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燕飞
(东平县接山镇农业生产综合服务队,山东东平 271500)
种植人员要想对玉米虫害进行科学地把控,就应该开展完备的防治工程。应该以预防为主,选择抗病能力较强的玉米种子,采取轮作换茬的模式,进行科学的施肥工作,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及时杀灭害虫。同时要保障用药的针对性,避免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
玉米的适应能力较强,并且产量较高,在市场中深受各个年龄层消费者的喜爱,在我国的粮食产业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但是现阶段,虫害成为限制玉米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虫害的种类较为繁杂。2020年9月12日,东平县的玉米观摩和种植培训班在县内的水浒酒店如期举行。培训为期4天,主要的培训对象为农业科技示范主体、技术员以及种粮大户等。会议中县农技推广研究中心主任针对区域内玉米种植情况进行深入剖析,探究玉米产量较低、病虫害严重、播种时期不适宜、播种质量不高等问题。技术人员又向大家介绍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虫害的类型和防治要点、玉米新品种的长势情况等。这个培训帮助种植户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有效地整合,为农业供给侧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山东省东平县在玉米种植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近几年虫害的破坏力呈现几何倍数的递增,部分区域受到严重的影响。种植户应从根源处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案,为玉米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
玉米害虫的种类较为丰富,比如玉米螟、粘虫、玉米蚜、蓟马、桃蛀螟等,此外还包含大量的地下害虫,比如二点委夜蛾、地老虎、蛴螬、金针虫等。在进行玉米害虫防治工作时,要对地下害虫进行重点把控。
2.2.1 金针虫。金针虫主要包括沟金针虫、细胸金针虫这两种类型。其中沟金针虫为金黄色,体形稍扁,背部中央的位置有一条较浅的纵沟,虫体尾节处分叉,背部呈现凹陷状、两侧微微隆起,每侧存在三个凸起的位置,分叉处有一个小齿。细胸金针虫为淡黄褐色,虫身整体呈现圆筒状,其中第二、三胸节的长度较长,第一胸节的长度相对较短,其中前八个腹节的长度较长[1]。细胸金针虫的尾部呈现圆锥形,临近基部的两侧各具有褐色圆斑,并存在褐色的纵纹。
2.2.2 金龟甲。金龟甲主要具有两种类型,即华北大黑鳃金龟、暗黑鳃金龟。其中华北大黑鳃金龟为黑色,虫身具有光泽感,前足具有三外齿,呈现尖锐状。前胸背板为黑色,腹板末端较为光滑。暗黑鳃金龟为黑色,虫身缺少光泽感,前足具有三外齿,较钝。前胸背板为黑色,腹板末端具有棱角。
2.2.3 蛴螬。蛴螬为金龟甲或者金龟子的幼虫,它的食性较广,会对农作物造成严重的危害,喜欢以种子、幼苗以及根茎为食,属于世界性的害虫。其中华北大黑鳃金龟幼虫的体色为乳白色,整个虫身呈现舒展的状态。腹部区域只具有钩状刚毛群,不具备刺列,刚毛群的前部为单峰形状。头部前顶刚毛每侧有三根,冠缝位置有两根,额缝旁边具有一根,肛门孔为三裂。暗黑鳃金龟幼虫的体色为白色,具有淡淡的黄褐色。腹部覆毛区中间没有刺毛列,只具备钩状刚毛,刚毛群的前部为双峰形状。头部前顶刚毛每侧有一根,在冠缝的两边,肛门孔为三裂。
2.2.4 地老虎。地老虎主要具有两种类型,即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第一,小地老虎。它的身体黑色或者黑褐色,体表较为粗糙,具有较多的黑色小颗粒。虫体腹部一到八节每节背部的中央区域都具有四个毛片,其中第七、八节的毛片比第一节大一倍左右。它的臀板为黄褐色,具有两条深褐色的纵纹。第二,黄地老虎。虫体为黄褐色,体表存在较多的皱纹,颗粒感不明显。虫体腹部一到八节每节背部的中央区域都具有四个毛片,其中第一、二节的毛片比后面的毛片略小一些[2]。
2.2.5 二点委夜蛾。二点委夜蛾是夏玉米区域新出现的害虫,在最初阶段许多种植人员把它误认为是地老虎。这个虫害会随着幼虫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地扩大,并且食量会有明显的提升,波及的范围会进一步地扩大,如果不能进行及时科学地控制,就会对玉米的产量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要对二点委夜蛾的生长动态进行全面地把控,加强虫情预警工作,种植户要进行适时防治,把虫害的影响降到最低。在幼虫时期为黄绿色,随着虫龄的增长会变为土黄色。二点委夜蛾的直径低于1 mm,成虫的长度在11 mm左右,双翅展开的长度为20 mm。雌虫的体积略大于雄虫。
这个时期的主要害虫为蓟马、蚜虫、红蜘蛛和地下害虫。
3.1.1 种子包衣。种子包衣是上世纪80年代研究出来的一种能实现农业增产丰收的技术,使用种衣剂与种子搅拌再进行播种,这样才能达到吸收膨胀的效果。种子的内胚胎在种衣剂的助力下不断地生长和发育,幼苗的长势较好。种衣剂内的有效成分能随着玉米种子的生长而不断地释放,被幼苗进行吸收,实现防治虫害,加快生长速度,增加玉米产量的目标。这项农业技术项目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有效地推广。在开展玉米种植时,可以使用“福亮”进行拌种工作,100 kg的种子需要配置450 mL的农药。福亮中的主要成分为噻虫嗪和溴氰虫酰胺[3]。
3.1.2 二点委夜蛾的防治措施。二点委夜蛾在山东省一年会出现四代,幼虫或者熟虫在泥土中作茧以便越过寒冬,越冬的区域较为复杂,主要为豆田、花生田、林下的残枝落叶或者杂草堆旁。其中4月到5月中旬是二点委夜蛾虫害的越冬代,6月中旬到7月上旬为一代、7月下旬~8月上旬为二代、8月底到9月中旬为三代。其中第一代和第三代的虫害较为严重。在第二代时虫害的量较大,而此时夏玉米正处于4叶期,两者的时间处于重合的状态,这时为敏感期,要进行重点把控。随着玉米植株能力的不断提升,幼虫对玉米的影响越来越小。种植人员要在该时期进行科学的防治工作。
在防治时要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借助性诱剂和灯光进行预报监测工作,对田间的幼虫情况进行全面地探查,对危害情况进行全面地把控。密切关注早播种区域的情况,树立早发现早治疗的理念。首先,采用农业防治的方法。当收获后实施旋耕灭茬操作,然后再进行播种。要及时清除玉米苗基部的秸秆残留物和麦茬,从根源处消除害虫生长的条件。其次,物理防治。使用频振杀虫灯进行诱杀工作。最后,化学防治。第一,采用种子包衣,把玉米种子和拌种剂搅拌。第二,播撒毒饵,使用90%的晶体敌百虫0.5 kg,加入少许的水搅拌,并加入50 kg的花生饼和棉籽饼等,喷洒4.5 kg/hm2。在傍晚的时候把毒饵播撒在玉米苗的附近。第三,灌药,要在玉米苗的根茎处喷洒药液,药剂要适量,在保障玉米根茎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喷洒工作。比如,使用2.5%的高效氯氟氰菊酯或者30%的乙酰甲胺磷乳油1 000倍试液进行喷洒。
3.1.3 防治蚜虫、蓟马的方法。使用噻虫嗪、啶虫脒等碱性杀虫剂进行防治工作,使用喷雾进行喷洒。在扑杀蓟马时使用蓝板进行诱杀。
3.1.4 苗期到拔节期的防治方法。玉米在这个生长阶段容易出现棉铃虫、粘虫以及甜菜夜蛾等虫害。主要使用20%的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40 mL与90 kg的水混合,使用喷雾的模式进行喷洒,这样的防治效果较为理想,并且不会对其他昆虫造成影响。
玉米穗期的主要害虫为玉米螟、桃蛀螟、棉铃虫等。在治理时要建立统一的监测机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配置飞机监测。
3.2.1 玉米螟。玉米螟成虫的特点为:雄虫的前翅膀为黄褐色,内部的横线为暗褐色,呈现波浪状。中部和端部具有黑色的小点和较短的横线。雌虫的特点为前翅膀为黄色,外横线和外缘线之间的宽带的颜色较浅。玉米螟幼虫的形态为头部为深褐色,背部为淡红色,腹部的颜色较浅。它具有三条较为明显的体线,其中背部的是最明显的。防治玉米螟的主要方法为:在其正式羽化前对玉米秸秆进行处理,使用频振杀虫灯进行诱杀工作;使用1.5%的辛硫磷颗粒剂进行喷洒工作,每亩配制1.5 kg,与2.5 kg的细砂进行混合,一起放入心叶内;使用白僵菌菌粉与15份细砂进行混合,在玉米心叶中期的时候加入心叶中。这样能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并且持续的时间较长。释放玉米螟赤眼蜂进行捕杀工作。
3.2.2 桃蛀螟。桃蛀螟的成虫特点为全体为鲜黄色,前翅有20多个豹纹斑,后翅有15个。腹部第八节的末端处为黑色,雄蛾较为明显,雌蛾较为模糊。桃蛀螟幼虫的基本特点为,背部为桃红色,具有暗绿色的背线,腹足较长。桃蛀螟的主要防治方法为:当幼虫正式羽化前,要及时处理穗轴和玉米秸秆,从根源处消灭害虫;使用性诱剂和频振灯消灭害虫;在果穗上滴洒20%的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 000倍液4滴左右,这样才能提升防治的效果。使用明黄赤眼蜂进行杀虫工作。
3.2.3 棉铃虫。棉铃虫属于夜蛾科,雌蛾为赤褐色,雄蛾为灰绿色。防治方法为:进行科学布局、采用耕地灭蛹、喷磷驱蛾;使用灯光进行诱杀;喷洒生物农药,比如核多角体病毒;喷洒药剂,采用多种药剂轮换喷洒的模式。
综上所述,山东省东平县开展玉米种植活动时,要提高对虫害的关注度,采取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理念,明确虫害的类型和属性,掌握不同生长阶段的虫害情况,提升防治技术的效果,增强玉米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