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信礼,卿潇潇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进修部,北京 100091;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北京 100091)
如何在社会成员之间分配权利与义务,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长期困扰人类社会的一大疑难问题。什么是合理的分配方式、什么是公平正义、什么决定公平正义以及如何实现公平正义等问题,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政治家进行了长期探索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思想学说。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公平正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公平正义的理论框架、影响因素与实现路径等问题作出了一系列新的论述,形成了系统而科学的公平正义观,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社会公平正义主要是指权利义务分配关系的合理状态,它本质上是一种衡量利益关系特别是分配关系合理性的价值理念和价值标准。任何事物都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形成与发展,公平正义问题也不例外。从空间视域上说,权利义务分配关系受到唯物史观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基本结构诸要素的影响。唯物史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阐释了人类社会基本结构诸要素对公平正义的具体影响,所以它们构成了分析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空间之维。从时间上来说,权利义务的分配是在一定的时间进程中实现的,过程公正和结果公正是公平正义实现进程中的两个环节,它们构成了分析公平正义问题的时间之维。习近平公平正义观在这一空间之维和时间之维的理论框架中全面展开,深入透视了新时代社会公平正义这一重大问题。
公平正义观的空间之维是指研究公平正义问题的空间视域。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思想以唯物史观揭示的社会结构作为空间视域,对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探讨。此外,中国传统公平正义思想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揭示了社会公平正义的一些具体影响因素和实现方法。
1.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思想为空间之维提供了两个向度
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思想是从科学性和价值性两个向度展开的,二者辩证统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制约其他社会关系,社会关系通过一定的社会制度固定下来并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通过社会制度进行调整。因此,权利义务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关系,主要受到生产力和社会制度的制约,这是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思想科学性向度的基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有一定的独立性并对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社会意识中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对权利义务分配关系也有重要的反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思想价值性向度的基础。科学性向度为社会公平正义作出了合理性解释并提出了实践方法,价值性向度为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价值方向和道义力量,这两个向度共同构成了习近平公平正义观的空间视域。
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思想的科学性向度揭示了实现公平正义的物质基础。“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80、302页。公平正义思想是特定社会历史的产物,生产力水平是其决定因素,社会结构中的社会制度是其重要制约因素。作为法权概念和道德观念的公平正义,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产生的,必须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自然正义”“永恒公平”等说法,指出公平正义观念具有历史性、相对性、暂时性的特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旧的公平正义观念总是要被新的更高层次的公平正义观念所取代。马克思、恩格斯还论述了社会制度对权利义务分配关系的制约作用,指出:“这种新的社会制度首先必须剥夺相互竞争的个人对工业和一切生产部门的经营权,而代之以所有这些生产部门由整个社会来经营。”(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80、302页。马克思、恩格斯还曾指出:“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64页。生产力和经济制度发展之后,公平正义思想的内涵也会随之调整,社会公平正义的水平也会相应提高。所以,要想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首先需要保证其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思想的价值性向度揭示了实现公平正义的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的根本立场是人民立场,它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全人类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民立场为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正确的价值方向,同时,这一价值性向度也会引导人们对现实的公平正义进行反思,激发出人们追求公正的道义力量,进而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无偿占有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马克思、恩格斯站在人民立场上,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现象和巨大不公,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引导人民为实现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进行不懈的奋斗。
2.中国传统公平正义思想为空间之维提供了思想资源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在权利义务分配问题上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实践经验逐渐积淀形成了中国传统公平正义思想。中国传统公平正义思想中蕴含着对公平正义的影响因素和解决路径的具体思考,这些观点在今天依然有其可借鉴之处。结合新时代的需要,吸收中国传统公平正义思想的精华成分,有助于充实习近平公平正义观的空间之维。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维护公平正义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美德。《礼记·孔子闲居》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天地日月都具有公正的品格,不会以偏私的态度对待世间万物,因此才养育了世间万物。《礼记·礼运》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当人们领会了宇宙最高本体的“大道”,人们就普遍具备了公心,天下也就成了人们所共有的天下。“天下为公”的社会蓝图以其精要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人类社会预设了美好愿景(4)于建福、宫旭:《天下为公 道洽大同——释读民族复兴“中国梦”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齐鲁学刊》2019年第2期。,因此而成为传统文化中最高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政者,正也”(5)刘宝楠:《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274页。,“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6)吴兢:《贞观政要》,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版,第194页。。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实现公平正义,社会就会和谐美好;丧失公平正义,社会就会动荡分裂。中国古人将这些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具体化为对“大同社会”的追求,寄希望于建设成和谐平等的社会关系。
古人把公平正义的理念贯彻在治国理政之中,有效保障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在经济制度上提出重农抑商,防止土地兼并;在政治上提倡“民贵君轻,政在养民”,建立监察制度,防止权力腐败;在司法制度上提倡“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在教育制度上提倡“有教无类”,设立平等竞争的科举制度;在民生制度上提倡“扶贫济困”,建立赈灾制度以应对天灾。
中国古人认为公平正义出于人心,尤其是与统治者的心性修养密切相关。朱熹指出:“故人主之心正,则天下之事无一不出于正。人主之心不正,则天下之事无一得由以正。”(7)《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第590—591页。所以,中国古代思想家从人性论的角度对公平正义的实践路径进行了大量的探讨,深入辨析了公与私、义与利、天理与人欲等概念。古人认为,通过克己复礼的修养功夫达到仁义之心,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修养功夫达到“存天理,灭人欲”的境界,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根本方法。
中国传统公平正义思想是在古代中国的经济社会条件之下孕育形成的,当今中国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公平正义思想已经过时淘汰。公平正义作为一种美德和理想依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中国传统公平正义思想对于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有借鉴与启示意义。
公平正义观的时间之维是指研究公平正义问题的时间视域。权利义务分配在一定的时间进程中完成,为了对公平正义问题进行更加全面具体的研究,有必要对公平正义观的时间之维进行分析。社会公平正义观的时间之维主要分为两个环节,即过程公正和结果公正。
过程公正是指价值分配过程中的分配原则的公正,结果公正是指价值分配结果的公正,过程公正与结果公正相互联系却又相互区别。一方面,过程公正是相对的公正,过程公正的标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一个时代的公正到了下一个时代就可能变成不公正,因此过程公正中总是夹杂着不公正的因素,这些不公正的因素会导致分配结果的不平等。另一方面,过程公正是形式的公正,即使过程公正的标准是绝对公平的,但由于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性和人的主客观条件的差异性,人们在同等的权利、机会、规则条件下也会出现较大的分化。当然,公平正义不等于完全等同、没有差异,但如果差异过大,也不符合公平正义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公平正义是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要保证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的公正。过程公正保证初次分配的公正,结果公正是指通过再分配、第三次分配来实现最终的公正。过程公正是结果公正的前提,结果公正是过程公正的目标,只有抓住两个方面及其关系,才能全面把握公平正义的内涵。
1.过程公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8)《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27页。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作为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贯穿在我国社会各项制度和各项事业的运行过程之中,作为内在标准保证过程中的公平正义。从公平正义科学性向度分析可知,三大公平作为一种形式公正,要与我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权利公平是指全体人民平等享有我国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在生存发展、社会参与、资源利用等基本权利上具备同等的主体资格。我国宪法规定了全体公民享有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且享有在法律面前的平等地位。人们有了公平的权利,社会才会有公平竞争的前提,作为结果的社会公正也才会有实现的前提。权利公平是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的基础,离开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也就失去了依据。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权利公平,并致力于推进我国的权利公平,他指出:“长期以来,中国坚持把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人权法治保障,努力促进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公民、政治权利全面协调发展,显著提高了人民生存权、发展权的保障水平,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9)《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00页。
机会公平是权利公平的具体体现,是指全体人民在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之上享有自由选择、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机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升学、考公务员、办企业、上项目、晋级、买房子、找工作、演出、出国等各种机会都要靠关系、搞门道,有背景的就能得到更多照顾,没有背景的再有本事也没有机会,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公平正义。”(10)《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38页。多种类型的权利,都以机会的面目体现出来。“所谓机会,就是我们在获得有形和无形资源时所能掌握和利用的资格和时机”(11)徐珍:《社会平等:内部构成、复杂性及其实现方式》,《齐鲁学刊》2019年第2期。。如果人们获取各种资源的机会不公平,权利公平和社会公正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机会公平是社会公正的重要内容,只有保证社会交往过程中的机会公平,才有可能保证作为结果的社会公正。如果人们没有平等参与和平等发展的机会,人们的实际生活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结果公正就不可能得到实现。
规则公平是权利公平和机会公平的保障。人们享受权利,获取机会,都需要一定的规则来保障。对于资源无限的机会,可以通过制定规则来引导人们有序参与;对于资源有限的机会,可以通过制定规则来引导人们公平竞争。没有规则平等,机会平等也就荡然无存。确立公平的规则,并且公平地执行规则,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社会才有公平的交往方式,公平正义才能得到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12)《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6页。规则对于社会运行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法律这一最重要的规则对社会公平正义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结果公正
过程公正不等于结果公正,结果公正还遵循公平正义的价值性向度的要求。从价值立场来说,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是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习近平总书记从价值分配结果和满足人民根本利益需求的方面提出了结果公正的两个层次:保障基本民生和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13)《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31、134—135页。
保障基本民生是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基本要求。我国现阶段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限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社会公平正义的层次还不高。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建设,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现阶段我国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目标。如果人民的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得不到解决,结果公正就成为了无稽之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特别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普通劳动者根本利益。”(14)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7页。保障基本民生,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基本要求。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更高目标。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增长,对公平正义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我国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已经不能仅仅满足于实现保障民生,而是进一步要求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15)《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2页。习近平总书记还对实现共同富裕作出了“两步走”的具体规划:第一步,从2020年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第二步,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如果没有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幸福生活,也就没有高层次的社会主义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从当前中国的国情来考虑,公平正义问题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因此,从理论上分析公平正义的影响因素、从实践上提出实现公平正义的具体路径,是构建科学的公平正义观的关键所在。
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公平正义,需先厘清新时代影响公平正义的因素。习近平总书记通过上述理论框架具体分析了影响新时代公平正义的因素,从空间之维的科学性向度分析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制度安排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从空间之维的价值性向度分析了党的理想信念和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这两个因素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最主要的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我们必须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把‘蛋糕’做大,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16)《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31、134—135页。公平正义是一种衡量利益关系特别是分配关系合理性的价值理念和价值标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分配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也是由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目前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然是我国社会公平正义的主要制约因素。把蛋糕做大做好是分好蛋糕的前提,只有把我国经济“蛋糕”的总量不断做大,质量不断做好,才能为高水平的分配公正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不顾效率地搞杀富济贫式的分配公平,不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不可能持久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处在什么发展水平上,制度都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我们要通过创新制度安排,努力克服人为因素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17)《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553页。社会制度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础之上,社会制度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重要的反作用,因此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程度也必然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对于一个国家的公平正义的实现程度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制度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调节社会关系,其中就包括义务和权力的分配关系。制度具有强制性,是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公平的一种重要且有效的手段。合理的制度是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保障。有了公正的制度之后,还要看能否得到有力的落实。如果落实不力,公正的制度也不能保证公正的结果。制定制度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抓制度的落实,一分部署,九分力气要花在落实上。如果现有制度没有执行好,制定新的制度也不会有预期的效果。
中国共产党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是实现公平正义的领导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18)《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57页。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对共产党人的行为具有强大导向作用。理想信念为党领导中国的各项事业和协调社会关系提供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党才能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在各项工作中秉持公平正义,才敢于与社会不公现象作坚决的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反观那些蜕变分子、腐败分子,他们之所以走上歧途、走上不归路,最根本的是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19)《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676页。一旦党员失去理想信念,就很容易在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之下丧失原则,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谋取私利,破坏社会公平正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的力量来源于人民群众,党与人民群众的紧密结合是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前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一项极其艰巨复杂的工程,需要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付出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才能够逐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要依靠人民来提高,改革要依靠人民来推动,反腐要依靠人民的支持和监督,脱贫也要依靠人民自身的奋斗。总而言之,如果人民群众的素质不高,公平正义事业的推动就会缺乏强有力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2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2页。;在《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素质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业之本。广大劳动群众要勤于学习,学文化、学科学、学技能、学各方面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练就过硬本领”(21)《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4月30日。。人民群众享有公平优质的教育,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更好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完善,才能更好地维护自身的权益,从而推动全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
在全面分析了影响社会公平正义因素的基础之上,习近平总书记从科学性和价值性两个向度、过程公正和结果公正两个方面提出了实现公平正义的路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改革制度安排和加强法制建设、坚定党的理想信念、提升人民的综合素质、做好民生工作。这些措施既体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也体现了过程公正与结果公正的统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然是制约我国社会公平正义的主要因素,因此,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然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手段。一方面要不断做大我国经济的总量,另一方面还要提升我国经济的质量,从整体上提升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公平正义创造出强大的物质基础。经济总量发展了,物质财富丰富了,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才会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才会增加。当然,也不是说生产力发展了,物质财富丰富了,公平正义就自动实现了。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解决社会不公、避免两极分化的问题就要放在突出位置加以对待,就要把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价值理念贯穿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国内外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其中“共享”“协调”的发展理念就包含了社会公正的内容。以“共享”“协调”的理念调整经济结构,不断提升我国经济的共享水平和协调水平,从而提高我国公平正义的水平。
制度是制约我国公平正义的直接因素,完善那些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仍然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期间,国家推出了1500多项改革举措,主要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2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4、8页。,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经济制度改革方面,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革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体制机制,保证经济活动中的公平正义;促进分配体制改革,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处理好政府、企业、居民的分配关系,适当提高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加快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区域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在政治制度改革方面,不断扩大人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加强对权力的科学配置及其约束与监督,加大对腐败的惩治力度,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在生态制度改革方面,把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各项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和政绩考核当中,加强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监管,建立主体功能区制度,促进代内代际的环境公平正义。在改革制度安排的过程中,既要做到改革遵循法律的约束和指引,也要善于把行之有效的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利用法制和法治来促进改革和公平正义。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对保障公平正义进行了制度设计,还带领全党以大力度抓落实、抓结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2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4、8页。
全面管党治党的首要任务和鲜明特征是从思想上建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不断夯实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24)《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175页。坚定理想信念,要强化理论武装,加强党性教育。为此,必须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认真学习党史党章党规和先进典型,深刻总结党史中的经验教训,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坚守党的初心和使命,树立共产党员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权力观。坚定理想信念,要加强群众路线教育。通过群众路线教育,保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和党对人民的赤子之心,确保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最高位置,自觉接受人民的批评与监督。坚定理想信念,要勇于自我革命。在习近平总书记部署和领导下,我们党通过严惩腐败、整顿作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纪律、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诸多措施,有效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总之,党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才会有强大的精神动力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社会公平正义是人民群众在伟大的艰苦斗争中争取来的,这对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通过多种举措提高人民的综合素质。第一,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使人民群众在理想信念上团结在一起,提升人民在民主制度中表达政治诉求、行使政治权利的能力;第二,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法制素养,增强人民认可和自觉遵从法律的意识,提高人民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第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破除不正当的人情关系网,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风气;第四,发展素质教育,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第五,公平分配教育资源,逐步促进城乡和区域、校际之间的教育公平,为社会公平创造良好的起点。总之,我们要多措并举,从多个方面提升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提升人民群众创造价值和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不仅要关注保障初次分配的过程公正,还应重视保障再次分配的结果公正。结果公正包括保障民生和共同富裕,因此,推进社会公平正义,要以做好民生工作、增进人民福祉为直接抓手。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根本问题没有解决好,社会公平正义就会沦为空洞的形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要在抓好脱贫攻坚这个第一民生工程的同时,统筹做好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食品安全、生产安全、公共治安等各项民生的保障和改善工作,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25)《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9—20页。新时代加强民生建设,必须把保证人民生命安全和做好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的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务求卓有成效。总之,社会公平正义应该以民生工作为直接抓手,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确保公平正义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