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宏伟(特级教师)
师:我的问题是:“小数在英文里叫什么?”
学生全部懵了,面面相觑,倍感意外!愣了好一会儿,一个学生“斗胆”挑衅:老师,我们是上数学课,不是英语课,和英语有啥关系,你怎么能问我们英语呢!
师:谁规定了数学课不能问英语,谁说英语和数学没关系?从英文角度研究数学也是研究数学一个很重要的路径啊。
师:你们都不知道怎么办?
生:你教我们啊!
师:我不教!
生:回去问英语老师。
师:除了跟人学,就没有其他学习路径了吗?
生:查英汉词典。
师:好!请你开始查英汉词典。(全体学生没有一个动的)
教师故意逼问:你们查呀!
学生一起回复:没带!
教师故作惊异并严肃地责问:来上课怎么不带英汉词典?(一名学生站起来激愤反驳:这是数学课!上英语才用英汉词典,这是常识!听课教师哄堂大笑)
师:敢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意见和想法,特别难得!但有一点让我感到很遗憾!英汉词典不仅是学英语的工具,还是学数学、科学等学科的工具!我的学生跟我学数学不仅要带英汉词典,还要准备《新华词典》《数学辞海》《数学百科全书》,其实很多数学概念,你不需要麻烦任何人,查一下词典,自己就解决了!以后再跟我上数学课要怎么样?(学生齐声:带词典!听课教师又大笑)
师:没带词典,还有别的办法吗?(学生答上网,查百度)
师:目前,你们已经想到了三种学习路径:跟别人学,查资料和工具书自学,上网自学。老师会离开你,但是网络和工具书不会离开你,它们可以陪你终身学!
现场,学生利用网络自学到:小数英文叫decimal,且decimal又译成“十进制的”,继而发现和研究了小数与十进制的关系。接着,利用网上的英汉词典把decimal 拆成deci 和mal 两个词根;查出deci 是“十分之一”,研究出1 的十分之一是0.1,0.1 的十分之一是0.01……即“小数单位是从‘1’开始,十分之一、十分之一地变小而成的。mal 是small 的简写,意指“小数是微小的、少的、不足的”。学生从小数的英语概念,也就是从西方的文化角度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了小数。
这个教学片断是“全景式数学教育”指导学生打开研究路径、学会自主学习的一个缩影。短短十几分钟,就改变了学生“词典只是学习语言的工具”这个常识。“全景式数学教育”下的学生都知道“数学中的很多概念靠查字典、词典、数学辞海等就能自行解决”。比如,毫米为什么叫毫米,厘米为什么叫厘米?学生查到:毫的第五个义项是“千分之一”,厘的第一个义项是“百分之一”,原来厘米的字面意思就是“百分之一米”,毫米的字面意思就是“千分之一米”,不仅知道了它们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还掌握了它们和米之间的进率和换算!再如,正方形为何叫“正”方形?学生自己用字典查到“正”即“公平、相等、一样”便豁然开朗:正方形所有的边、角都一样、都相等、都公平,即“正”,所以叫正方形;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和联想到:正三角形的三角相等、三边相等;正五边形……数学上所有带“正”字的概念,一本字典,查一个字,竟然都解决了。
“让学生全身心、全方位、全时空、全自主地学习数学”是全景式数学一直追寻的学习理想。全景式数学教育极其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自主学习环境的营造,自学方法的指导,自学需要的激发,自学工具和自学资源的筹备与开发”这四大自学支撑,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会自成长、习惯自成长、实现自成长。其中“自学工具和自学资源的支撑”有以下七项:
1.上文谈到的,在教室或家庭里为学生自学数学补充和配备字典、词典、英汉字典、《数学辞海》、《数学百科全书》和相应的数学绘本、《小学数学教材全析》等工具书是全景式数学四大自学支撑之“工具和资源支撑”的第一项。
2.三种版本的教材———每课时提供三种版本的电子课本。哪一本最适合学生自学研究和深刻理解就选用那一本做“主学材”,学生在上面批注自学所得和疑问;另外两本教材则作为参考资料和练习册。
3.教学参考书——一般学校的教参,是给教师用的;而全景式数学教育中,教参是师生共用的。每课时,教师或家长提供给学生与“主学材”相对应的教学参考书上的页面,供学生自学时参考。
4.定制化的自学导引——教师经过充分的学前调研,为需要帮助的学生定制自学导引。学生先行对所学内容自行概览,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用、还是不用,以及自主选择自学导引的辅助等级。
5.充足的相应学具——包括随教材下发的,全景式数学教学团队研发自制的,学校或家庭根据教师建议选购的。目的是尽可能把每项学习内容都“物化”、“实操化”,更多地让学生在做中学,在体验中学。
6.网络——可以使用PC、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浏览教师提供的视频微课、相应的网页、APP等,或在教师和家长监控下自行上网查询。
7.自学助力团——不同班级、甚至不同校际的好友教师、还有自愿给学生随时提供自学咨询的家长,建立自学助力QQ 群、微信群等。随时答疑,助力自学。
上述七项工具和资源是从“硬件”上来支撑和保障学生的自学效果,同时,“全景式数学教育”在“自学环境的营造,自学方法的指导,自学需要的激发”三大“软件”支撑上也有自己独到的思考和建设方案,因篇幅所限,后续再交流和分享。
“全景式数学教育”推崇学生自学,并不是教师撒手不管、不教。我们的期待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经过充分、有效的课前自学,腾出宝贵的课堂时间用在刀刃上!——全景式数学团队的每一位教师都会和班级的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我们每天聚在一起学习数学的时间只有40 分钟,如果把这40 分钟中的很多时间耗在自学就能解决的问题上,就太可惜了。所以,能在课前自己解决的问题,一定要千方百计在课前解决,课上主要解决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样,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就可以更多、更从容地放在“重难点的剖析与处理、思维的分享与碰撞、本质的挖掘与理解、思想的感悟与提炼、创新的激发与培养、智力背景的丰厚与拓展”上,同时,教师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组织学生对“这类内容的自学方法”进行更充分的交流、反省、修正、丰盈和提升,为后面的自主学习提供新的支撑和保障。
我想,长此以往,一定会让数学教育更早地实现叶圣陶老先生的“不教”——即“全自主学习”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