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农民学院新机制
——以浙江丽水农民学院为例

2021-12-28 03:52姚昕陶
农村.农业.农民 2021年4期
关键词:丽水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体

姚昕陶

一、概况:各地农民学院的基本情况

2017年1月29日,农业部出台《“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其发展目标为到2020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超过2000万人,截至2019年年底,新型职业农民数量仅1500万人,离2000万人的目标尚存差距。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浙江省响应国家政策,各市县纷纷依托地方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以政府给予专项资金的方式,成立农民学院或农民学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其特点一是利用当地师资力量,为当地农民提供便捷服务;二是政府主导,行动力强,信任度高。

二、症结:丽水市农民学院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民学院缺乏内部驱动机制。现有农民学院的培训缺乏内部动力,具体表现为培训教师和农民双方的积极性普遍偏低。从教师层面看,其对于农民培训课程本身积极性不高。在农民学院的培训中,多数教师隶属于丽水职业技术学院二级学院,因此,在农民培训项目上,教师的教学研究、科研发展都很难深化,教师很难与农民培训项目课程有深入联系。此外,教师的绩效考核基本不与农民学院培训课程挂钩,也是造成教师培训动力偏低的原因。从农民层面看,其对于培训兴趣与参与度不够。据2019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数量仅1500万人,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培训意识不强,由于培训项目多偏理论、少实操,对于农民帮助不大,技术转化能力弱。

第二,农民学院缺乏可持续性机制。农民学院的可持续性机制缺乏,其具体表现为课程设计和课程评价缺乏持续性,培训课程设计多为一次性,后续师生联系较少,指导性偏弱,课程在跟紧时代和技术变革方面较慢。农民学院培训课程的评价多停留在课堂中的问卷调查,并无后续跟踪调查,因此课程评价的持续性弱,其原因是教师、学员、政府、农民学院之间难以形成有机整体,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缺乏整体性,课程碎片化、时间碎片化导致课程评价短期化。

第三,农民学院缺乏有序性机制。农民培训课程很难统一标准,使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培训多采用讲座模式,项目化教学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方面较弱。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农民学院运营过程中,高校的统筹地位不突出,管理能力有待提高;政府的主导地位不突出,引导能力偏弱;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明显,主动性偏弱。从而使农民学院缺乏整体性管理。

三、依据:“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农民学院创新机制的理论基础

基于已有问题,需要建立一个内驱的、长效的、整体的农民学院机制,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重构这一新机制的理论基础。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此后有大量论述,并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支持和赞同。它是一种社会主义性质的国际观,具有共赢性、共治性、可持续性等特点。

第一,共赢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认为,在这个共同体中大家都有共同的利益,用正和博弈替代零和博弈。利益不会此消彼长,而是共同获利,正因这样的义利观带来了内在驱动力,使得共同体本身能够激发推动成长。它的共赢性特点,解决了农民学院培训的内在驱动力弱的问题。

第二,可持续性。“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各个要素并非简单的相加,而是有机结合,形成共荣共生的整体。共荣共生的利益相关要素之间能够相互促进发展,为其所在的整体的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它的可持续性特点,解决了农民学院培训的长效性和持续性弱的问题。

第三,共治性。“人类命运共同体”驱使共同体内部成员建立起全球治理的责任观。只有共同担负起其生活和发展的空间治理的责任,才能达到共赢的目的。它的共治性特点,解决了农民学院缺乏整体性管理的问题。

四、经验:建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上的农民学院创新机制

根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目标的农民学院,创新机制改革,解决已有的问题。

第一,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做到城市与乡村的有效结合、知识技术与实践操作的有效结合,学校、政府、农民、社区全方位受益,从而获得内部长效驱动力。从教师内在动力的角度看,一方面学院应帮助教师树立正确义利观,使教师所授课程能与个人发展相结合。如丽水农民学院依托的丽水职业技术学院于2016年起,相继开展了教师培养的3.0工程和4.0工程,给予教师们正确的职业生涯指导,4年来培养了一批既懂技术又有正确义利观、内驱力强的教师。另一方面设立专门从事农民培训事业的部门,深入研究课程体系,深化课程体系改革,设计更贴合农民实际情况和更具有实际操作性的课程,使课程本身更具有吸引力。如丽水农民学院2017年以来设立专门的农民培训部门,使教学更具备专业性;又如丽水农民学院依托的丽水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以来实行的有效课堂改革,深化课程改革,使课程更具实用性。从农民内在动力的角度看,需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政府的考核,使农民最终拥有一技之长及技能证书,并能将技术运用于实际工作,从而形成农民的参与培训的推动力。

第二,农民学院应建立长期有效评价体系。丽水农民学院设立培训的跟踪机制,培训效果除当时测评外,还需要在一年后测评一次、三年后测评一次,及时发现问题,更新培训内容。另外,做好后续跟踪指导工作,杜绝“下课即结束培训”的现象。开发连续的、多次的、由浅入深的、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农民受益。

第三,规范农民学院工作流程,做好培训工作。首先,教师自觉提升教学质量、农民自觉学习知识并运用之。其次,农民学院依托当地高校教育资源建立,应强调“区域共治观”。面对丽水市“大花园”政策,丽水农民学院这个命运共同体中的各要素,如教师、农民、政府、高校、社区等,通过农民学院的管理机制建立起个体责任观,即治理本地域环境的责任意识;通过教师上好课、农民积极参加培训、政府政策支持、农民学院加强培训管理等方式履行区域治理的义务。最后,农民学院的课程管理应该依据大数据及最近科技发展,引入前沿管理模式、设计前沿课程。

五、路径:构建农民学院创新机制的普遍方法

总结丽水农民学院的做法经验,可以为其他同类学院提供参考。

第一,强调政府主导作用。以政府推动力为先导,可以快速整合区域内有效资源。丽水农民学院的成立,是由政府推动,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承办,快速整合了高校资源和当地农业资源。政府政策指引,可以快速凝心聚力。例如,建设丽水市为浙江“大花园”的战略,使农民学院这个命运共同体很快建立,并使政府、高校、基地、农民等共同体中的要素,形成了区域共治的理念。这一理念也是各要素共同行动的基础。

第二,深化高校统筹作用。高校在农民学院这个命运共同体中,负责课程开发、教师培训、技术更新等管理工作。农民学院既依托高校技术知识资源,又利用高校本身的管理条件,理性设计课程,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强化教师培训、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等,使农民学院的培训更有可持续性。

第三,提升多方积极性,发挥各要素作用,实现各要素共赢。首先,发挥教师内在驱动力,提升教学质量。通过教师培训的方式,使教师提升技能,同时,帮助教师形成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提高教学积极性。其次,增强农民参训动力。提升农民接受培训的意识,增加技能训练性课程,使农民愿意参加培训。最后,争取社区支持,从而实现农民学院中各要素的共赢。

猜你喜欢
丽水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丽水发现新物种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浙江丽水邮储扶贫助古村美丽蝶变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丽水古堰画乡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