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龙龙
(商河县农业农村局,山东商河 251600)
商河县地处鲁西北平原,耕地面积7.6万hm2,常年粮食种植面积12余万hm2,其中,小麦种植面积5.73万hm2,玉米种植面积6.33万hm2,连续多年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级生态县”“国家级粮改饲示范县”“全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商河县同样面临着土地经营规模化率偏低、农村劳动力相对不足、关键技术措施落实不到位影响粮食产量等难题。为着力破解土地谁来种、怎么种等制约农业生产的瓶颈问题。商河县自2015年以来,积极整合涉农项目资金,依托粮食种植、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农业机械等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粮食生产全程社会化托管服务,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尤其是探索出的“10+N”“1+X”等典型模式得到了大面积推广,成效显著。
通过项目带动、政策引导、技术培训,扶持、培育、壮大了一批作业能力强、服务水平高的专业化服务组织。商河县福田农机专业合作社等5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商河县保农仓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等4家病虫害专业化服务组织日作业面积均达到万亩以上,小麦良种供应能力千万斤以上的种子企业2家,专业化服务组织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服务组织的发展步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同时,服务组织强强联合,搭建起农业综合服务平台,交织成覆盖全县的社会化服务网络,全县病虫害日综合防治能力近2.67万hm2以上,日综合机械化作业能力达到0.33万hm2以上。
按照县乡有专家、村组有能人的农技推广服务模式,通过技术讲座、田间课堂、现场观摩等方式,培养了一大批“站着能讲、蹲着能干、坐着能写、能干事、干成事”的实用型人才,锻炼了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农技推广队伍,为服务组织输送了技术人才,有效提升了社会化服务的质量。
依托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托管服务,落实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充分挖掘粮食增产潜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方面,通过推广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步提高,粮食生产环境明显改善;另一方面,通过集成推广节水、节肥、节药等新技术、配套应用新机具,全县粮食生产步入了绿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真正做到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通过整村开展社会化服务,提高了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实现了粮食生产节本增效。据统计,中等村庄(以现有耕地面积66.67 hm2计,土地整理后预计新增面积6.67 hm2)实现整村托管后,可节本增效132.5万元,扣除合作社公积金、公益金、风险金后,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3万元,村民亩均收入1 010元,实现了群众和集体经济双增收。通过集中连片开展社会化服务,充分发挥了大型农机具的效率优势,社会化服务组织减少了转场成本,增加了业务量,实现了增收。
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了粮食生产从种到收的全过程服务,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同时,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拉动了本地的就业,促进农村增收,社会效益显著。
商河县自2015年开展粮食生产关键栽培技术托管服务试点以来,积极开拓思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集成熟化了一套社会化服务发展的科学路线,即总体路线—粮食订单生产与托管服务相结合,延长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链条;组织路线—采取“服务平台+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通过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服务组织间的优势互补,交织覆盖全县的社会化服务网络;技术路线—践行小麦—玉米“双晚”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大力推广深耕深松、宽幅精播、氮肥后移、一增四改、适当晚收、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实现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生产;产品路线—提倡“优质专用小麦-特色玉米”种植模式,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加大农业新型主体培育,强化示范引领,鼓励有条件的村成立合作社,整合农村闲散的农机、植保器械、人力等资源开展社会化服务。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农资服务门店405家,种苗企业5家,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示范中心一处;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14家,其中,省级服务组织3家,国家星级服务组织2家,日防治能力2.67万hm2;农机大户800多户,农机维修网点34处,农机专业合作社49家,其中,省级示范社5家,农业机械总动力近100万kW。省级示范性农业生产服务组织4家。
一是完善公益性服务平台,通过整合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化肥减量增效、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统防统治、深耕深松等涉农项目资金,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服务组织与农户参与托管服务,针对技术环节复杂、农户难以掌握、又能较大幅度提高粮食生产水平的关键技术制定详细的作业标准和技术规范,指导服务组织开展作业,确保作业质量;二是建设社会化服务平台,通过引导服务组织抱团发展,示范推广社会化服务组织“1+X”发展模式,逐步建立以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为支点的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了服务组织间的强强联合;三是建设农产品销售服务平台,通过开展订单农业,拓展了社会化服务的内容,真正实现了品质原粮“从种到销”的全方位服务,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只有服务质量全达标,服务对象才会做“回头客”,社会化服务才能良性发展,为此,针对耕种管收各环节,商河县制定详细的作业质量控制办法,规范了农业投入品供应及托管服务落地。一是加强培训。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服务网络中的服务组织负责人、技术指导员、农机作业手进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服务组织的服务水平。二是合同监管。社会化服务组织与农户签订合同,就服务项目、作业面积、作业质量、作业价格、订单回收价格等以合同条款的形式作出承诺,群众依据合同规定的作业标准监督服务组织作业,确保托管及订单回收服务依合同实施。三是过程监管。鼓励群众监督服务组织作业,作业环节完成后,由农户在作业确认单上签字确认;采用智慧农业设备,定位、记录服务地点及面积,实现作业过程实时监管;县农业农村局会同相关镇街技术部门,成立专门的监督督查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全程监督、指导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服务,确保作业质量监管无盲区。
通过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支持打造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平台。针对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利用财政资金集中支持,精准发力,开展“10+N”服务模式,对深耕深松、小麦宽幅精播、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10项关键环节进行补贴,其余自费作业环节本着农户自愿的原则自行与服务组织协商确定,撬动社会资本发展托管服务,实现公益服务与社会化服务有效衔接。
积极创新组织形式,鼓励各级服务组织抱团发展,组建战略联盟,推行“1+X”模式,即托管服务优先由村级服务组织承担,村级服务组织缺项的服务环节由农业综合服务平台调度力量来完成,充分整合农村闲散的农机、植保、人力等资源,实现了大型服务组织与村级服务组织的优势互补,着力构建覆盖全县的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
服务要立足于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着力解决“把地种好”和“把粮卖好”这两个根本问题,逐步构建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示范集成推广、农业投入品供给保障、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粮食烘干储运产业融合发展等五大体系,实现粮食生产社会化托管服务全程化。
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是促进小农户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有效途径。在推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工作中,政府要坚持政策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扶持组织与监督服务两手抓,托管服务与订单农业相结合,社会化服务才能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