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的贵州苗族档案资源建设研究

2021-12-28 08:55杨诗琦
兰台世界 2021年4期
关键词:苗族民族资源

杨诗琦

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古老民族,其主要聚居在中国华南及东南亚地区。根据2010 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贵州是全国苗族人口数量最多的省份,其人口多达3968400[1]。大量苗族人口聚居使贵州蕴藏了丰富多元的苗族资源,伴随社会文明发展和民族文化建设需要,苗族档案资源也成为档案资源体系的重要建设内容。2016 年发布的《贵州省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档案资源多元化”和“加强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保护和开发,做好民族民间档案文献抢救、保护和开发工作”的工作目标[2]。据此,苗族档案资源建设是实现档案资源多元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保护民族文化的主要方式。

此外,有学者就苗族档案的相关问题展开了研究,如汤健容发表的《苗族档案的类型及其成因》[3]114-115《苗族居住建筑档案研究》[4]45-46《苗族医药档案文献概述》[5]67-69,分别研究苗族档案的七大类型与形成原因,苗族居住建筑习俗档案、苗族居住建筑形式档案和苗族吊脚楼建筑档案,以及苗族医药文化档案文献。但上述文献仅限于从档案和档案文献视角研究苗族档案,并未涉及特定地区的苗族档案资源建设问题。

同时,鉴于学界对苗族档案的研究现状,苗族档案资源和苗族档案资源建设的概念并未得到明确定义。但根据学界对国家档案资源及少数民族档案概念的界定,笔者认为可将苗族档案资源定义为:聚居在苗族地区的苗族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对本民族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和利用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数码、实物等不同载体形式的信息总和;而苗族档案资源建设是指以丰富完善国家档案资源体系和少数民族档案资源体系为目标,档案有关部门依据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并利用现代化技术和方法,对苗族地区具有建档意义和保护价值的优秀苗族有形与无形的资源进行规范化、有序化的整合及管理过程。

基于上述内容,学界对苗族档案资源建设方面的研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缺乏从民族文化传承视角对其进行探讨;二是缺乏从资源的完整性建设角度对苗族档案展开研究。因此,基于民族文化传承视角探索苗族档案资源的建设,有益于丰富民族档案的相关理论研究,为其他少数民族在档案资源建设方面提供可借鉴的策略和方案,通过资源建设的方式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一、贵州苗族档案资源建设的法理依据

1.民族文化传承的需要。在当代社会公众对文化生活要求渐高的背景下,少数民族档案文化建设也随之倍受重视。根据2003 年开始施行的《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内容包括:“一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二是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文学、戏曲、诗歌、音乐、舞蹈、绘画、工艺美术等;三是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及其所掌握的传统工艺制作技术和技艺;四是反映各民族生产、生活习俗和历史发展的民居、服饰、器具、用具等;五是具有学术、史料、艺术价值的文献等及其他表现形式的民族文化”等[6]。据此,苗族档案资源不仅是本民族的精神文化遗产,也是国家和社会不可或缺的民族文化资源。苗族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体系的重要构成,其保护传承对中华民族文化整体性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民族文化传承价值驱动下的传统苗族文化被唤醒,以实现民族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完整性保护与传承。

2.社会记忆背景下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需要。档案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记忆载体,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世界记忆工程”的影响下,档案界也对档案的记忆功能赋予了新的活力。如我国多个城市在档案馆的引领下积极以城市为档案建设对象,利用特色档案资源,构建独特的城市记忆。在社会记忆构建的背景下,2014 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着重提到了,“以建立健全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推动档案事业的科学发展”[7]。苗族档案资源建设作为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和社会记忆构建的重要部分,其建设不仅关乎苗族档案资源体系的完善,也影响着社会记忆背景下现行档案资源体系的全面性构建。

3.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及新型智库建设的需要。苗族档案资源不仅是档案资源体系的构成要素,也是国家文化遗产和社会知识信息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2019年3 月5 日发布的《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繁荣文艺创作,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档案等事业。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改革发展,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8]。由此,一方面表明了2019 年国家持续加大对档案事业的重视与投入;另一方面也明确了档案事业是文化事业和公众文化生活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重点对象。而苗族档案资源建设通过构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数据资源库,实现对苗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助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优化发展。

二、贵州苗族档案资源建设可行性分析

1.档案事业快速发展推动苗族档案资源建设进程。其一,2001 年9 月23 日通过的《贵州省档案条例》第三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把档案事业的建设列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9]此外,第十五条“对记述和反映少数民族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宗教等活动以及少数民族历史的各种载体档案,县级以上国家档案馆及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做好收集、整理、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10]等条款均有力地推动了苗族档案资源建设。其二,据《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相关内容来看,国家对民族文化事业和民族地区的重视度和关注度在持续提高。贵州的整体经济、文化、科技水平在此政策的支持下得到大幅提高,也为苗族档案资源建设实践和贵州地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和平台。

2.苗族档案资源不容忽视的非遗价值。《弯头芦笙风情——夫妻舞》是一支由来自于贵安新区马场镇佳林村新寨坡组的12 对真夫妻表演的集芦笙吹奏、舞蹈表演为一体的原生态苗族舞蹈,是苗族人民农闲之余,自娱自乐、祈福祭祀时的一种自由舞蹈表达。由于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特色民族舞蹈文化价值,2010 年该舞蹈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纳入到非遗保护框架,为苗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搭建了良好的平台[11]。早在2006 年,苗族芦笙舞、苗族姊妹节、苗族古歌、苗绣、苗族蜡染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等多个具有苗族特色的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2014 年,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贵州省共有7 个项目,苗族鼓藏节也入选其中[12]。2015 年,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龙山镇城兴村迎新春传统民俗文化节日“跳月”也成功申报州级非遗[13]。

基于多种苗族资源的成功申遗,并根据苗族档案类型体系的构成,可判定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属于苗族档案资源的建设范畴。因而,在苗族档案资源非遗价值的影响下,苗族档案资源的建设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全新价值认可,为其提供了非遗建设与保护框架。

3.苗族档案资源特有的文化经济价值。其一,苗族档案的特色民族文化价值。2010 年的上海世博会,贵州展馆共展出1681 张照片档案和部分实物档案,参展档案包括台江县副县长李碧云捐赠的一套价值不菲的苗族服饰和42 张照片档案[14]72-73。值得一提的是,会展的苗族服饰在工艺和图案设计上向社会大众展示了苗族独特的织染工艺和制作技术。而苗族服饰作为苗族档案资源体系的重要建设内容,其以贵州档案的身份亮相世博,凸显了苗族实物档案特别的民族文化价值,使得公众对以苗族服饰为主的苗族实物档案资源有了新的认识和关注,也为苗族档案资源的建设实践创建了前期价值基础。其二,苗族档案可观的产业经济价值。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且完整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的苗族聚居村寨。据旅游数据调查显示,自2008 年贵州省第三届旅游发展大会在西江千户苗寨召开以来,其游客数量猛增至77.7 万人次。随着民族生态旅游的热潮,西江千户苗寨的游客量和经济收入也在持续增长[15]。

2018 年4 月,中国苗族姊妹节暨黔东南州第八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贵阳举行,并在黔东南州台江县拉开了序幕,大会通过观摩民族旅游项目、展演民族文化等形式,全方位展现了黔东南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内涵,促进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提高了民族品牌在社会公众的知名度、美誉度及影响力[16]。在第八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的影响下,台江等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实现了良性纵深发展,同时提升了苗族旅游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2020 年“五一”期间,雷山县共接待游客达17.65万人次,其中仅西江景区就接待游客4.3 万人次,西江千户苗寨旅游综合收入3956.72 万元[17]。随着贵州苗族地区旅游产业的深入发展,一是加大了对苗族档案资源的深度开发,以档案作为苗族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形式,实现贵州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二是以民族文化旅游为发展特色,深入挖掘苗族档案资源,拓展苗族文化载体,促进民族地区全方位建设。

三、贵州苗族档案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1.建设力量薄弱,资源采集力度不足。其一,2002年贵州水书被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黔南州档案馆将更多精力和资源投入到了水书的抢救与保护工作中,弱化了苗族档案资源的建设意识和建设力度,造成其建设力量缺乏,并对其挖掘及开发利用产生了多方面的消极影响。其二,尽管贵州孕育了独特的苗族文化,拥有丰富的苗族档案资源,但贵州各级档案馆对苗族档案资源在采集、征集上,仍存在由于缺乏建设意识而造成的采集力度不足问题。如大多档案馆的网站建设内容仅有少许的苗族档案信息,且无具体苗族档案相关的馆藏数据。另外,档案管理人员受传统档案建设理念和管理思想的影响,其被动式的服务态度使苗族档案资源的整体价值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从而影响了苗族档案资源的建设效果。

2.缺少系统规划,缺乏有序化管理。其一,由于缺乏重视和投入,造成苗族档案资源的建设意识淡薄,且相关管理部门和档案建设工作者未对苗族档案资源的建设设定整体工作目标和具体资源建设规划,缺少对苗族档案资源建设的预期管理与进度控制,大大影响了其建设质量和贵州民族档案资源价值体系的全面性构建,也阻碍了国家档案资源价值体系的整体建设和实现。其二,建设过程中缺乏规范化的管理体制和标准化的管理方式。目前,贵州苗族档案资源在建设过程中,没有制定其征集范围和内容及具体管理过程等方面的相关标准和规范,缺乏整体的规范化管理体制,如苗族档案资源的分类标准、价值鉴定标准和实践管理标准不一致等问题。此外,在后期对苗族档案资源的管理实践中,无明确的标准化管理方式作为管理参照,且对实体苗族档案资源的保管条件和水平也有待改善和提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苗族档案资源建设的总体进程和整体质量。

3.技术应用有限,数字化水平有待提高。其一,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导致技术应用能力有限。由于贵州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与其他地区有一定差距,因而在技术应用方面,对国内外一些先进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应用上存在明显的能力限制问题。如黔南州档案馆门户网站上,建设内容多为文字图片式的常规展示模式,且大多苗族档案都未进行数字化转换,如苗族照片档案、音频档案、声像档案等。其二,现代信息的发展和传播方式的变化,使数字资源成为社会利用信息的主要方式,而苗族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水平对其价值发掘和共享效果产生了直接影响。因此,苗族档案资源建设的技术应用水平和应用层次对提升其建设与共享质量有特别意义。

4.苗族档案资源建设基础薄弱。苗族档案资源在前期管理工作中存在不足,如资源采集力度不够、有序化管理缺乏和数字化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这些对苗族档案资源的基础建设和后期的深度开发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如截至2014 年12 月底,黔南州档案馆共征集资料27916 册,但苗族相关的档案甚少,只有少许的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服饰共13 套[18]。由数据看出,黔南州对苗族档案资源的采集局限于文字材料和民族服饰等单一的文书和实物档案,采集内容和收集范围的局限导致苗族档案资源建设缺乏多元化,造成了其薄弱的建设基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苗族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层次,影响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的进一步发展。

四、贵州苗族档案资源建设策略

1.优化苗族档案资源建设环境。首先,国家档案局是苗族档案资源建设得以实现的保障主体,只有将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上升到国家层次,才能为其建设提供多方支持。其一,建立健全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及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的政策法规体系。其二,完善中央到地方的档案馆网结构,整合少数民族档案资源,构建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各种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成果的有效利用。其次,贵州苗族档案资源的建设除需要国家的认可和支持外,主要还得依靠贵州省各地区、各种力量实现其建设目标,提升其建设的质量与效果。其一,各州市县政府和档案部门要积极制定发布并贯彻实施苗族档案资源建设方面的政策法规,为其建设提供法理依据和政策保障。其二,就各州市档案事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做好苗族档案资源建设的整体规划工作,并建立苗族档案资源建设的专项基金,为其提供可靠的资金支持。其三,贵州省国家综合档案馆通过建立各种苗族档案资源的管理机制,强化档案资源建设的执行力,如建立苗族档案资源建设专业人才管培机制、基本物资管理机制、资金监管机制等,为苗族档案资源建设创建有利的人、财、物保障。

2.完善资源建设规划设计体系。

(1)明确各级建设目标,建立建设任务体系。第一,明确苗族档案资源的建设目标。对苗族档案资源建设采取目标管理方式,依据苗族档案资源的建设规划,设定每个阶段的建设目标。此外,在苗族档案资源的实际建设过程中,按照苗族资源的实存状况,确定省、市(州)县各级的具体建设目标,以目标管理作为后期建设效果评估的主要指标,以此保证建设目标的实现。第二,建立阶段性建设任务体系。在目标管理的基础上,还需指出苗族档案资源建设的阶段性工作任务,对每个阶段的任务完成情况及时汇报,便于有效控制建设进度。另外,档案管理部门需将苗族档案资源的建设纳入到本馆、本部门乃至州级、市级和省级档案馆的工作规划中,使管理部门和负责人员认识其建设的重要性,以保证苗族档案资源的建设效果。

(2)加强专业人才管培,丰富资源建设主体。第一,由于苗族档案资源的采集和管理等工作都对专业人才有较大需求,因而管理人员专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实现苗族档案资源有效转换为公共档案资源的重要介质。一方面,对档案工作者进行苗族档案资源方面的专业管培和教育;另一方面,将形成者或传承人作为管培对象,对其进行专业化指导,便于就地、及时地对苗族档案资源的管控。通过培养专业人才,实现对苗族档案资源的有序化管理和数字化建设,构建苗族档案资源数据库,借助资源共享方式,宣传苗族档案文化,促进苗族档案资源价值的深度开发。第二,丰富参与主体,动员社会力量。一是在苗族档案资源建设过程中,相关管理部门可有效借助传统媒介手段,如《贵州日报》《贵州晚报》等亲民性媒体,宣传苗族档案资源的价值,扩大公众认知范围,提升苗族档案资源的价值认可和建设意识。二是可借助“多彩贵州”这一民族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对苗族文化及苗族档案资源进行广泛传播,并利用新媒体的运营思维和宣传平台,动员媒体、民间组织、企业、高校等多方力量加入到建设队伍中,同时要加强馆际合作及与其他文化机构的合作,丰富参与主体,提高社会公众力量的支持度和参与度,为苗族档案资源的全面性建设储备力量。

3.加强资源建设基础,实现苗族档案共享。

(1)拓展收集途径,全程有序管理。第一,管理人员需要转变档案资源建设思想,主动向社会公众和民间征集苗族档案,为苗族档案资源体系的完善和丰富创造资源基础。此外,依靠苗族地区的旅游业,增强互动性以实现苗族档案资源的采集和挖掘,推动苗族档案资源实现其利用价值。一是档案馆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做好本职工作,完善各地的苗族档案等少数民族档案的接收制度。二是展开以接收为主,以寄存、捐赠、代管等为辅助的形式,并适当结合多种方式,充分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对苗族档案资源进行实物资源和电子资源的采集工作。第二,对已形成的苗族档案资源采取有效管理和保护措施以实现后期的有序管理,而对正在形成的苗族档案资源则将前端控制、归档管理和后期保管三者结合,并建立相应标准,如分类标准、资源采集标准、价值鉴定标准等,使其管理规范化、有序化,以保证苗族档案实体资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为后期价值的实现和提供利用奠定基础。

(2)提升数字资源的建设水平,创建资源共享平台。第一,建立苗族档案资源网上特色展馆。信息数字和数据挖掘技术在社会的普遍应用及贵州经济水平和技术应用层次的提升为当地各级档案馆建设苗族数字档案资源创造了有利条件。一是苗族档案资源网上特色展馆的建立可参考借鉴一些国内及国外的档案信息网站或博物馆的相关网站,如四川省档案馆利用可视化技术在其官网上将本馆的特色档案资源以三维网络仿真馆的方式进行展出。二是管理部门及技术人员需要制定建设规划,积累建设思路,创新建设手法,加强建设技术实践,建立一个独具特色的苗族档案资源网上展馆。可将苗族实物档案资源如石器、陶器,苗族医药档案资源如《苗族医药学》《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等,具有美学鉴赏价值的苗族工艺品档案资源如苗族服饰、银饰品等转化为数字资源,利用特色数字档案资源,开发相关民族文创产品,并采用可视化、AR 等现代技术进一步拓展苗族档案资源的经济文化价值和艺术鉴赏艺术价值等。第二,构建苗族档案数字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建立网上虚拟数字展馆,实现对苗族档案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和服务利用,在大量采集实体苗族档案资源的基础上,丰富实体档案馆和网络展馆的馆藏资源,构建苗族档案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借助网络方式实现共享,增强苗族档案资源的辐射力,更好地实现苗族档案资源的现实价值,挖掘其潜在价值,优化苗族档案资源的建设体系,扩大其同位生存空间[19]33。

综上,苗族档案资源建设不仅对健全贵州少数民族档案资源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对国家档案资源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也有重要建设价值。因此,苗族档案资源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资源和民族文化,有关部门应对其建设加以重视,并加大人财物等多种资源的投入,以贵州省国家综合档案馆为资源建设的主体机构,依据国家档案资源建设的相关法规制定整体规划,借鉴水书档案文献遗产、清水江文书档案等贵州档案资源建设的成功经验,对苗族档案资源进行有理、有序、有效的建设,构建苗族档案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其有效开发和利用。同时,借助苗族档案资源的深度挖掘开发,促进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社会文化多元化发展,推进贵州档案事业、民族文化产业和民族原生旅游业的特色化发展。

猜你喜欢
苗族民族资源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我们的民族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我给资源分分类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苗族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