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市小桥镇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1-12-28 09:09范爱娟
南方农业 2021年29期
关键词:北苑贡茶小桥

范爱娟

(建瓯市小桥镇乡村振兴发展中心,福建建瓯 353131)

福建省建瓯市小桥镇地理条件优越,生态环境得天独厚,自古就是适宜茶叶种植和生产的地区,自北宋起就有茶业发展的记载。近年来,小桥镇历界党委政府始终将茶产业作为该镇的主导产业加以培育,呈现出茶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如何将茶产业做成小桥镇的特色支柱产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已成为当前小桥镇的茶业发展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1 现状

1.1 生态环境优越

生态环境对于茶叶的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生态环境成就了小桥茶叶的优良品质。小桥镇地处闽北山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生态优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9 ℃、降水量1673 mm,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地貌,森林覆盖率79.8%,适宜茶树生长的岩质土壤达100 km2。

1.2 资源优势明显

全镇现有茶山26.7 km2,各类茶叶加工企业400 多家,茶叶加工设备4000 多台(套),茶叶色选机100 多台,年加工茶叶8000 t 以上。全市80 km2茶园生产的毛茶,80%左右由小桥镇茶企收购加工销售,是闽北乃至福建省茶叶生产加工销售规模最大的乡镇,已成为北苑贡茶集散中心。全镇4.2 万人口中,有2 万人从事茶产业,年销售额达3亿多元,茶产业收入在居民收入结构中占比大。

1.3 茶旅融合发展资源多

推进茶产业、乡村旅游业资源共享、融合发展,努力打造茗香古镇、茶旅小桥。由镇党委政府牵头,茶叶协会主办的“小桥镇品茗推介会”[1],已经连续12 年举办,有效促进了茶农、茶企、茶商三方交流,2016 年起谋划建设的“北苑贡茶加工园区”项目,用地面积0.2 km2,项目分3 期建设,以标准化、现代化生产经营模式,建成南平市最大的茶叶加工园区,目前项目1 期已建成并投入运营。在中国传统古村落小桥镇阳泽村建成“北苑贡茶一条街”、甘源古茶道等一批观光休闲园区,北苑贡茶文化观光旅游路线正逐步形成。

1.4 文化底蕴深厚

小桥镇茶饮千古流芳,上屯西焙、甘源茶山、百丈岩茶等是北苑贡茶官焙内园,都是西焙御茶茶青主产区,历史上所制“龙凤团茶”为御贡上品,持续御贡458 年,是著名的茶叶产区。北苑贡茶的兴盛,引起茶学研究风行,有关北苑贡茶的专著集中在宋代,融诗词、书画、歌舞、戏剧、文学艺术于一体,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文明的象征,是小桥镇发展茶产业坚实的文化基础[2]。

2 存在的问题

2.1 茶园生产经营落后,产业化水平低

茶园多为农户家庭作坊式种植经营,组织化水平低。茶叶种植品种混杂、树龄老化问题突出,规模化种植程度低,规模效应不明显,难以从根本上改善茶叶生产经营条件,茶叶适用技术也难以大规模推广应用。茶产业发展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化的速度不快,产业化进程较慢,尚未形成镇域经济支柱。

2.2 茶企规模小,龙头企业缺失

大部分企业经营理念陈旧,制茶工艺不精,产品品质多以操作者的经验来判断,专业化程度不高,精深加工产品开发不足,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品质不稳定,价格偏低,效益不高。企业总体规模小、实力弱、水平低,缺乏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龙头企业带动引领。

2.3 知名品牌少,市场竞争力弱

在品牌建设上,大多茶企只重视自身品牌的宣传,对公共品牌的宣传营销不够热心,缺乏高层次、整体性策划和中长期营销推介规划,尚未形成品牌宣传的整体合力。对外宣传上,政企互动不足,尚未形成品牌聚合力,总体市场竞争力不强。

3 对策

3.1 建设生态茶园,打造高颜值产业

推动茶产业发展壮大,必须坚持绿色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优质、产业融合、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的现代茶业发展道路,重点是实施好“三大工程”和“一个保护”。1)茶山生态修复工程。加强出现水土流失茶园、茶山的生态修复与提升,推动茶园管理向“降密度、提高度、深施肥”方向发展;保留梯壁上的绿草,在茶树行间或梯岸上种植紫云英、黄豆、百喜草、爬地兰、平托花生等植物,形成绿色覆盖,提高茶园水土保持能力;以人工除草代替除草剂除草,引导茶农以割草代替劈草,促进生态恢复和平衡,走“恢复植被,巩固成效,保护生态,优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每年实施茶山生态修复0.2 km2以上。2)生态茶园创建工程。严格按照《生态茶园建设与管理技术规范》(DB35/T 1322—2013),在茶园顶部、路边、沟边及茶园空旷处种植适合生长的树木,构建茶树生长的良好大生态;保留茶园绿草,覆盖地表,保持水土,为害虫天敌提供栖息场所,营造良好的茶园小生态。建设高标准生态茶园2 km2,推广使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所研发的“以螨治螨、以虫治虫、以螨带菌治虫”国家级成果技术:在甘源0.27 km2茶山实施该防控手段,在茶园内均匀的播撒捕食螨,在茶园取食红蜘蛛、小绿叶蝉、粉虱等害虫时,利用自身携带的白僵菌,对茶园内的害虫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增施有机肥,增强土壤肥力,提升茶树抗病虫害能力,并结合色板、杀虫灯等,多靶标、多层次实施生态病虫害防治,从而有效建立茶园动植物生态系统平衡,减少农药使用量30%,确保茶园有机生产管理。3)茶园地力提升工程。积极推广“有机肥+配方肥”的施肥模式,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茶园内增施符合无公害要求的有机肥料,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推广“畜+沼+茶”模式,充分利用畜禽粪污、沼渣沼液等废弃肥料,减少化肥施用,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推广“绿肥+覆盖”模式,在茶树行间裸露土壤上覆盖杂草、绿肥草、稻草等,综合应用耕翻、采摘、修剪等农业防治措施,积极推广杀虫灯、粘虫板等物理防控措施,改良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促进茶叶质量效益提升、茶园可持续发展,每年茶园土壤改良1.3 km2。4)实施茶叶主产区生态保护。整顿治理毁林开垦种茶等非法破坏林地的行为,将茶叶主产区生态保护作为茶产业发展的一条红线,在维持现有茶园面积的基础上,不再新增茶园面积。对2015 年12 月以后所有违法违规开垦的茶山进行彻底整治,对高坡度、低海拔等不适宜茶树生长的区域实行退茶还林还耕,锁住茶山水土资源。

3.2 培育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化水平

将精深加工作为实现茶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竞争力。1)建设加工园区。加快推进规划面积14.6 hm2的北苑贡茶加工园区建设,完善电力、给排水、绿化、道路及场地平整等配套基础设施,构建生态产业园,推动茶叶加工、流通及配套服务高效融合。2)培育壮大龙头。围绕产业集聚,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链招商,鼓励现有骨干茶企增资扩营、收购并购,引进战略投资者[3];实施茶叶初制加工清洁化改造,新建、扩建一批名优茶全程清洁化、智能化、连续化生产线,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引导重点骨干企业加强在食品、保健、医药、化工和软饮料等方面的科技攻关、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应用,发展茶食品、茶罐装饮料、茶医药、茶保健品、茶工艺品等,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3)建设专业市场。加快产地市场建设,在阳泽村规划建设集贸易、茶文化、茶旅游、茶科研为一体的“茶叶一条街”,完善茶叶交易厅、茶叶精品展览厅、多功能茶文化活动中心、茶叶科研中心、茶叶质量检测站、电子商务网站、茶文化博览馆、茶文化广场等设施,促进茶产业加快发展。

3.3 强化品牌建设,扩大市场知名度

1)整合资源,打造品牌。抢抓高铁经济时代的新机遇,加快推进品牌化与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标准化融合发展;加强“北苑贡茶”公用品牌保护管理与营销,提升区域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引导茶企用好国家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打造“北苑贡茶”公共品牌[4];引导茶企统一品牌、统一宣传、统一包装、统一标志,提高小桥茶产业知名度。2)政策扶持,培育品牌。制定扶持茶企品牌建设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企业开展名优产品、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及原产地认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鼓励企业在采摘、加工、质量、商标、包装、售价等方面统一标准,促进品牌建设;鼓励创办龙头企业,在企业立项、用地、税费、信贷、技术等方面,予以优先扶持,重点支持,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北苑贡茶发展,壮大北苑贡茶品牌。3)宣传营销,推介品牌。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市场运作、利益链接”的原则,着力推广“武夷山水”“建字号”公共品牌,老字号“北苑贡茶”“闽北水仙”,打造著名、驰名商标,千方百计提高茶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5];组织力量制作“北苑贡茶”专题宣传片,在电视、网络等媒体上广泛宣传;定期举办茶事活动,开通小桥茶叶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在高铁站口、高速公路沿途等醒目处,设立“建瓯北苑贡茶——名冠天下”巨幅广告牌;鼓励支持茶企通过举办展会、推介会,开展北苑贡茶文化知识巡讲,加大媒体宣传,扩大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猜你喜欢
北苑贡茶小桥
宋代福建北苑茶盛行的历史动因及影响探论
脚没醒
北苑贡茶中的匠心精神
小桥
送茶五吨
送茶五吨
“董北苑”溯源
耒阳江头贡茶生态观光茶园景观茶文化形象设计
逝去的北苑
我变成了小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