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盘游戏改善小学被拒绝儿童同伴关系的实践探索

2021-12-28 12:57
辽宁教育 2021年6期
关键词:沙盘同伴陪伴

孟 嵯

(大连市西岗区教育事业服务中心)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是人际交往。小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包括亲子交往、师生交往和同伴交往。由于小学生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小学生对互动结果影响的方面不同,同伴关系具有前两者不可替代的功能。小学生普遍会遇到被想结交的某个孩子拒绝后产生失望的情况,大多数学生在失望之后,能够回归正常的同伴关系;少数学生则可能一直处于被同伴拒绝的状态,从而丧失安全感,缺少社会支持,影响他们的社会能力发展和健全人格形成。可见,寻求适宜的同伴关系干预途径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沙盘游戏改善被拒绝儿童同伴关系的理论依据

自1966 年瑞士心理学家卡夫卡命名“沙盘游戏”以来,沙盘游戏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欧美、日本及国内的儿童与成人心理治疗、心理辅导中,并取得了明显成效。相关研究表明,沙盘游戏对小学生提升自我效能感、调控情绪、培养人际交往能力、改善学习问题与行为等方面都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一)关于沙盘游戏的基础认识

沙盘游戏是卡夫卡在整合荣格分析心理学与东方哲学的基础上,对洛温菲尔德“世界技法”的改编。该疗法是来访者在专业治疗师的陪伴见证下,在沙盘中用沙子、水和沙具创造出一幅三维场景的过程。在创造场景的过程中,来访者内心的冲突将通过象征的形式表现出来。期间,来访者的自我与自性不断协调一致,混乱的心理内容逐渐得以重整,促进心灵的疗愈与转化。

本文以体验式团体沙盘为主,让来访者在心理陪伴师(以下简称陪伴师)的陪伴见证和结构式团体框架下进行沙盘游戏体验,遵循“不分析、不解释、不评价、不判断、重感受、重陪伴”的沙盘游戏实践原则。

(二)关于被拒绝儿童同伴关系的基础认识

同伴关系是指岁数相近的儿童之间,相互协助并参与相关活动的关系,或是在人与人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心理成长水平相近或是同龄人之间所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目前,国内沿用的同伴关系类型划分一般有两种,一是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和一般型的四分法;二是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有争议型和普通型的五分法。

本文主要关注被拒绝儿童的同伴关系。被拒绝儿童一般表现:社交退缩或者攻击型强。拒绝—社交退缩型儿童内心想要加入同伴的活动,但是不会使用正确的交往技能,不知道如何加入同伴的活动中,也不会正确回应同伴的期望。被拒绝后,他们往往选择远离同伴、远离社交环境。拒绝—攻击型儿童与同伴交往时,则总爱对同伴做出打、骂、咬、踢等暴力行为。被拒绝后,他们往往会选择更具攻击性的行为。然而,无论哪种表现对促进同伴关系都是毫无用处的,反而会导致他们的同伴关系向更恶劣的方向发展。

通过访谈和资料查阅可知,上述两类儿童都对自我认知存在一定偏差,缺乏必要的合作与同伴交往的技能。例如,拒绝—社交退缩型儿童往往存在自尊意识弱,经常把他人的行为解读为讨厌、拒绝自己;而拒绝—攻击型儿童往往存在自尊意识过强,经常把他人的行为解读为有敌意的。可见,引导被拒绝儿童重新进行自我认识,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同伴交往技能是改善其同伴关系的重要因素。

(三)沙盘游戏改善被拒绝儿童同伴关系的可行性

首先,在沙盘游戏的结构式团体框架特质和自由而受保护的空间下,授课对象与沙盘游戏环境间能够存在丰富的团体动力学互动。在这种互动中,参与者越自然、越不防御,那么他们在沙盘游戏中就越能生动地重现和展示同伴关系的问题所在。找到了问题,就缓释了授课对象内心深处的冲突,迈出了走向自愈的第一步,从而逐步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

其次,沙盘游戏的象征特质,便于授课对象使用沙盘图画把自己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无意识的心理焦虑、压力、创伤和复杂情感表达出来。在用沙具或语言表达过程中,无意识逐渐向意识化转化,促使授课对象进行自我觉察,推动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例如,授课对象通过选择代表自己的沙具重新认识自己的特点,形成新的自我认知与自我认同。

最后,沙盘游戏的轮流取用沙盘与分享故事、感受的活动机制,为授课对象提供练习同伴交往的平台与机会。当所有成员都处在沙盘游戏中,他们轮流取用沙具、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分享交流等,都是同伴交往,均有助于提升他们积极的同伴交往思维。例如,帮助别人实现梦想,获得感谢或成功感的逻辑思维;与别人发生思想共鸣,引发好奇心和建立友谊的逻辑思维;遵守合作规则,可以创作更优秀成果的逻辑思维等,为日后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奠定基础。

二、沙盘游戏改善被拒绝儿童同伴关系的教学过程

对被拒绝儿童,可以此类儿童心理特点为依据,以主题为导向,以体验式团体沙盘游戏为载体,实施同伴交往专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程包括:触沙操作、协商活动规则、确定主题、沙盘操作、分享心灵故事、分享活动感受及课后延伸等环节。

(一)触沙操作

陪伴师在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下,用清晰、平和的声音说出指导语,引导授课对象触摸沙子,感受沙子的柔软、细腻和包容,促使授课对象放下戒备心理,安抚他们浮躁不安的心灵,使其逐渐走入无意识状态。为帮助被拒绝儿童能够尽快放松心情、打开心扉、沉浸在沙盘游戏中,陪伴师也可以在触沙操作前增加一些破冰小游戏,营造自由而受保护的氛围。

(二)协商活动规则

在陪伴师告知基础的沙盘游戏活动规则后,团队中所有的授课对象共同对当次沙盘游戏课规则进行个性化完善。比如,“确定庄家”“按照顺时针的顺序取用沙具”“每轮只能取用一次沙具”“当次课可取用三轮沙具”“可以用水”“不准移动别人的沙具”等。团队成员协商制定活动规则的过程,就是促进他们进行同伴交往的过程。刚开始,可能会存在授课对象改变陪伴师的既定活动规则,或者不会协商的现象。陪伴师无需焦虑,只需要耐心陪伴即可。

(三)确定主题

引导授课对象进行自我觉察的引爆点。不同的主题,会引导授课对象选择不同的沙具,摆出不同的沙盘图画,分享不同的心灵故事。在课程的初期,授课对象不清楚该如何确定沙盘主题,陪伴师可以使用“指定类”主题组织活动;当授课对象逐渐明白确定沙盘主题的方法,陪伴师也可以将确定主题的权力下放,使用“非指定类”主题组织活动。

在为期12~18 周的沙盘游戏课程中,大致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采取指定性沙盘游戏主题——“我是谁”“最棒的自己”“寻找自信心”“理想的自己”“我的地盘我做主”等,引导儿童挖掘自己内心世界,提高对自我的认识。第二个阶段,采取“规定+灵活”式沙盘游戏主题——“你眼中的合作”“我们的家”“圆梦”等,促进儿童思考什么是合作、如何合作,以及合作带来的满足感,挖掘自身的合作潜力。第三个阶段,采取“指定+分解”式主题——“我的好朋友”“受欢迎的他/她”“同伴交往要注意XX”等,引导儿童梳理出同伴交往的具体技能,进行专项能力互动式培养,促进同伴关系向良好方向发展。

(四)沙盘操作

由授课对象围绕主题,在遵守活动规则的基础上自主开展的。在创建过程中,陪伴师要始终坚持“四不两重”原则,做到真诚、尊重、接纳、欣赏每一个授课对象。

在课程初期,授课对象会存在不遵守既定的活动规则、选沙具过慢或过于随意、随便动别人的沙具等现象,这都是正常的。此时,陪伴师既要做到“心中有规则”,又要做到“相信团体”,即对以上现象(特殊事件除外),不予以制止和评价,全部交由团体内部解决。如果在沙盘操作环节中,没有及时解决这类问题,陪伴师不必紧张,可以将问题暂时搁置,等待分享时进行解决。授课对象在这个环节中,也在练习和实践合作与同伴交往技能。

(五)分享心灵故事

请授课对象借助创建的沙盘图画或某个沙具进行团队内分享。陪伴师始终怀有尊重和好奇心态,帮助授课对象觉察自身在自我认识、合作意识、同伴交往方面的情结、偏见或不足,实现自我自愈。固定分享的内容包括:拿了什么沙具、为什么选这个沙具、每次动作的想法和感受、活动过程中别人的动作让自己有什么感受。陪伴师也可请授课对象围绕主题进行分享。不过,这样的主题分享要在固定分享内容后再开展,避免干扰授课对象对无意识的觉察。

(六)分享活动感受

陪伴师通过授课对象对沙盘图画进行整体感受、分享当次课程感受,引导他们整理自身活动收获,为下一步进行延伸实践打好基础。该环节属于课程最后的整理、升华环节。

在此环节中,陪伴师无需主动将授课对象觉察到的问题、探索到的收获进行总结,而是以好奇的、开放的问题为触发点,引发授课对象进行自主总结。例如,“本次沙盘活动中,你喜欢哪些部分,为什么?”“在摆放沙具时,你反复调整了几次沙具的位置,我很好奇你是怎样想的?”“如果可以对整体沙盘进行重新命名,你会起个什么名字?为什么?”如果授课对象分享的内容不尽人意,陪伴师可以分享自己的真实感受,激发授课对象进行深度觉察;但陪伴师不可强硬引导授课对象通过沙盘游戏掌握某些知识或技能。

(七)课后延伸

课后延伸决定沙盘游戏在改善被拒绝儿童同伴关系的实际效果。陪伴师设置适当的任务,可以引导授课对象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践行自身在课程中掌握的知识、练习的技能。课后延伸任务要易于操作,且有一定挑战性,属于授课对象“跳一跳”就能做到的事情,避免因难度过高而引发回避行为,或因难度过低而缺乏兴趣。例如,陪伴师请授课对象思考,自己近期可以在哪些情景中使用当次课程获得的收获,鼓励他们课后尝试。

三、开展沙盘游戏教学的建议

沙盘游戏改善小学生被拒绝儿童同伴关系的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一)筛选授课对象时避免造成学生心理伤害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拒绝—社交退缩型儿童和拒绝—攻击型儿童。在筛选授课对象时,建议学校分同伴提名法调研、招募志愿者、筛选三步开展。采用同伴提名法调研时,为避免学生暂时忘记自己最喜欢的是谁,或者谁都不喜欢,请教师事先组织学生仔细看一遍所有班级内的同学,然后再进行调研。在招募志愿者时,建议学校围绕改善同伴关系主题,面向全校学生进行招募。最后,陪伴师根据同伴提名法调研结果,结合学生自主报名情况,筛选最终的授课对象。这种做法,既避免针对性征召授课对象,导致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体验而受到心理伤害或望而却步,又避免实际招募到的授课对象不符合要求。若有条件,也可以选择“Achenback 儿童行为量表”中社交退缩、攻击性部分的试题,进行印证性筛选。

(二)建设适宜开展沙盘游戏的物理环境

沙盘游戏的疗效主要取决于实施沙盘游戏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空间。其中,物理环境是开展沙盘游戏的基础。建议选择采光通风条件好,方便授课对象进出,且远离教师办公区、学生活动区,避免造成授课对象产生心理紧张、心情烦躁等不适感受。沙盘游戏室装修宜温馨、明快、安全。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为授课对象准备洗手盆、毛巾等清洁工具。

在沙盘游戏专用设施方面,要兼顾规范和方便的标准。沙盘尺寸标准、高度适宜,座椅舒适。沙具种类具足,分门别类摆放,且方便取用。针对被拒绝儿童的心理特点,建议备全人物类、交通工具类、军事类、动物类、原型类、建筑类、自然类等沙具,便于他们借此表达内心的担忧、害怕或冲突等感受。

(三)创建自由而受保护的心理空间

确保沙盘游戏疗效的心理空间是一个自由而受保护的心理空间,即陪伴师全纳儿童的言行举止。因此,儿童可以自由、无负担地选择沙具、创造自己的沙盘图画、讲述自己的故事、分享自己的感受,实现自己意识或无意识认知的重构。

创建心理空间主要依靠陪伴师的专业能力和健全人格。陪伴师应具备相对稳定的主人格,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充分理解沙盘游戏治疗、团体辅导技术、荣格分析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熟练掌握沙盘游戏带领、陪伴及心理咨询专业技巧,促进儿童自愈。

(四)注重借用其他教师及家长的资源

沙盘游戏的疗效应体现在授课对象的实际生活与学习中,这需要陪伴师与其他教师、家长共同配合完成。当授课对象在课程后进行实践时,若其他教师或学生家长对他们的言行举止给出消极反馈,则会混淆他们的认知,影响实效。因此,建议学校要有“一盘棋”意识,在陪伴师开展沙盘游戏课程的同时,做好班主任、学科教师及学生家长的教育指导工作,共同辅助授课对象改善不良的同伴关系。例如,当拒绝—社交退缩型儿童有主动社交行为,或拒绝—攻击型儿童有意克制自己的情绪、行为时,教师和家长要积极给予肯定。同时,也要提醒相关教师和家长,接纳儿童可能会存在行为倒退或者反复的情况。

(五)建立陪伴师督导制度

对于心理工作者来说,督导是最好的专业成长机制,也是最佳的情绪调节途径。沙盘游戏课程实施过程中,授课对象对自己的认识、同伴关系的转变可能会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许多陪伴师可能会存在挫败感、困惑感。如果陪伴师一直以消极心态或情绪组织沙盘游戏,将会阻碍授课对象进行自我觉察,甚至会产生负面效应。而督导制度可以促使陪伴师对沙盘游戏课程进行反思,释放紧张、焦虑、失望等不良情绪。根据实际情况,可选择外聘专家进行专业督导,或者组织陪伴师进行同辈督导。

猜你喜欢
沙盘同伴陪伴
陪伴
沙盘游戏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ERP电子模拟沙盘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沙盘活动设计、实施和反思——以武夷山一中沙盘活动开展为例
陪伴
拒绝入侵
寻找失散的同伴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