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秋婕,冯 磊,苏顺军
(1.重庆市九龙坡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重庆 400050;2.重庆高新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重庆 401329)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森林建设已成为新时期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从“绿起来”逐步提升到“美起来”,不仅要求绿化面积有所增加,还追求富有内涵的多层次的变化的景观。随着重庆市九龙坡区森林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结合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和松材线虫病除治工作,实施林相改造,建设森林“彩带”,构建结构、景观、功能完善的城市森林,已成为构建和谐城区、绿色城区、美丽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龙坡区境内有缙云山和中梁山两条山脉穿过,是重庆市主城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地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的川东盆地及西南山地常绿阔叶林带盆地底部丘陵低山植被地区的川东平行岭谷植被小区,土壤以紫色土和黄壤为主。现有林地面积6 500.54 hm2,自然分布的乔木以马尾松、香樟为主,此外零星分布着杉木、楠木、大头茶、枫香、黄葛树及刺槐等,树种较单一、结构较简单,林分质量较低,森林整体景观较差,生态功能较脆弱。其中,彩叶树种种类少、数量小、分布散,以致林相季节色相变化小,色彩枯燥,景观价值低,且近年松材线虫病为害较重,因此无论是从景观效果来看,还是从生态功能和系统的稳定性来看,对其进行林相改造均十分必要[1]。
规划是操作的前提,科学具体的规划能提高实施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应依据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科学布局的原则,总结经验,结合松材线虫病除治及森林火灾预防需求,按照“两带·多线”进行总体布局,以补植改造、皆伐改造、抚育改造、更新造林为主要方式,编制林相改造总体规划,对全区森林林相开展有计划的改造,以实现优化森林结构、提升生态旅游品牌、提高旅游景观内在质量,打造森林“彩带”的目的。
2.1.1 建设理念
根据重庆市避暑休闲地产规划,结合九龙坡区森林防火规划,以“两带·多线”布局林相改造空间。“两带”生态防护景观带,主要为中梁山山脉组成的生态防护景观带,该区域森林植被是城市的生态屏障,也是城市居民便捷休闲、强身健体的理想场所,同时也是森林防火最重要的区域,主要涉及西彭镇、铜罐驿镇、区林场和中梁山煤电气公司林场等区域。“多线”森林防火生物阻隔带即中梁山两山及两槽内,主要涉及铜罐驿镇、西彭镇、区林场、中梁山煤电气公司林场等范围,该区域结合九龙坡区森林防火规划中林火阻隔系统建设,以森林防火为主要目的,兼带改造森林林分结构稳定性,减少森林病虫害,增强森林景观效果[2]。
2.1.2 树种选择
1)适地适树原则。根据生境条件选择能够健壮生长的乡土树种,对有条件的树种要达到种源、家系或品种水平。2)生物多样性原则。依据群落生态学原理,构造立体的、综合的、稳定的生态系统,使其景观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相结合。树种选择上以彩叶树种为主,适当考虑经济树种。3)体现地方特色原则。以林业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提出重点树种,既要适应生态环境,也要体现地方特色,为生态九龙坡建设服务。4)良种优先原则。收集、整理、综合最新林业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现有优良树种的优良家系、优良种源、优良无性系或新品种。
为满足九龙坡区生态旅游与景观提升的需求,选取常绿、落叶阔叶树种进行优化配置,以乡土落叶阔叶树种为主,同时引进优良外来树种及阔叶林树种,以达到春花秋叶、花果相间、四季变幻的效果。为降低森林发生病虫、火灾等自然灾害的风险,可大量应用常绿、防火树种木荷,以增强森林的自我防御能力。其他主要树种可选香樟、天竺桂、深山含笑、桢楠、四川大头茶等常绿树种;栾树、枫香、银杏、水杉、刺槐、乌桕、三角枫及红叶石楠等落叶彩叶树种及植物;广玉兰、白玉兰、桂花、樱花、紫薇、海棠及蜡梅等开花植物[3]。
2.1.3 技术措施
大面积地进行林相改造不切合实际,因此一定要掌握林相改造技术,以最小的资金投入获得最大的生态景观收益。
1)清林整地。整地前对造林地进行清林,清林沿等高线进行,以水平带状、带宽1 m 的规格清除杂灌,注意将杂灌清除干净。设计整地方式为两种,即穴状整地,规格为80 cm×80 cm×60 cm;鱼鳞坑整地,规格为40 cm×40 cm×30 cm。
2)配置方式及造林密度。一般情况下,造林密度设计株行距4 m×5 m、4 m×4 m 和4 m×3 m 三种,配置方式呈“品”字形配置,但部分小班按具体设计进行或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苗木规格及质量。苗木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米径大于4 cm 的苗木均要求带土球,土球直径为苗木米径的3~5倍,要求苗木无病虫害、根系发育良好、叶色正常。
4)改造方式。①补植改造。保持林分持续覆盖的同时,依据不同树种生态学特性和适地适树原则,在单层针叶纯林林冠下、林中空地,以抽针和开窗的方式补植阔叶树种,逐步形成复层、异龄、混交结构的林分。②皆伐改造。通过对改造林地进行带状皆伐、块状皆伐,引进具有不同生态、景观功能的阔叶树种,调整林分结构,最终目标是促进纯林向混交林的转化,以提高林分的健康度景观适宜度[4]。③抚育改造。根据林分发育,自然稀疏规律及森林培育目标,适时伐除部分林木,调整树种组成和林分密度,改善环境条件,促进保留木生长,逐步形成复层、异龄结构的林分。④更新造林。主要是火烧迹地、遭受松材线虫为害的采伐迹地及工程建设临时占用林地的废弃地,以人工更新为主,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为辅,对火烧迹地和工程建设临时占用林地的废弃地采取人工植苗造林方式更新。人工栽植适生的针、阔叶树种,当年成活率要达到95%,保存率要达到90%。对遭受松材线虫为害的林分,伐除病害木,保留林下阔叶幼树幼苗,病害木采伐后的当年及时进行人工补植、补播适生耐荫的阔叶树种,密度为每667 m2补植110 株。
5)抚育管护。抚育管护连续进行3 年,造林第1 年主要措施为浇水、除草以保证苗木成活,造林第2、3 年主要措施为松土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每年2 次,于春、秋季进行。认真贯彻“三分造、七分管”和“造、管、抚”并举的措施,落实专职人员进行巡护和管理,主要是防止人为破坏和及时发现问题报告相关部门。
林相改造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建立切实可行的长效管理机制是实施该项工程的根本保障。1)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落实林相改造责任制;2)要坚决摒弃“重栽轻护”的现象,切实加强后期管护工作,建立专业管护队伍,加强营林抚育的技术指导,巩固已有成果,使其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在加强巩固前期成果的同时,要深入总结,广泛推广九龙坡区在林相改造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争取全社会支持参与林相改造工程的实施。此外,可将林相改造工程与科研、生产、开发结合起来,引入外资参与改造。
林相改造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生态旅游品牌,提高九龙坡区森林旅游景观内在质量,促进九龙坡区森林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5]。要广泛宣传,进一步加强对九龙坡区林相改造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认识,把该项工程既作为一项急迫的经济建设任务,又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好抓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