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高,陈 伟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250358;齐鲁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203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2021年9月,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沂蒙精神榜上有名。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是山东党政军民在伟大革命斗争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从山东角度讲,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发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传承发扬沂蒙精神,而要传承发扬沂蒙精神,就必须把立足点放在揭示沂蒙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传承发扬的方法路径上。
沂蒙精神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其中蕴含着严密的逻辑关系,体现着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沂蒙精神的提出,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1989年11月,山东电视台播出了时任新华社记者李锦在总结临沂九间棚村架电、修路、治水、整地经验的过程中所提出的九间棚精神,即“艰苦创业、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无私奉献”。1990年2月2日,时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姜春云将这个表述修改为“立场坚定、爱党爱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并将“九间棚精神”改称“沂蒙精神”。1997年,临沂市委、市政府将沂蒙精神概括为“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这一时期,对沂蒙精神的内涵,基本上都是从人民群众的角度来概括的。上述各种表述,从内容主旨来说,相对突出了沂蒙人民的主体地位,但未充分体现党的主导地位;从时间指向来说,在反映战争年代沂蒙人民革命精神的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沂蒙人民的创业精神。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指出:“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2)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43页。在这个论断中,习近平总书记特指的是革命战争年代铸就的沂蒙精神,深刻揭示了沂蒙精神是“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这表明,“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是沂蒙精神的本质特征,也可以说是沂蒙精神的特质。
在这个大背景下,2017年,临沂市委、市政府进一步组织力量深化研究,决定将沂蒙精神概括为:“为人民靠人民、忠诚看齐革命到底,听党话跟党走、敢于斗争无私奉献。”这个概括比较全面,党、军队、人民三个层面的革命精神都得到了体现。具体说来,“为人民靠人民”体现的主要是党及其军队的宗旨和群众路线;“忠诚看齐革命到底”体现的主要是地方和基层党组织对党中央忠诚、向党中央看齐,军队和人民对党忠诚、向党看齐,党领导军队和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听党话跟党走”体现的主要是地方和基层党组织听党中央的话、跟党中央走,以及军队和人民听党话跟党走。不过,这个概括并没有表达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这个沂蒙精神的特质来。
2021年1月11日,山东沂蒙精神研究会成立。在成立大会上,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山东沂蒙精神研究会会长杨东奇在讲话中,对研究阐发、宣传普及、传承实践沂蒙精神提出了明确要求。会后,山东沂蒙精神研究会开始组织对沂蒙精神内涵的专门研究。经过几次小型研讨会的深入讨论,多数学者主张用16个字来表达,其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这两个词8个字和原来对沂蒙精神所作各种概括中的最后一个词4个字“无私奉献”,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因此这12个字可以确定下来;争论的焦点是第三个词4个字究竟如何表述,主要有三种意见:一是叫“忠诚担当”,二是叫“开拓担当”,三是叫“忠诚勇敢”。我们也一直在为究竟是用“开拓担当”还是用“忠诚担当”这两个词而纠结。经过反复思考和推敲,我们认为,“忠诚”虽然堪称山东人民自古以来最为突出的一种道德品格和特点,同时也典型地反映了沂蒙党组织对党中央以及沂蒙军民对党衷心爱戴、坚决服从的立场和态度,但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这两个词8个字已经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忠诚的意蕴,而“开拓”所表征的沂蒙党政军民开辟沂蒙根据地、创造性地开展革命活动、进行革命斗争的创新精神,并未得到明确的反映,因而更倾向于使用“开拓担当”的表述。在思考和推敲过程中,曾与李锦先生就此进行深入交流,最后达成共识:“忠诚”和“开拓”都是沂蒙精神的鲜明特点,前者已经得到反映,后者相对而言体现不够,况且从时代意义上看,包括沂蒙儿女在内的山东人,在传承忠诚品德的同时更需弘扬开拓精神,因此,应该把“开拓担当”这个4字词组纳入沂蒙精神的表述之中。
这样的话,对于沂蒙精神,如果用16个字来表述,那就应该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开拓担当、无私奉献”。用这16个字来表述,可以说已经比较充分地反映和体现了沂蒙精神的特质与内涵。不过我们认为,对于沂蒙精神的表述,还可以再增加“为民靠民、爱党爱军”这两个词8个字,从而形成24个字的概括,即“为民靠民、爱党爱军、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开拓担当、无私奉献”。
2013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参观沂蒙精神展并会见先进模范和当年支前模范后代代表时,曾意味深长地说:“我们的革命政权来之不易,主要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心心相印,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而领导人民展开革命斗争;人民群众真正跟党走,相信我们的党,在党的领导下为人民解放事业无私奉献,可歌可泣啊!”(3)临沂市委沂蒙精神学习研究课题组:《为人民、靠人民铸就沂蒙精神的政治实践逻辑》,《大众日报》2018年4月18日。这一重要论述,从党和人民两个方面深刻阐述了沂蒙精神的科学内涵。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沂蒙精神特质和内涵的深刻揭示,全面回顾沂蒙革命历史,我们对沂蒙精神作出了“为民靠民、爱党爱军、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开拓担当、无私奉献”这样一种24个字的概括。“为民”源自于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靠民”源自于党“为人民谋解放”和“领导人民展开革命斗争”;“爱党爱军”源自于“党与人民水乳交融、心心相印”和人民群众“相信我们的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这也是“人民群众真正跟党走”的原因所在;“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和阐发的沂蒙精神的特质;“开拓担当”是对沂蒙党组织、人民军队、人民群众在所“展开革命斗争”中的全部表现和“革命政权来之不易”的集中概括;“无私奉献”是习近平总书记直接给出的肯定性评价。由于党和人民军队的“为民靠民”,才有了人民群众的“爱党爱军”。由于党和人民军队的“为民靠民”和人民群众的“爱党爱军”,才产生了党、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亲密关系,才能够在革命斗争中“开拓担当、无私奉献”。
1.“为民靠民”体现的是党和军队的革命精神
“为民靠民”是沂蒙精神的主导方面和之所以产生的逻辑起点,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大政治智慧。军民之所以能够做到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其政治前提就是党的正确领导。党和人民军队弘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的伟大建党精神所形成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解放劳苦大众、建立人民政权的目标,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精神,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群众路线,率先垂范、纪律严明的工作作风,深深感召、凝聚、激励着广大人民群众。
2.“爱党爱军”体现的是沂蒙人民的革命精神
“爱党爱军”是沂蒙人民因感召、激励而产生的沂蒙精神的重要方面,是沂蒙人民的崇高品质。正是在党和人民军队革命精神的感召、凝聚、激励下,人民群众认识到了自己的利益所在和获得利益的途径,从根本上解决了“相信谁、支持谁、维护谁”的问题,进而形成了“爱党爱军”的理念,树立起坚定不移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由此,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才会生发出爱党爱军、奋勇支前、艰苦斗争、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的沂蒙儿女。
3.“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体现的是沂蒙党组织、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的亲密关系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是沂蒙精神的特质,是我们党精神谱系中的独特标识。“为民靠民”与“爱党爱军”是因果关系,正是因为有了党和人民军队的“为民靠民”,才激发起人民群众反过来“爱党爱军”,这两个方面相互作用,于是就形成了党组织、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亲密关系。基于这样的亲密关系,党组织、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同仇敌忾、生死相依,凝聚起牢不可破、坚不可摧、无往不胜的革命洪流。
4.“开拓担当、无私奉献”体现的是沂蒙党政军民开拓创新、敢于担当、奋不顾身和积极奉献的革命精神
正是因为党指明了革命的方向和目标,沂蒙党组织和人民军队忠诚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人民群众作出了表率,人民群众才紧跟共产党闹革命,沂蒙党组织、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以至于牺牲自己的生命都在所不惜。这是沂蒙精神产生和形成的历史逻辑和革命逻辑。
沂蒙精神是沂蒙老区党政军民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历经大小战斗20000多次,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伟大精神。
党和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是沂蒙精神的主导方面,对沂蒙精神的产生起了决定性作用,并与沂蒙人民的革命精神构成因果关系。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党的性质、纲领以及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通过沂蒙老区各级党组织的深入宣传和贯彻落实,通过人民军队的积极践行和生动展示,给人民群众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使人民群众看到了独立解放、幸福生活的美好未来。
1.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使人民群众看到了光明前途
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真理,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始终不渝地践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从诞生之日起,就逐步明确了中国革命的目标,即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怎么办的问题,从根本上确立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一大党纲提出:“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5)《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139、162、133页。。党的二大提出,共产党“是时时刻刻要站起来为无产阶级利益并努力工作的党”(6)《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139、162、133页。,“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人民群众里面去”(7)《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139、162、133页。,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8)《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139、162、133页。。1925年召开的党的四大明确提出了工农联盟问题,指出“无产阶级是最有革命性的阶级”,民主革命“必须有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9)《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15页。。党的六大指出,“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10)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上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26页。。党的这些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了“为民靠民”的问题。
建党之前,中国产业工人数量很少,只有200多万,争取群众的主要任务就是争取农民,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从1922年发表的《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中首次提出没收军阀、官僚财产并将其田地分配给贫苦农民,到1925年发表的《中国共产党告农民书》首次公开土地问题;从1928年制定首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到1929年制定《兴国土地法》;从1946年下发《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到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再到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经过不断地进行政策调整,使农民最为关心的土地问题一步步得到解决。就沂蒙革命老区而言,这里不仅解决了土地问题,而且在1940年即比联合国发布《世界人权宣言》还要早8年,便颁布了我国首部《人权保障条例》。中国共产党在沂蒙老区首次建立起了带有鲜明民主性、阶级性、人民性的新政权、新社会。在临朐县档案馆保存的《临朐县志》中,收录有1945年临朐县农代会全体代表写给毛泽东同志的一封致敬信,信中说:“我们的救星共产党、八路军来到这边,不断打击敌寇和歼灭卖国贼人,将我们九死一生的老百姓又从火坑里救出,几年的‘无人区’,又建立自由民主有饭吃的根据地。现在我们大部穷苦老百姓得到翻身,并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农救会。”可见,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实施,让千百年来受尽剥削、压迫和屈辱的劳苦大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严、权利和利益,极大地调动起了人民群众参与和支援革命斗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党领导人民军队开展的革命斗争使人民群众坚定了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沂蒙党组织和人民军队为了实现人民的解放,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在沂蒙革命老区,八路军一一五师与日军浴血奋战,华东野战军与国民党军英勇拼杀,书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比如,1941年冬,在沂南陡峭险峻的大青山打响的一场抗击日军围剿的激战中,我军5000多名非战斗人员与日军6000多人展开了英勇搏斗,本来可以率先突围的抗大一分校300多名最有战斗力的学员,为了给大部队胜利突围杀出一条血路,毅然承担起阻击任务。他们利用山石作掩护,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弹尽之后又同敌人展开白刃战、肉搏战,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战友们赢得了时间。革命战士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深深感染了沂蒙人民,也激发和坚定了他们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在沂蒙革命老区,面对沂蒙人民的苦难艰辛,八路军传承发扬红军的优良传统,行军作战之余主动帮助群众挑水砍柴、修房盖屋、背粮推碾、开荒种地、喂牛放羊。看到人民群众对国民党政府贪腐的痛恨,抗日民主政权尤其警醒,自建立之始就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严惩贪污,制定了《山东省惩治贪污暂行条例》。1942年,费南县有两名干部因贪污田赋、公款而被判处了死刑。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沂蒙党政军全心全意、舍生忘死践行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的革命精神与优良作风,深深地感化着沂蒙人民,鼓舞他们把刚直重义、仁智敦厚、勇于开拓、敢于胜利、无私奉献等优秀品德充分展现出来,并焕发出参加和支援革命的昂扬斗志。
在党和人民军队革命精神的感召下,沂蒙山区的广大人民群众铁了心肠跟着共产党和人民军队走,生发出了爱党爱军、英勇支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正如迟浩田将军所说:“党心换民心,黄土变成金。”据统计,当年,沂蒙全区参军人数占了总人口的4.8%,参战支前的达到120万人、壮烈捐躯的不下10万人,堪称村村有烈士、乡乡有“红嫂”。
沂蒙人民群众做军鞋、缝军衣,烙煎饼、传情报,抬担架、救伤员,送子送夫参军、抚育革命后代……鲁南战役前,陈毅指示5天内在郯城修建一座承重3吨以上的军用大桥,次日,县里就组织起了木匠300名、铁匠200名、泥瓦匠100名、青壮年突击队员1200名,冒着风雪和严寒建桥打桩,仅用3天就在沂河之上架起了大桥。为了保障军需,鲁中南第三专区的妇女们一夜蒸馒头1万多斤,第五专区的妇女们一天一夜赶烙煎饼7.2万斤,临沂县动员妇女半个月织成毛袜4万多双,一家烟草公司的职工一天就捐献了金戒指7只、银洋123元、北海币39150元。
可以说,在沂蒙根据地,共产党和八路军吃的是乡亲们筹的粮,住的是老百姓让的房,穿的是红嫂们缝的衣,受伤躺的是民工抬的担架,遇到危险靠的是群众掩护。罗荣桓曾感慨系之地说:有了群众,就有了粮食,有了战场,有了兵员,就一定能够由弱变强,夺取革命的最后胜利。沂蒙人民用青春、热血、生命,谱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大爱之歌,展现出超过自身感情,超出小家利益,超越社会环境束缚的“人间大爱”。
正是因为党和军队“为民靠民”,人民反过来“爱党爱军”,才形成了沂蒙党组织、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亲密关系。
“中华抗日第一村”——莒南渊子崖村的村民们,面对凶残的侵华日军,不畏牺牲、勇于斗争,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武装以40多名战士、147名村民牺牲为代价的驰援下,歼灭日寇112人,把日军的扫荡成功击退,被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为“村自卫战的典范”。时任山东姊妹剧团团长、年仅23岁的女英雄辛锐,在大青山战斗中,尽管怀有身孕,小腹部中弹、两个膝盖骨严重受伤、右膝盖骨全部被打掉,但是为了掩护同志们撤退,她选择了用剩下的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日本军官同归于尽,壮烈牺牲。党的干部武善桐为救村民,把日寇引到村外后毅然抱敌跳崖;“何万祥英雄连”的30多名战士,为解救千名群众而战死沙场;1944年除夕,24名战士为了救援朱村群众而英勇牺牲。带有红军基因的“老四团”有这么一条团规:不管什么情况下,只要群众遭劫遇难有危险,部队就要立即去解救。据不完全统计,在1944年3月至1945年3月的两年时间内,八路军就解救群众1.9万人。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深深感动着沂蒙人民,沂蒙人民则义无反顾地紧跟党走、同人民军队并肩作战。
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山老区参加掩护伤病员工作的妇女至少有42466名,使不下19776名伤员得到救护、94394名抗日军人和干部顺利脱险。须知,这样的一种“红嫂”精神,贯穿在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中。在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过程中,“沂蒙六姐妹”主动把村里的女同志组织起来,给部队做军鞋、烙煎饼、筹粮草。解放战争期间,山东共出动支前民工1106多万人次、30多万辆小推车、6万多副担架,运送11亿多斤粮食,他们参加支援的战役占到了全国战役总数的23%。陈毅元帅曾经动情地说:我即便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民,是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开拓担当主要体现的是沂蒙党组织、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的开拓创新精神、勇于担当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以及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无私奉献主要体现的是沂蒙党组织、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不惜献出个人利益乃至生命的高尚品格和勇于牺牲精神。沂蒙党组织、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团结一致,谱写了开拓创新、勇于担当、敢于斗争、无私奉献的壮丽诗篇。
1.沂蒙革命根据地是沂蒙党政军民共同开创的
早在1926年,沂蒙山区党组织就建立了起来,从此,星星之火开始燎原。1937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在沂蒙山区创建山东抗日斗争中心根据地的战略决定。在1938年9月召开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宣布“派兵去山东”。1939年6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部及主力部队,在罗荣桓、陈光等的率领下挺进沂蒙山。1940年7月,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在沂南县青驼寺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建立的首个省级人民政府。革命战争年代,这里还创建了山东第一所战时红色高校——滨海建国学院(今临沂大学的前身),以及山东大学、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创办了山东剧团、鲁中南文工团,创刊了《大众日报》《山东画报》,《沂蒙山小调》《跟着共产党走》等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也是从这里创作和传唱开来的。
2.沂蒙党政军民勇于担当、敢于斗争、无私奉献
革命战争年代的沂蒙山区,涌现出了一大批“狼牙山五壮士”式的英雄,比如和尚崮十七壮士、对崮山战斗十四壮士、红云崮孤胆壮士、歪头崮三壮士、苏家崮八壮士、黄崖山六壮士、太皇崮九壮士等等。当年的一位八路军战士曾回忆说:共产党打仗以打赢打胜为目的,战斗一打响就挺身向前冲,根本不考虑死活,人人都有这个准备。如今静静肃立的蒙山诸崮间仍然回荡着战士朴素崇高的话语:当年都觉得牺牲了是光荣的,八路军没有一个是怕死的,豁上去死,只要把中国解放了就行。
在革命战争年代的沂蒙山区,有一大批“红嫂”式的人民群众。明德英深明大义,用乳汁救活负伤的八路军小战士,并帮助其躲避日军的扫荡;祖秀莲不畏艰险,悉心照顾负伤的八路军战士,并保护其免受日军追捕。王换于及其全家从1939年秋到1942年,精心呵护八路军地下托儿所的41名孩子,1943年又挑起了全力为山东保育小学600多名学生服务的重担,她把45名革命将士的孩子抚养长大,付出的是自己4个亲骨肉因营养不良而先后夭折的惨重代价。她们无私奉献、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为后世所敬仰,被人们敬称为“沂蒙红嫂”。在孟良崮战役中,沂蒙六姐妹为用自己的肩膀支撑着木板,帮助解放军渡河,展现了“水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
新中国成立后,沂蒙老区的党政军民发扬革命战争年代所形成的沂蒙精神,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使沂蒙精神不断得到丰富发展、传承发扬。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发展的沂蒙精神,从党组织的角度说,主要表现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为民靠民、真抓实干;从人民群众的角度说,主要表现为爱党爱国、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党组织和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亲密关系同样得到了巩固、保持和进一步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后不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抗击美国侵略者,刚刚得到休养生息的沂蒙人民于是又像当年支前一样,全力以赴投身于抗美援朝运动。据统计,仅1951年2月至8月,沂蒙地区先后就有10595人参军,捐款捐物达223亿元(旧币),在当时能够购买14架战斗机。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沂蒙党组织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党的群众路线,发扬优良传统,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领导和依靠沂蒙人民实行土地改革,掀起了改变旧山河、建设新沂蒙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潮。沂蒙人民群众一方面保持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那种高昂的革命激情,另一方面从新中国全党践行的群众路线中、从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感受到了党的伟大光荣正确,始终保持着爱党爱军的优良传统,紧跟党和政府的步调,自力更生、向贫穷宣战。莒南县厉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沟三个村庄以“一把镢头一张锨,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让荒山低头,命河道让路,令土地增产,先后得到毛泽东同志的重要批示。比如,中共莒南县委向临沂地委、山东省委、中共中央报送了一份题为《厉家寨大山农业社千方百计争取农业丰收再丰收》的报告,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同志在报告上亲笔作了批示,指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从此,“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口号响彻了全中国,厉家寨这个沂蒙山区的普通村庄成了当时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楷模。
20世纪50和60年代之交,为了防洪抗灾,国家部署兴修水利,在沂河、沭河上游需要建设44座大中型水库。为了完成这个艰巨任务,沂蒙山区拆迁房屋牵扯到527个村、27万间,有良田28万亩、山林5万亩被淹没,合计40多万的库区移民舍弃了祖祖辈辈居住的家园,搬上了贫瘠的荒山。到1964年,沂蒙人民先后治理3310多座山头,改造300多万亩沙丘薄田,植树造林200余万亩,兴建30多座大中型水库、2433座小型水库,修筑15603座塘坝,修建排灌工程、引水工程9000余处,建成3135公里水渠,种植水稻达90余万亩。沂蒙党组织和沂蒙人民就是以这种舍小家顾大家的大局意识、思想觉悟与崇高境界,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沂蒙精神增加了新的内容,丰富了其内涵。
进入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党领导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临沂市各级党组织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领人民群众走科学发展之路,为实现脱贫致富、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临沂人民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深刻感受到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继续弘扬优良传统,坚定不移跟党走,顺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潮,开拓奋进、敢为人先,坚决地同落后的思想观念作斗争,向贫穷落后作斗争,涌现出了九间棚村、代村等一批先进典型,临沂市也逐渐发展成为了商贸云集的物流之都,呈现出城水相依、乡村秀美、物阜民丰、和谐发展的兴盛景象。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临沂时,曾看着眼前宽阔的沂河说:“临沂像一座江南美丽的大城市”。临沂人民以重视科学、与时俱进、改革开放、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谱写了一曲又一曲锐意进取、务实创新、勇于担当、争创一流的科学发展新篇章。
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总结完善和积极传播,沂蒙精神已经走出临沂,走向山东乃至全国,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成为激励山东党政军民和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并且明确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11)陈永莲、孙海英:《沂蒙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之比较》,《临沂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这是对沂蒙精神的最高肯定和认可,是对新时代弘扬沂蒙精神提出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山东各级党组织进一步发扬沂蒙精神,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通过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和巡视工作,不断改进工作作风,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坚持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推进全面依法治省、全面从严治党,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继续阔步前进,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新时代新阶段,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既要立足国内,形成56个民族凝心聚力的强大合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也要放眼全球,多交朋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坚决抵制和积极应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政治上丑化、科技上封锁、经济上遏制、贸易上摩擦的各种图谋和行径。做好这些事情,关键在于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与此同时还要坚定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四个自信”,而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发扬红色精神,无疑是坚定文化自信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也意味着,进一步传承发扬沂蒙精神,乃是新时代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沂蒙精神内容丰富,不同群体要结合新时代新阶段各自的实际,传承发扬沂蒙精神。
1.党和军队要进一步发扬“为民靠民”的红色传统
我们党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发扬优良传统和作风,与时俱进地完善党的方针和政策,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军民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进一步增强党的领导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我们的军队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强军思想,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新时代革命军人,永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本色。党和军队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至上和以人民为中心时刻铭记在心,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的事业推向前进,使人民群众从事业的发展中、从日益改善的幸福生活中,深刻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正确,深刻感受到党的伟大和军队的可爱,从而不断增强“爱党爱军”的思想认知和精神原动力。
2.广大人民群众要进一步发扬“爱党爱军”的红色传统
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广大人民群众,以开展“永远跟党走”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为契机,深入宣传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特别是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业已取得的辉煌成就,大力唱响时代主旋律(12)《中办印发〈关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组织开展“永远跟党走”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人民日报》2021年4月12日。,激励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地跟党走。
3.党政军民要进一步发扬“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红色传统
要在党政军民中全面进行传承发扬“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红色传统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处理党政军民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增强党政军民的团结统一,上下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确保步调一致向前进,形成无坚不摧的磅礴合力,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强大敌人、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轮滚滚向前、无往不胜。
4.党政军民要进一步弘扬“开拓担当、无私奉献”的红色传统
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着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个伟大斗争,在国际上突出表现为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政治上丑化、科技上封锁、经济上遏制、贸易上摩擦等的斗争;在国内则突出表现为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多个领域或方面困难问题的斗争。面对这些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政军民必须传承发扬“开拓担当、无私奉献”的红色传统,积极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在需要牺牲个人利益的时候毫不怜惜,需要付出生命代价的时候义无反顾。
新时代新阶段,传承发扬沂蒙精神必须立足于加强对沂蒙精神深入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创新宣传教育形式,扩大宣传教育效果。
1.加强沂蒙精神丰富内涵、时代价值和践行路径的研究
要组织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突破时间地域界限,着眼内涵的挖掘、理论的概括、高度的提升,从浩瀚的历史资料中,从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的对比研究中,从新时代新阶段的现实需要出发,深入挖掘沂蒙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深入探讨沂蒙精神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内在联系,全面揭示传承发扬沂蒙精神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路径,为进一步传承发扬沂蒙精神奠定坚实的学理基础和提供科学的方法指导。
2.创新沂蒙精神的宣传教育形式,扩大宣传教育效果
传承发扬沂蒙精神,必须在创新宣传形式、建好用好红色基地,以及加大宣传力度上狠下功夫。要充分利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有利时机,组织先模人物、理论工作者、实际工作者,深入基层开展宣讲,使沂蒙精神更加深入人心。要创新宣传教育形式,充分整合、利用各类媒体和网络阵地特别是新兴媒体和新技术手段,阐发沂蒙精神的丰富内涵,讲好党的故事、八路军和解放军的故事,以及沂蒙人民的故事,讴歌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讴歌伟大光荣英雄的沂蒙老区人民。要切实建好用好红色阵地,充分发挥沂蒙革命纪念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沂蒙六姐妹纪念馆等红色基因库的作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传承好红色基因,永葆红色江山不变色。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源,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定要把伟大建党精神、沂蒙精神的丰富内涵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丰富内涵联系起来,一并深入研究挖掘,一并进行宣传弘扬,凭着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英勇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