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北郊亲属称谓词类型及溯源

2021-12-28 09:04刘越昕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丈人太原姥爷

武 璠,刘越昕

(温州大学, 浙江 温州 325000)

亲属称谓能够反映血缘关系,是所有称谓中产生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称谓词,并且在使用过程中自身不断完善、规范。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1]亲属之间的称呼可以反映出我国的社会制度、婚姻制度和伦理观念等等。在中国,由于地缘辽阔,不同地区和民族的亲属称谓并不相同。与西方民族的一分法的称谓不同,我国亲属称谓不是使用一套称谓词来称呼多种亲属关系,而是对每一种亲属关系都赋予一种或多种称呼。

太原北郊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北部市郊地区。侯精一先生在《山西方言分区》中依据入声的有无和古四声在今方言里的演变情况,将山西方言分为七个方言片,在通过方言片区中内部语音差异又分别划分出各小片区。太原北郊属于山西方言并州片中的晋阳小片,但又与同一小片中的其他地区有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差异。

本文通过整理分析太原北郊亲属称谓词中的祖辈称谓、父/母辈称谓、配偶称谓、平辈称谓和晚辈称谓,并探寻部分有别于我国大多数地区的亲属称谓词的历史渊源,充分反映太原北郊地区亲属称谓的特殊性。

一、太原北郊亲属称谓类型

(一)祖辈称谓词

太原北郊对祖辈的称呼呈现二分的状态,即根据夫妻为主线向上划分出父系、母系两条线。一般来说,北郊地区称祖父为“爷爷[ie33ie33]”、祖母为“奶奶[nɑi53nɑi53]”、外祖父为“姥爷[lɑo312ie35]”、外祖母为“娘娘(孃孃)[ni53ni53]”。

(二)父/母辈称谓词

太原北郊对父辈的称谓词从对长辈的称呼上分为称自己和配偶的父母一类和称父母的兄弟姐妹一类。第一类中称自己的父亲为“大[ta33]”、称自己的母亲为“妈[ma33]”,女方称配偶的父亲为“公公[kŋ33kŋ33]”、称配偶的母亲为“婆婆[p?33p?53]”,男方称配偶的父亲为“丈人[ŋ35əŋ33]”、称配偶的母亲为“丈母[ŋ35mu33]”。第二类中称父亲的哥哥为“大大[ta35ta33]”、称父亲哥哥的妻子为“大妈[ta35ma33]”、称父亲的弟弟为“伯伯[pai53pai53]”、称父亲弟弟的妻子为“婶[ʂŋ53]”、称父亲的姐妹为“姑姑[ku11ku11]”、称父亲姐妹的丈夫为“姑父[ku11fu11]”、称母亲的兄弟为“舅舅[tiu35tiu53]”、称母亲兄弟的妻子为“妗子[tiŋ3533]”、称母亲的姐妹为“姨姨[i11i11]”、称母亲姐妹的丈夫为“姨父[i11fu11]”。

(三)配偶称谓词

对于夫妻双方的称呼,太原北郊地区显得比较特殊。一般来说,称妻子为“老婆[lɑu35po33]”或者“婆娘[po35niɑŋ33]”,称丈夫为“老汉[lɑu35x53]”。

(四)平辈称谓词

太原北郊方言中有对兄弟姐妹的分别称呼,并不混同。一般来说,北郊地区称自己的哥哥为“哥[k11]”、称弟弟为“弟弟[ti35ti53]”、称姐姐为“姊姊[5333]”、称妹妹为“妹妹[mai35mai53]”、称丈夫的哥哥为“大伯子[ta35pi3333]”、称丈夫的弟弟为“小叔子[iau53su2233]”、称丈夫的姐姐为“大姑子[ta35ku3333]”、称丈夫的妹妹为“小姑子[iau53ku3333]”、称妻子的哥哥为“大兄哥[ta35y11k11]”、称妻子的弟弟为“小舅子[iau53iu3533]”、称妻子的妹妹为“小姨子[iau53i3533]”。

(五)晚辈称谓词

二、太原北郊方言亲属称谓词溯源

(一)姥爷

“姥”字有“mǔ”“lǎo”两个读音。读作“mǔ”的“姥”最早见于汉代焦延寿的《易林》中:“妪妬公姥,毁益乱赖。使我家愤,利得不遂。”最初是用来指称年老的妇人,也有用作指母亲的用法用例如下:

(1) 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晋书·王羲之传》)

(2) 未至十余里,有一客姥,居店卖食。(《世说新语》)

(3) 便可白公姥。(《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公死姥更嫁,孤儿甚可怜。(《乐府诗集·瑯琊王歌辞》)

如上例,例(1)、(2)中的“姥”是“年老的妇人”之义,例(3)、(4)中的“姥”义同“母”,指母亲。

读作“lǎo”的“姥”有与“老”用法相同的意义,同时也在历史中出现了指称外祖母的用法。例如:

(5) 有妇人四五,或姥或少。(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

(6) 外甥称母之父曰姥爷,母之母曰姥姥。(明·沈榜《署苑杂记》)

例(5)中的“姥”与“少”相对,用法与“老”相同。在例(6)中出现的“姥”已经在部分方言中产生了“母亲之母亲”之义,即“外祖母”的别称。

“爷”也作“耶”,是“爺”的简写字,最初用来称呼父亲。《玉篇·父部》云:“爺,俗为父爺字。”《篇海类编·人物类》云:“爺,俗为父爺字,通作耶。”产生之初“爷”与“父”“爹”是相同的用法,如下例:

(7) 村南村北哭声哀,儿别爷娘夫别妻。(唐·白居易《白氏長慶集》)

(8)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木兰诗》)

在宋代以前“爷”只用来称呼父亲,宋代之后才开始有称呼祖父的用法。例如:

(9) 永清县南辛溜村大佛寺有石幢……其末云大:“宋燕山府永清县景隆乡新溜里王士宗奉,为亡考特建顶幢一口。亡耶耶王安,娘娘刘氏,亡父文清母梁氏。”(钱大听《十驾斋养新录·永新县宋石幢》)

(10) 祖曰爷。(明·沈榜《署苑杂记·民风二·方言》)

如今将祖父或祖父辈分相同、年龄相仿的男性长辈称作“爷”[1]。“爷”单用或者叠用的用法在现代汉语方言里仍很普遍,所以现代将祖父称作“爷”或“爷爷”,外祖父与祖父辈分相同、年龄相仿,前加“姥”称作“姥爷”。

在清代以后,称外祖父为“姥爷”的用例逐渐增加。在太原北郊所处的晋语区中,使用“姥爷”远比“外公”“外爹”等多,在表意上使用“姥”开头表示外系血统,例如:

(11) 武国兴说:“姥姥、姥爷在上,外孙男行礼!”(清·《彭公案》)

(12) 头还没叩,他忽地惊呆,身子像木头一般僵了,他看见八仙桌上供奉姥爷姥姥的饽饽少了一个……(报刊作家文摘1993)

(二)娘娘(孃孃)

与其他方言区不同的是,太原北郊方言中称外祖母为“娘娘(孃孃)”,也有别称“老娘(老孃)”的说法。

“娘”有表示“母亲”的意思,《古今韵会举要·阳韵》云:“娘,母称曰娘。”在古代“娘”又可以写作“孃”,“娘”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玉篇·女部》云:“孃,母也。”用例如下:

(13) 朝辞耶娘去,暮宿黄河边。(《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木兰诗》)

(14)娘今何处,何川读书?(《南史·齐竟陵文宣王子良传》)

(15) 母语女言:“汝还努力为吾写经。”女云:“娘欲写何经?”(《太平广记·刘公信妻》引《法苑珠林》)

“娘娘”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表示外祖母之义,用例如下:

(16)娘娘得吃食与否?(教煌变文《目连冥间救母变文》)

(17)仁宗谓刘氏为人孃孃,杨氏为小孃孃。(苏轼《龙川杂志》)

在太原北郊方言中,人们往往称外祖母为“娘娘”,例如:

(18)你说得高塞,我娘娘的耳朵不行了,听不见。(请你说话的声音高一些,我外祖母的耳朵耳背,听不到。)

(三)大

“大”本不是亲属称谓词,为“爹”字早期读音的白字,还有写作“达”“答”和“丹”的。它们和“爹”在字形上没有关系,上古和中古时期的语音也不同。被用来作为“爹”的白字是在一些地区入声消失、清浊不再对立的时候,这个时期大约在明代[2]。用例如下:

(19)我的亲达达!你好歹看奴之面,奈何他两日,放他出来。(《金瓶梅》第二十六回)

(20)而俺答用事臣恰台吉勿从,阴主扯力克,以兵收比妓为妻。(明·高汝栻《皇明续纪三朝法传全録》卷三)

在现代太原北郊方言中,常称父亲为“大”,有时也称“爹”。例如:

(21) 告诉我大,今了不回了,在外头吃饭呀。(告诉我父亲,今天我不回家了,在外面吃饭。)

(四)老汉

在太原北郊方言中,使用“老汉”来称呼丈夫的用法比较普遍。“汉”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了“男子”的意思,例如:

(22)此汉不可亲近。(《北史·邢邵传》)

(23)中央一群汉,聚坐打杯觥。(唐·权龙褒《初到沧州呈州官》)

在用作“男子”义之后,方言中出现了“汉”作“丈夫”的意义,如《西游记》第二三回:“八戒道:‘娘,你上覆令爱,不要这等拣汉。’”在北方民间的人们喜欢用“老汉”来表示老年男子,可以用来自称,也可以用来他称。随着用词年龄界限的模糊,人们往往用“老汉”来称呼自己的丈夫,例如:

(24)你那红军老汉跑得没影踪,活活守寡我心里不安生。(李季《王贵与李香香》第三部)

(25)我家老汉夜天一宿没合眼。(我丈夫昨天一晚上没合眼。)

(五)小舅子

太原北郊地区惯用“小舅子”来称呼妻子的弟弟。“舅”本来是指母亲的兄弟,《尔雅·释亲》云:“母之兄弟为舅。”《诗经·秦风·渭阳》云:“我送舅氏,曰至渭阳。”毛传:“母之昆弟曰舅。”“舅子”,故名思义指的是“舅的儿子”。其一指“舅父的儿子”,此意义现在一般不用;其二指“妻子父亲的儿子”,即妻子的兄弟。这种从儿的称谓,体现了在历史发展中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尊敬。“小舅子”一词见于元明时期,有例为证:

(26) 于是归到酒席上,向西门庆道:“哥,你又恭喜,又抬了小舅子了。”(《金瓶梅》第六十回)

(27) 所以成之在横州衙内,但是小舅子来,千欢万喜,上百两送他,姐姐又还有赠,至于与人通关节得钱的在外。(明·《二刻拍案传奇》)

(六)丈人

“丈人”最早是对老人的称呼。《易师》:“贞,丈人,吉。”孔颖达疏:“丈人,谓庄重尊重之人。”“丈人”称呼“妻子的父亲”现于南北朝时期,例如:

(28) 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29) 宋金道:“丈人丈母!不须恭敬,只是小婿他日有病痛时,莫再脱赚。”两个老人家羞惭满面。(《警世通言》卷二十二)

例(28)中的“舅”是“丈人”之义,裴松注曰:“董承,汉灵帝母董太后之姪,于献帝为丈人。盖古无丈人之名,故谓之舅也。”随着口语俗称妻子的父亲为“丈人”用例不断增多,这一称谓流传至今。

(七)大伯子

“伯”最早是年长,《说文解字·人部》云:“伯,长也,从人白声。” “伯”作表兄长意义最早出现在《史记·陈压相世家》:“负诫其孙曰:‘毋以贫故,事人不谨’。事兄伯如事父,事嫂如母。”梁章柜《称谓录》中记载:“称夫之兄为兄伯。”古人为了显示“伯”在兄弟中的排序,前加“大”来称呼丈夫的哥哥。“大伯”最早出现于元明时期,例如《醒世恒言》卷三十五:“徐召道:大伯昨日要把马分与你,我想侄儿又小,那个去看养,故分阿寄来帮扶。”“大伯”也可称作“大伯子”,例如《红楼梦》第四十六回:“老太太想一想,也有大伯子要收屋里的人,小婶子如何知道?”随着使用的不断增加,“大伯子”称呼丈夫的哥哥这一称谓沿用至今。

(八)女婿

“婿”,同“壻”。《说文·士部》云:“壻,夫也。婿,壻或从女。”使用“婿”称呼女儿的丈夫最早出现于先秦时期,如:

(30) 曾子曰:“女之父母死,则如之何?”孔子曰:“婿使人吊。如婿之父母死,则女之家亦使人吊。”(《礼记·曾子问》)

(31) 赵有侧室曰穿,晋君之婿也。(《左传·文公十二年》)

作为对女儿的丈夫的通称,“婿”在使用中越来越常见。为了区别“称呼自己的丈夫为婿”的意义,“婿”字前加“女”表示对女儿丈夫的专属称谓。“女婿”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如:

(32)旧游弋猎,有行人入上林中,二世自射杀之。赵高教其女婿咸阳令阎乐劫不知何人贼杀人移上林。(《史记·李斯列传》)

(33)少府徐仁即丛相车千秋女婿也,故千秋数为侯史吴言。(《汉书·杜周传》)

三、结语

亲属称谓的变动能够反映出从古至今人们对于血缘关系亲疏的理念,同时也能够体现人们尊卑观念的变化。太原北郊地区处于北方方言晋语区晋阳小片的北部,更是省会太原的腹地,其所用方言词汇和读音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北郊地区特殊的亲属称谓词能够反映出方言的区域性,通过对这些特殊亲属称谓词的分类和探源,能够为汉语亲属称谓词的演变提供宝贵的方言材料。

猜你喜欢
丈人太原姥爷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第七届编委会
乡村振兴“太原模式”亮起来
太原清廉地图
人造太原
“老丈人”的由来
母亲节感怀
“丈人”未必是“岳父”
肩膀上的爱
“丈人”未必是“岳父”
我想你了!姥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