。

关于中幡来自何方,也存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幡起源于军中,中幡在古代被称为“大督旗”“大执事”,在军中用于仪仗、指挥等。②李洪跃:《论中幡》,《才智》2009年第6期。另有观点认为,“中幡最早起源于大船上的帆,后来变成在陆地上玩耍”③《安次中幡》,博雅特产网,2021-01-24,http://shop.bytravel.cn/produce4/ancizhong.html.。

关于中幡什么时候开始在民间流传,也有不同说法。有人认为,中幡本就起源于民间,是由船“帆”发展而来的。④周景峰、张杰臣主编:《安头屯中幡》,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版,第3页。而有人则认为,中幡原本在皇宫中,是“王小辫”将清宫中的舞幡节目带到民间,继而在天桥扎根,慢慢流传开来。⑤谷强:《北京天桥中幡传承与发展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第8页。

对以上各种观点我们不予考证,但我们能得出的共识是中幡在民间有着深厚的生存基础和发展底蕴。

(二)中幡的盛衰

中幡在清朝之前即已长期存在、发展,到清中晚期,发展到了顶峰。康乾时期,皇帝喜欢香会表演,甚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都备有自己的武会,各会总称为“内八档”,中幡会就是礼部下属的一道武会(花会有文会和武会之分,中幡属武会之列)。光绪年间,香会表演规模更大、更隆重。慈禧太后每年四月初八均会在颐和园观看武会表演。对表演出色的,她会大加封赏。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争得御览、博得龙悦、获得皇封成了各道会的最高荣誉和无上追求。于是,“官方化”的形式成了花会风起繁盛的直接动力。中幡在所有这些花会中,由于其幡体高大、演练难度大、表演精彩而最受追捧,故中幡在诸多武会中有会王之尊。在皇会的影响和带动下,地方上的花会表演遍地开花,也促使中幡进入鼎盛阶段。

清亡之后,中幡的发展逐渐式微。清朝的覆亡,使盛行一时的皇会活动没了依附,中幡也就仅存在于民间了。它或作为纯粹的民俗活动存在,或作为一些艺人谋生的手段而摆摊撂地游走于各地。民国时期的各种庙会、春节走会(各种花会相互走访)中少不了中幡的身影,民间表演场地如北京天桥也是它的生存场所。虽然仍有观众的赞叹与喝彩,但毕竟没有了往日的辉煌,中幡规模不断缩小。新中国成立后,“文革”期间,各种民俗活动受到封禁、被迫停止,中幡亦不例外。改革开放后,中幡表演方始复兴。从各种途径检索到的现存中幡表演队伍有北京天桥中幡、河北省香河安头屯中幡、福建建瓯中幡、河北正定高照中幡、廊坊市安次区东沽港中幡,寥寥数家,其稀缺性和宝贵性可见一斑。另有一些杂技团体也保留有中幡表演,如中国杂技团、沧州杂技团、齐齐哈尔杂技团、北京杂技团、长存杂技团、战旗杂技团等。⑥傅起凤:《舞中幡》,《杂技与魔术》2005年第4期。中幡虽然曾经广受推崇、盛极一时,但现在却已甚为寥落,后继乏力,再不抢救即将尘封于历史,消失于我们面前。

(三)东沽港中幡的发展简况

东沽港中幡有其产生的地理及人文条件。东沽港现隶属于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东面接壤天津武清县,南、西紧接霸州市,再往西距原直隶总督府所在地保定不足150公里,西北方向距北京亦100公里。东沽港在近代一直是保定至天津水、陆运交通要道的必经之地,地理位置极为重要。由于人货畅流,各种信息交流包括文化交流也很方便。东沽港曾经的水乡环境,也为中幡的传入创造了条件。据本县地方志记载,“东安紧邻东淀,半属水乡。元明以来,久为浑流往来冲突之所,盖居然一泽国也”⑦(清)李光昭:《(乾隆)东安县志》,金久红、王玉亮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第177页。。“东邑境内,自狼城至东沽港,永定河身长二十里。”①(清)李光昭:《(乾隆)东安县志》,金久红、王玉亮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第179页。“泽国”和“永定河”上少不了来往船只,这为该地将船“帆”搬到岸上玩耍创造了条件。

京津冀地区的中幡发展基础为东沽港中幡圣会的传入准备了前提。从人文风俗来看,东沽港受天津、保定、北京等多重影响,尤以天津影响为大,而恰恰北京、天津、河北均是中幡的盛行之地。北京的中幡不必多言,天桥中幡至今都享有盛誉。天津的中幡也曾盛行多年,尽管现在的天津没有中幡项目了,但在民国及其以前,天津的“皇会”上,每次都缺少不了盛大的中幡表演。河北正定的高照(中幡)当前也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这说明它也有其久远的历史。如此看来,原直隶(京津冀)地区确为全国中幡项目流行的集中地。东沽港中幡深受这种人文环境的影响,它在清初活跃于天津静海县,据说曾受过皇封,因此民间称之为“圣会”。清末时,东沽港村人吴继昌于1895年将中幡圣会迁入东沽港,距今已有126年的历史。

东沽港中幡至今已经历八代传人、六个阶段。吴继昌为首任传人,此后的七代传人分别是吴士啟、张立金、杨殿义、刘柱元、吴凤林、吴西凤、臧海明。从历史发展看,中幡在东沽港大致经历了六个阶段,即新中国成立前的纯民间自由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至人民公社建立之前的自办乡管阶段、人民公社建立到“文革”前的队办阶段、“文革”中的停办阶段、“文革”结束后至1990年的复兴阶段、1990年至今的振兴阶段。该会1931年发展到顶峰,20世纪50年代曾红火一时,“文革”期间一度中断,“文革”后逐步恢复。1990年,国家开始号召挖掘民间艺术,使中幡圣会获得了重生的机会。这之后,东沽港中幡2007年被廊坊市政府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目前,东沽港中幡圣会正艰难前行。会员仅有十余人,其中鼓乐手5人,舞幡表演者10人,均来自本村及附近村庄,他们平时各有自己的职业。舞中幡纯属农民们的个人兴趣爱好,闲暇之时他们聚集在一起练功、切磋技艺,而每有摆会、庆典、喜丧出会邀请或调演、比赛之时,他们便整装出会。“十余米高、几十斤重的中幡在表演者的手中、肩上、脑门、下巴、项背等处上下飞舞、交替腾挪。表演中,幡面彩绸迎风招展,幡顶铜铃叮咚作响。”②《中幡》,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2021-01-30,http://www.hebfwzwhyc.cn/MuLu_Content.asp?id=341.这是当代记者对东沽港中幡表演的写实性描述。不过,虽然表演精彩,但十几个人的表演队伍、年龄上青黄不接的队员状况、参差不齐的表演技能、有限的表演条件等,也反映了东沽港中幡圣会生存和发展的困难状况。第八代传承人臧海明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难啊,发展起来真难啊!”

二、东沽港中幡花会的特色与价值

东沽港中幡是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与国家级的几个中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它毕竟是省级“非遗”项目,其艺术性和社会价值还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在当前乡村振兴及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它的文化、经济、社会价值就更值得重视了。

(一)东沽港中幡的艺术特色与文化传承价值

东沽港中幡传承至今,已有一百二十余年的历史。在一百多年的传承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

第一,东沽港中幡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花样繁多的招数和姿势。中幡的舞法,各地大同小异,基本原则是身体的各部位均可作为“幡”的发力点和着力点,使幡在舞者身体及四肢上跳跃自如。东沽港中幡就是在这一原则指导下,不断创造新的招式、开发新的“耍”法,推陈出新。据现任传承人臧海明介绍,东沽港中幡的动作招式有托塔、童子拜佛、拇指鼎幡、挂小指、脑剑、牙件、断梁、左掼肘、右掼肘、老虎撅尾、左穿山、右穿山、迎面四件、脚踢牙件、脚踢脑件、脚踢断梁等。①据东沽港中幡传承人臧海明笔述抄录,笔述时间2021年1月26日。这些招数和姿势,没有固定套路,亦没有刻板的前后顺序,表演者可任意变化组合,可灵活地任意发挥。表演起来,一个重百斤的幡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忽前忽后,一会儿在手上,一会儿到了脚上,一会儿在前胸,一会儿又到了后背,甚至指尖、鼻梁、牙齿,都可以是中幡的支点。在中幡的翻飞变换、辗转腾挪中,尽显了舞者经年积累才能达到的深厚的基本功和高超技艺。

第二,东沽港中幡长于以不变应万变,善求幡中规律。中国传统中的各种技艺,都有其自身诀窍,中幡表演令人称绝,当然也有其独门要领。东沽港中幡第七代传承人吴西凤老先生说,中幡看起来又重又高,很不好耍,其实只要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和奥妙,勤练就能舞出精彩。他讲,中幡的主要奥秘就在幡杆顶上的三个小伞、幡面和伞周围挂的小铃铛上,完全利用的是空气力学原理。三个小伞的作用跟降落伞类似,使百十斤重的幡在空中受空气的托浮不再那么沉重;周围的小铃铛随风摇摆,能让舞者很容易判断风向和风力;而幡面就像船帆的原理一样,可利用风力使整个“中幡”进退自如。所以,舞幡的主要技巧和核心要领就是利用好空气动力,掌握好幡的平衡。也正因此,老一辈传承人吴西凤说,练中幡最重要的是练“托塔”,这个基本功练好了,舞中幡也就能得心应手。可见,东沽港中幡艺人很懂得化繁为简,并且掌握了个中真谛。

第三,东沽港中幡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进行了时代性改进。首先,是在中幡大小上的丰富。过去的中幡高6米、重100斤以上,个头都比较大,也比较重。东沽港中幡在现传承人臧海明的主持下,为适应不同习练者的需要,制作出了不同重量的中幡。这样,既保留了传统的幡,又增添了新的幡,在丰富了幡的种类的同时,也减轻了某些幡的重量,使习练者不至于望而却步。其次,改进了幡的面料、缝制技艺及文化符号。随着社会的进步,幡的布料及做工工艺都在改进,东沽港中幡因时而进,选用优质面料,找精工巧匠,精心制作幡旗,旗上绣上精美图案和文字,充分展示了时代气息,体现了传统技艺的现代革新。

第四,东沽港中幡的艺术文化特色还存在于它的鼓乐队中。东沽港中幡鼓乐由大鼓、大钹、小钹、铙、大锣组成,属中国传统乐器组合,有鲜明的民俗特色。鼓乐旋律结合了武术、小车、秧歌等花会鼓乐的精华,乐队的演奏也机动灵活,随着幡起幡落、辗转腾挪而跌宕起伏、变化多样。东沽港中幡鼓乐队已连续两届荣获廊坊市文化馆举办的鼓乐比赛第一名。

以上这些多年积淀而成的宝贵的非物质财富,正是东沽港中幡文化艺术方面的主要价值所在。

(二)东沽港中幡的组织特色与良好社会风尚形成的价值

东沽港中幡自1895年转入东沽港起,吴继昌老先生就立下“爱国爱民、舞幡守德”的会规。几代人传承下来,舞幡技巧虽然在发展变化,但中幡会的会规没有改变,中幡会员对国家的热爱、对乡邻的友爱之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反而更加强化,对自身道德品质的坚守也更加牢固。中幡会对地方良好社会风尚形成的作用体现在多方面。首先,它能给人们以价值观念和行为处事理念的熏陶。每逢重要节日中幡会都会免费出会演出,这样就在无形中给百姓传递出奉献社会的价值观念。中幡会精益求精的节目表演和大气、华丽、庄重的表演场面,又在不经意间传递给百姓精品意识和精彩理念。第二,它能避免一些人堕入低俗。中幡会的训练和演出,吸引队员和观众们聚拢在一起,或切磋技艺或欣赏高水平文体活动,可以避免人们在闲暇无聊中陷入黄、赌、毒等低俗趣味中,对向上、向善的社会风气的形成起着重要促进作用。第三,它有助于形成淳朴无欺、好善乐施的民风。中幡会员之间的互帮互助,中幡会员对社会群众的慷慨解囊,为社会树立了较好的榜样,对淳朴良善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第四,它有助于培养人们积极乐观、不畏困难的斗争精神。中幡表演难度系数较大,人们在赞叹其技艺的同时也会领悟人生当奋斗、进取、求精的哲理。

总之,东沽港中幡在地方民俗花会中有其组织活动的自身特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意识形态领域建设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对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东沽港中幡的综合性特色与公民素质提高的价值

中幡项目,是集体育、美术、艺术、服装、音乐、礼仪、历史、物理等各方面知识、技能乃至品德教化于一体的民俗项目。“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族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①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传承本民俗项目对提高公民素质也就有了极高的意义和价值。一方民俗传统,就像一方水土,能涵养一地民风,陶冶百姓情操,带动一地民众素养的提高。民风的形成在于教化,公民的素质也是在对地方文化持续不断地耳濡目染中提高的,中幡的作用也正在于此。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在中幡表演中明显包含着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教育内容,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也体现得非常具体;不管是参加训练还是经常性观赏,都是耳濡目染的体验,也是温故知新的教育途径;在传承中不断对中幡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则是人类教育活动的主要追求之一。因此,一道精品的地方民俗花会艺术,其意义必定远远超出花会本身,它不仅能利在当代地方社会所有成员,还会深深惠及后世子孙。

(四)东沽港中幡的稀缺性及其潜在的经济开发价值

中幡表演在全国的地方民俗花会中是稀有品种。前面已经介绍,目前公开资料中,能检索到的地方中幡项目寥寥无几,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地区。而在河北省廊坊市,整个市域范围内,仅有香河安头屯和安次区东沽港两处中幡花会。缘其稀缺,所以珍贵,东沽港中幡潜在的经济价值也就自在其中了。

首先,东沽港中幡的经济价值突出体现在人们对其文化艺术水准的认同中,这是其潜在经济价值的客观基础,唯有认同方能接受,唯有接受方能欣赏,被欣赏也就有了潜在的票房收入。观看过东沽港中幡表演的人都会发自内心地赞叹其惊人的技艺,这正是东沽港中幡经济开发价值的前提。

其次,东沽港中幡的经济价值还源于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富裕的农民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物质享受,他们对文化生活的参与和对高雅文化欣赏的需要日益增强。中幡表演正是满足当地人们文化需求的一个很好的民俗项目。

第三,中幡的经济开发价值还蕴藏于乡村振兴战略中。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经济振兴的同时,乡村地方传统文化一定也会振兴,文化产业的步伐一定会加快,这也是中幡经济价值的潜力所在。

第四,东沽港中幡的经济开发价值已被其他地方的实践所证明。当前国内不少地方在民俗文化产业化的道路上走出了很好的路子。比如,新疆阿瓦提县对当地民俗项目的开发就是很好的例证。当地县委书记说:“阿瓦提是刀郎文化的发源地,历史悠久、底蕴厚重。近年来我们在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形成了集刀郎农民画、刀郎歌舞、刀郎美食、刀郎民俗、生态旅游等为一体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打响了刀郎文化品牌。”①王瑟、周世祥:《民俗文化与产业结合助力群众脱贫》,《光明日报》2018年8月5日。笔者认为,新疆因其地域特点,民俗文化比较出名,有巨大的开发潜力,自当有其作为。但不同地区必定有不同的特色,东沽港中幡,在民俗文化中也应有其一席之地。随着乡村旅游的盛行,打造富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民俗文化品牌,必定是一个有效的乡村振兴路径。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是世界文明发展中的一簇盛花,中幡花会则是这簇花朵中亮眼的一朵。中幡不像京剧、相声、武术等那样知名度大、流传范围广,但在它身上同样凝聚着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审美特点、文化元素,代表着曾经的中国的文明程度。不仅如此,它在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中也发挥着丰富文化生活、型塑民风民俗、弘扬民族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等特殊作用。东沽港中幡是现存中国少有的中幡艺术中的一个,具有稀缺性,应当加大力度予以保护和开发。

猜你喜欢
花会
北京花会与年味儿
那些人
“三山五顶”的文化密码
风从身边吹过
我靠着一棵树
延庆花会闹元宵
从花会民俗谈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微语录
花会
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