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侨乡文化资源在党员教育过程中的价值和运用
——以五邑大学智能制造学部为例

2021-12-28 12:04李秀平
关键词:侨乡育人党员

李秀平

(五邑大学 智能制造学部,广东 江门 529020)

近年来,高校学生党员数量不断增加,对他们开展培养教育的任务愈加艰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做好在高校和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可见,当前做好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工作尤为重要。

江门侨乡文化是众多侨乡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同时又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江门地区应深入挖掘侨乡文化资源并将其有效应用于党员培养教育,使大学生党员品德修为进一步提升,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从而不断增强党的生机活力。

一、侨乡文化含义及功能概述

(一)侨乡文化的含义

侨乡即华侨故乡。侨乡文化是包含了风俗风貌、规范准则、宗教信仰、道德素质、价值观念等复杂的社会现象。五邑侨乡形成于近代,是中国最著名的侨乡之一,素有“中国第一侨乡”的美誉。五邑侨乡文化具有自己的特色,是本土文化、西方文化、华侨文化和港澳文化等元素的有机融合,其中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外来文化为辅,具有鲜明的中西合璧特点和区域特征。

(二)侨乡文化的功能

侨乡文化是一种特殊的地域性文化。具有代表性的五邑侨乡文化蕴藏着丰富的爱国爱乡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改革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拼搏进取精神,是高校对青年大学生,尤其是对青年大学生党员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教材,是重要的德育和人文素质教育资源。研究表明,它们对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凝聚价值、塑造价值、动力价值。在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是提升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水平和人文素质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对侨乡文化利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侨乡文化内涵丰富,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素材。近年来,为深入学习五邑侨乡文化,发挥侨乡文化育人的重要功效,五邑地区各教育单位,尤其是高校开展了围绕侨乡文化的系列教育活动,激励侨乡学子积极投入学习侨乡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热潮中,积极挖掘、传承爱国爱乡、扶贫助困、开放兼容、艰苦创业等侨乡文化精华,通过“系侨情、学侨史、知侨心、懂侨务、建侨乡”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及其体系的构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在网络背景和多元文化冲击下,高校德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也面临严峻挑战,亟须进行进一步的全面优化和提升。现有关于侨乡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侨乡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侨乡历史文化、侨乡文书整理与研究、侨乡特色文化设计与应用以及侨乡文化育人等方面,这些研究是本选题开展研究的重要参考。但是对侨乡文化与党员教育培养的应用研究较少。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侨乡文化为主题进行搜索,共找到期刊论文176篇。以侨乡文化与育人相关主题进行搜索,只找到论文8篇。如王克的《传承侨乡优秀文化 构建先进文化育人体系》、付绯凤的《论侨乡文化的特征及德育功能》,重点研究了侨乡文化作为重要德育和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如何构建先进文化育人体系。以侨乡文化与党员相关主题进行搜索,只有论文1篇,龚嘉玲、王姗的《五邑侨乡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入党意愿现状调查研究——以五邑大学为例》,重点研究了侨乡文化与大学生入党动机问题。

相关研究成果表明,运用文化资源进行党员教育培养是重要的党员教育培养方式,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目前的研究多数集中于研究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在党员培养教育中的价值和应用上,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党员教育”和“红色资源”为主题进行搜索,共找到期刊论文291篇,其中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对党员教育的研究资料较少,仅有27篇,主要研究农村和社区等地域对党员的教育培养成效,运用侨乡地域文化对党员进行教育培养的研究几乎没有,关于培养效果的研究成果亟待进一步发掘。

三、侨乡文化资源在党员教育中的价值和运用

(一)侨乡文化资源在党员教育中的价值

1.现实教育价值——侨乡文化是丰富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

当前,对大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和选拔制度相对严格,培养教育效果良好,但其中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发展大学生党员的过程中依然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二是在大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和管理环节,还存在不深入、不全面、不完善的情况;三是大学生党员处在青年时期,在这一特殊的年龄段里,其思想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其理想信念、道德水平、服务意识和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也会受到身边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化,这就对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牢牢把握“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深刻内涵,利用多种途径和资源,开展针对大学生党员的再教育、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目前关于党员的教育培养侧重于入党动机和理想信念教育,缺乏对党员品德修为、服务意识、先锋模范作用等教育的系统和全面研究与设计。本课题从侨乡文化在党员教育过程中的内容和标准、党员教育质量评价指标、校市资源联动等多方面提出了侨乡地域文化对党员教育的价值,是对现有理论研究的补充。

2.文化传播价值——侨乡文化是拓展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途径的有效载体

江门不仅有陈献章、梁启超、陈垣、冯如等众多历史名人及其故居,还有享誉世界的碉楼建筑群与侨文化展示载体“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不仅有新宁铁路、三十三墟街、侨资造船厂等交通与商业遗迹,还有侨批侨汇、外海家族祠堂以及良溪古村“珠玑巷移民文化”等文化资源,本研究以“侨乡文化育人”项目为载体,通过创新拓展教育平台,激发调动大学生党员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着力党员党性观念和党员意识的增强,充分发挥“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的作用,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支部内外成员在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及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等方面共同进步,促进支部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和组织力提升,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培训为主动参与教育培训,进一步保证教育培训质量。当前,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通过党员带头参与侨乡文化资源的再学习和再宣传,将有助于侨乡文化品牌的创建和有效推广,确保侨乡文化入脑入心。

(二)侨乡文化资源在党员教育中的运用

1.设计调查问卷和座谈访谈,调查、分析学生党员对侨乡文化的认知状况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谈话和座谈、外出调研等方式,深入调查分析大学生党员对侨乡文化的了解程度和参与侨乡文化传播的状况。

本研究对江门市两所高校的68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676份,并对39名大学生进行了访谈。参与调研的大学一年级学生占38%、大学二年级占32%、大学三年级占22%、大学四年级占8%;男生占53%、女生占47%;党员占44%、非党员占56%。通过调研和结果分析可以发现:对江门侨乡文化资源非常了解的占22%、部分了解的占68%、了解很少的占10%;自主参与过或者参观过侨乡文化教育基地的占53%,其中党员占75%。学生对目前已有的侨乡文化资源,以及五邑大学和江门市的侨乡文化育人活动的开展情况有所了解,但是了解程度还远远不够,侨乡文化对于党员教育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挖掘。

2.注重侨乡文化体验,开展丰富多彩的侨乡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结合大学生党员特点,充分利用各高校、江门市教育资源以及丰富的侨乡文化资源,依托主题党日、三会一课、暑期社会实践开展教育培训,制定每年一度的教育培训计划,策划“发现侨乡之美”“我为侨乡代言”“侨乡文化育人”三项主题教育活动,将侨乡文化应用于党员教育的全过程,确保教育实效;通过开展集中学习培训,进一步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组织社会实践等形式进行侨乡文化宣传、学习和体验,进一步提升教育实效。

本研究以“侨乡文化育人”项目为载体,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在侨乡文化再学习、再宣传活动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帮助广大党员进一步树牢党性观念和党员意识,促进支部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和组织力提升,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培训为主动参与教育培训,进一步保证了教育培训质量。

3.有效整合侨乡文化资源,搭建党建工作新平台

首先,理清侨乡文化资源党员教育的内容、标准和评价体系。项目基于侨乡文化的特点及江门对侨乡文化的开发利用,将侨乡文化资源应用于党员教育,尤其是党员的德育教育之中。依托“侨乡文化育人”项目,邀请支部党员参与项目的全过程,通过项目开展对侨乡文化资源的再学习和再宣传,并通过《学生党员成长手册》和项目积分评价体系进行教育效果的评价。其中《学生党员成长手册》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党员的基本信息、成长大记事(记录学生党员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间节点和重要的日子)、党组织活动登记表(理论学习、社会服务)、成长规划(含年度规划、个人人生规划)、成长心路(有收获是我们需要坚持的,有遗憾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支部全体成员,从申请入党开始,均会拿到一份这样的成长手册,每一学期进行一次逐层鉴定,作为党员发展的重要参考指标。积分评价体系则基于项目参与次数和程度。

其次,在当前“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的背景下,借侨乡文化这张江门名片创新拓展党员教育平台,让党员参与侨乡文化宣传,讲好侨乡故事,打造侨乡文化品牌并有效推广到世界,确保侨乡文化入脑入心。同时通过鼓励学生参与江门市“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规划项目,进一步拓宽教育培训平台,反哺学校发展和地方经济提升。

猜你喜欢
侨乡育人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侨乡古村 夜赛龙舟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发挥新侨乡独特优势 助力南通高质量发展
华侨作用下的侨乡建设研究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党员标准是什么?
“走基层·侨乡行”中央媒体江苏行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