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旗
(吉林财经大学 亚泰工商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作为互为补充、取长补短的两种教育方式,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为把学校和家庭这两个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割裂开来,对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免有失偏颇,并势必造成教育脱节,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进家庭和学校合作与联系势在必行。近年来,家校合作的教育管理模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和运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互相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肯定了家庭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教育部2005年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也明确提出,积极探索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预见性。积极探索家校合作有效形式,推动家校合作模式不断深入,使高校和家庭之间形成育人合力,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深远。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积极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和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除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大学生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功能上具有相互补充性、作用上具有相互促进性。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键一环,家庭教育无论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还是在教育形式、教育效果上都具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优势。同时,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较活跃且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大学生具有社会化程度较低、对家庭依附程度较高等特点,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而言具有更强的渗透性、持久性特点,一定程度上讲,家庭因素的影响,贯穿人的一生。[1]家长作为学生发展跟踪和反馈的主要实践者,通过与家长沟通,学校可快速、全面的了解大学生个体整体状况,更好地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如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学校与大学生家长之间建立充分联系,即通过家校合作的形式,利用网络、书信、电话、家长会等搭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家校合作平台变得尤为必要。对于大学生而言,家校合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帮助学生尽快完成角色转变,适应大学生活并对其未来全面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高校而言,家校合作可更好地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家校合作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长期以来,人们对家校合作的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学前及义务教育学段,高等教育学段家校合作的功能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作用未能充分彰显。大学生家庭教育的价值被忽视,并且长期以来,升学导向的家庭教育使其自身存在严重“重智轻德”的教育倾向,从而造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家校沟通不畅、成效不佳。许多家长认为孩子上了大学便可“大撒手”,孩子的教育全权交给高校,甚至有意识的弱化、忽视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影响。实践中,“家校合作”的教育管理模式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极为重要,但目前很多高校的家校合作还停留在较为初级阶段,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的家校合作,整体上处于低水平、低层次、低共识水平,具体表现为家校合作动力不足、内容不够深入、形式单一等,并且在诸多方面未能达成合作共识,从而导致家校合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无法有效彰显,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家校合作动力不足、各自为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学生家庭教育因素没有参与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没有很好的整合家庭相关因素。受物理距离、知识结构等方面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的家长相互知之甚少,交流沟通存在芥蒂,从而家、校双方均无法对大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也就无法根据大学生整体情况顺利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究其原因,首先,家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未能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在许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看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自己的事情,与家庭教育关系不大,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业性越来越强、近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理论水平和自身各项素质的不断提高,而学生家长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教育能力参差不齐,高校对家长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认可度不高,再加上沟通成本较大且沟通效果不理想等原因,从而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家庭沟通意愿较低。其次,家长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家校合作知之甚少,限于自身文化水平、知识结构,再加上家校物理距离、心理距离的障碍导致其与高校沟通的意愿较低,更有甚者表现出与高校教师沟通上的胆怯心理、逆反心理,高校与家庭缺乏家校合作的共识和主动性,导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家庭与高校之间出现断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家校合作模式最终指向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推进,即把分散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资源及方法等加以整合的过程,以发挥育人综合效应最大化。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技术进步,大学生家校合作在形式上也不断丰富、创新,家校合作的传统形式有:利用书信、电话、短信、微信等渠道进行远程沟通,通过进行个别家访、家长座谈会等形式进行面对面沟通。家校沟通成本在降低,但整体上看,家校合作程度、合作内容并未随着沟通形式的丰富而出现明显改观、深化。现实中,高校与学生家长的合作多是问题导向、学业导向的合作,即通常是学生在校期间表现出行为失范或学业困难等问题时才引发的家校沟通、合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家校合作中一直处于不受重视或重视不足的状态,常态情况下,学校与家庭表象上“相安无事”,实质上却暗藏着家校之间沟通不畅、互动不足的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思想水平、价值取向、心理健康等方面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高校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一课堂”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溶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家庭环境对于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则更多的是一种泛化的影响,将教育溶于日常,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点。通过家校合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整体发展纳入家校合作教育视野,更有效的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但目前来看,高等教育阶段,问题导向、学业导向的家校合作内容仍表现出一头独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家校合作内容有待进一步加强。
家庭教育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其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及教育形式都对学生的思政发展起着深刻而直接的影响作用。[2]作为教育整体的关键性环节,家庭教育无论在教育内容,还是在教育方法、教育形式上都具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优势, 随着信息网络、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沟通方式日趋多元化,为家校合作开展思想政治育人提供技术、渠道支撑,但沟通方式的进步未能有效刺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家校合作方式的多元,先进的沟通方式只是作为工具增加了沟通选择空间、提高了沟通效率,而如何运用才是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家校合作方式在方法论层面亟需解决的问题。高校作为家校合作的主导方,除了传统的家访、家长会等形式,高校一直在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家校合作的多种形式,如家校共建网络思政课堂、微信公众平台等,但目前来看,高校对家校合作创新方式利用率较低,家庭因素的对家校合作创新方式的参与度不足、参与意愿不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家校合作方式发展仍较为滞后。
家校合作在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育人功能的同时,还可调动家庭泛化教育的优势,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科学有效。深挖家校合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有利于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顺利达成。
动力是事物运动、发展和变化的推动力量。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动力有两个来源,一是来源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一是来源于事物外部的矛盾运动。[3]家校合作动力,是内源性动力与外源性动力共同产生的耦合力,即致力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形成思想政治育人合力而引发的家校合作行为。
1.内源性动力
内源动力是指内生的,由于内部作用力的影响而对家校合作所产生的推动力。家校双方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及在此基础上达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共识,是家校合作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基础,也是家校合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源性动力。打破高校搞“封闭思想政治教育”的怪圈,高校应以主动姿态搭建与学生家庭沟通的桥梁,一方面,让高校和家庭更深入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另一方面,让家庭因素参与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家、校逐渐在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上达成共识,共同探索多元主体共治的格局。
2.外源性动力
外源动力是指外生的,由于外部作用力的影响而对家校合作所产生的推动力。家庭和高校共同承担着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责任,双方在达成思想政治教育共识的基础上,还需充分调动、激发高校和家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外源性动力因素。
(1)高校肩负使命的应然要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诸多天然优势。一方面,是由其自身职能定位决定的。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4]另一方面,高校肩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还由其得天独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所要求的。首先,高校具有专业化、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从各级党组织、思想政治教师到辅导员都是积极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其次,高校可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校文化、社会实践等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然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们达成的普遍共识是: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影响也举足轻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也证明家校合作可以达到更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高校肩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使其具有较强的动力开展家校合作。
(2)家庭教育的现实担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境之一,家庭的微观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更加直接影响。正向、积极的家庭教育理念可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发展起到引导和助力的作用。大学生对家庭的依赖性仍较强,家庭教育仍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现实中,家长自身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不足,再加上思政知识匮乏、教育方法不当等因素成为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瓶颈,导致家庭教育无法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通过家校合作,一方面,高校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上全方位指导大学生家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家庭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强等天然优势,而这些优势只有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互补,在教育方法上相互协调,建立家校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才能更好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健康的思想政治教育家校合作模式表现为,家庭和高校在教育方向上一致,在教育内容上互补,在教育方法、手段上协调。家庭与高校的合作应当是多维度、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成为家校合作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且随着外部环境和大学生内在学习需求的变化,应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拓展、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思想观念、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为直接目的,以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能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为间接目的,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根本目的。[5]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家校合作的内容,应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道德规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导内容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等内容也应囊括在内。此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一个既相对稳定又不断发展的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应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诸如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教育、恋爱观教育、就业与创业教育等也应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家校合作范畴。
学生家庭状况及学生自身各方面信息作为家校合作的重要基础,也是开展家校合作的宝贵信息资源,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深度挖掘、充分利用。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家庭信息及学生的在学状态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高校作为家校合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应根据学生及其家庭实际情况,适时转变教育理念。目前,电话、微信等远程沟通和召开家长会、家长论坛、主题报告会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家校合作形式已被广泛运用,同时,高校还应以高科技为依托,制定多样化、动态化、深层次的家校合作工作方案。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遵循信息技术的教育逻辑与教育的技术特性,积极研究、科学运用远程和现场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的形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会贯通、相互促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家校合作形式向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通过家校合作网络平台、自媒体、微博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实现对家长的思想政治知识普及。另一方面,深入挖掘传统家校合作方式的教育资源。可深层次挖掘家长会、家长论坛、主题报告会等传统的家校合作方式不同场景的教育资源,学生、社会各方可有选择性的参与进来,如将理论教育与情景表演、互动游戏、社会实践等有效结合,增强家校合作的实用性和趣味性,通过家校合作2+X的多方联动模式的构建,将受众受教的过程融入多元的家校合作模式之中。此外,高校与家长在关注学生学业情况的同时,还应建立常态化的师生、家长与子女的谈话制度,并及时关注大学生对微信、微博、QQ的使用情况,掌握学生的思想近况,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拓宽家校合作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提升家校合作的深度。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家校合作保障机制的建设是一项繁杂的工程,高校应设置专门的机构、专门人员牵头负责,在明确各方的责任、角色分工的前提下,还需相应的制度、资金保障等。一方面,高校相关部门应把家校合作纳入大学生教育制度体系,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家长参与高校相关管理活动更加名正言顺,从而提升家长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参与度。明确家校合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保障家长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权利和义务。另一方面,学校应设有家校合作专项教育资金,保障家校合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进行。同时辅导员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发挥其在高校、学生、家长中联动的作用,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家校合作模式的建立纳入辅导员工作考评体系,通过激励措施激发其工作热情,保障家校合作的畅通。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生命线和中心环节,是党的政治工作、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突出的政治性和社会性特征。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是思想活跃且可塑性强的青年群体,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强的教育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随之站在了新的历史节点上,高校和家庭应立足新时代,聚焦新使命,通过有效地家校合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既要做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现实问题的关切,对思想政治教育热点社会问题的回应,还要做到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的深刻洞悉,家庭和学校都应充分认识各自所应承担的责任、各自所应履行的义务,双方才能够更好地沟通、合作,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